第三节 装备国产机具
1959年,洛阳拖拉机制造厂投产。垦区各农场自建的拖拉机修配厂也相继建成。经国家
批准,于1963年报废了一大批农机具。同时,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和国产机具陆续进入垦
区,替代了复杂的外国多型号机具。
据《八五六农场史》记载:“1963年,根据农垦部颁发的《国营农场农业机械折旧和报
废的暂行规定》文件精神,经生产队申请,农场调查,对一些技术状况恶劣、常年不能修复
和无零配件供应的机具,提出申请报废。本年内经总局批准,报废中小型拖拉机72台、机引
农具和畜牧机械216台套、畜力农具194台套。履带拖拉机由原来的7种机型,统一调整为3种
机型,而且大部分为国产机车。联合收割机除7台为苏联产外,其它均为国产。从而为统一机
械型号,统一供应零配件打下较好的基础,为管理和修配提供了方便。……”
当时,东北农垦总局共报废拖拉机549自然台,占总数的20%,报废联合收割机90台,占
总数的70%,报废汽车156辆,占总数的15%。这是建立国营农场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装备更
新。
1963年,黑龙江省列为国家推行农业机械化重点省份之一。国家将当年生产拖拉机的1/
4投放于黑龙江省,其中3/5投放在国营农场。同年2月,农垦部在哈尔滨召开黑龙江地区重
点机械化生产队会议。会议决定,优先武装国营农场,并且从分批武装重点机械化生产队做
起,以更好地发挥机械设备效能,积累技术改革经验,切实打好国营农场的基础建设。会议
提出了机械配备定额:旱田每1200亩、水田每900亩,配一标准台拖拉机;每3750亩配一台联
合收割机;每台收割机配一台汽车。当年共装备100个机械化生产队。到1967年垦区拥有履带
拖拉机5607台,胶轮拖拉机1529台,联合收割机3548台,农具43380台件。平均每台履带车有
农具7.74台。同时,装备推土机239台,铲运机31台,增强了农田基本建设能力。
据统计,1962—1967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平均每年增长分
别为15.55%、23.74%和18.76%;1967年比1962年分别增加87%、140%和107%。
1968年起,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贬低农业机械的作用,农机管理紊乱,机务人
员多数受批判而“靠边”,致使机械装备的技术状态明显恶化。1969年3月,黑龙江生产建设
兵团三师十八团(友谊农场)机务标兵郝焕文遭到批判,被说成是“修正主义、技术挂帅的
黑典型”,机车拉到现场,涂上红漆,当作活靶子。否定机械的作用,造成了农机装备的日
益恶化。1973年兵团上报省革命委员会的《关于当前拖拉机状况的报告》中说:“春播阶段
,全兵团因故障停车900多台,占拖拉机保有量的10%;带病坚持工作的机车1200多台,占保
有量的14%。”
1969年起,国产东风自走式联合收割机陆续进入垦区。1970年国产东方红—75拖拉机进
场。1971年,垦区自制的丰收—2.2联合收割机也批量生产,装备农场。1972年11月,即兵
团成立后的第四年,才首次召开农业机械化会议,重申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加强设备
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机械作用又重新得到肯定和发挥。1968—1976年的8年间,兵团
拥有拖拉机由5876台增加到9388台,其中履带式拖拉机由448台增加到7064台,分别增加了6
0%和55%;谷物联合收割机由3333台增加到4621台,增加了38.6%;载重汽车从1685台增加到
3450台,增加了105%。
1978年,省农场总局,拥有履带拖拉机7293台,胶轮拖拉机3816台,联合收割机6684台
,载重汽车4392台。
1983年3月18日,《黑龙江日报》报道了垦区自制的“北大荒—6”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
研制成功的消息;经与国外引进的联合收割机的性能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性能好于国外同类
型的联合收割机。该机是依兰收获机厂冯树堂(拖拉机手出身的农机工程师)、暴沛林(吉
林大学农机制造专业毕业生、技术员)、尤志良(试验组长)、李爱民等人刻苦钻研,经过
10年拚搏,从双滚筒改装到研制成功五七—2.2、五七—2.5、丰收—2.5、丰收—2.5A、
北大荒—3.5,反复改进设计,多次实地试验而取得成功。与此同时,国产联合收割机也向
大马力发展,东风—90、东风—120联合收割机陆续装备垦区。
垦区的迎春机械厂、红旗机械厂(红兴隆管理局机械厂)、九三机械厂、八五二清选机
厂、八五三机械厂,是垦区农机制造工业的骨干力量,先后研制成金属粮仓、清粮机、喷雾
机、精量点播机等先进农机设备,推动了垦区农业机械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