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专院校毕业生
1949年建国前的大学生大都是因建场急需而提前毕业、成批抽调来农场的。1950年,由
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到全国各大专院校去“聘定”应届毕业生。1951年起,全国历届高等院
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
首批来的大学生有:原长春农学院的田丰年、栾宝琛、奉天农业大学肄业的李晓南等。
1949年4月,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处长顾绍雄曾到沈阳农学院动员、选拔、抽调43名尚未毕业
的各专业大学生来农场工作。1950年秋,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组织的西南、中南和华东3个招
聘团,到关内各学校定聘、招收1950年度的大专学生235人,其中孙仕利、聂惠兰和毛健群等
40多人来机械农场工作。
1951年—1957年,全国各省50所高等院校每年都分配一批毕业生来垦区工作。这些学校
有华中、西南、华南、西北、河南、河北等地农学院,尤以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
学院、南京农机学院、南京农学院、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生居多。
1955年,友谊农场创建时,曾从东北农学院附属农业机械化学校(王岗农机校前身)选
拔50名优秀学生,提前毕业来到农场,参加筹建工作。
1957年,南京农学院34名应届毕业生联名给《中国青年报》写信,积极要求参加边疆建
设。经高教部批准,决定其中7名同学光荣奔赴北大荒,他们是:吕士恒、吴枫、胡家禄、汪
炎炳、宫英堤、程金生和刘祥。
1958年8月,在农垦部部长王震的关怀下,垦区创建八一农垦大学,王震兼任校长。该校
设农机、农学、畜牧、农经等系。自1961年至1985年,共毕业本科生4492人,专科生221人,
研究生6人,大部分配在垦区工作。
196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以《我们的女大学生》为题,报导了北京农
业大学1960年毕业生解兆云的事迹,她主动申请到北大荒参加垦荒。当时,组织上分配她到
合江农垦局机关工作,她却主动要求到农业第一线,来到萝北农场九分场(军川农场),辛
勤工作,为高产试验田的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
80年代后,分配到垦区的大、中专毕业生增多,1980年为921人;1981年1483人;982年
1471人;983年1573人。到1984年,全垦区的8294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技术职称的管理干部中
,大部分是由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分配来的,成为垦区农业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