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田间管理
初建时,由于不懂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田间管理不善,杂草丛生。通北农场建场当年
开荒播种的1万亩作物,收割的草比作物还多,产量极低。
1953年,红星农场草荒严重,技术人员发现钉齿耙拖过的豆地,杂草明显减少,得到启
发,他们用苏联引进的钉齿耙并加以改进,头年整好地,来年待春草萌发后,用改良后的钉
齿耙耙一遍,然后播种。这样,苗长高一层,草才萌发,锄地跟上,灭草效果很好。经技术
鉴定,定名为“红星耙”。1954年推广,随后又创造出“蒙头土”;鹤山农场又创造出“两
耢一耥”的灭草措施。1956年友谊农场试行“封闭灭草”。1957年机械化综合灭草措施初步
形成。1959年,合江农垦局生产队长训练班上,王明尧介绍综合灭草经验,才形成一整套机
械化综合灭草措施,并引起省耕作学会的重视,加以进一步推广。机械除草的施行,使田间作业机械
化程度进一步提高。70年代又增加了中耕深松装置。
1973年,宝泉岭农场二十五队在龙江—6号的基础上研制成功能进行深松、点播、中耕起
垄培土、施肥、耢麦茬等多项作业的机械。1975年局机械厂定型生产,被各农场广泛采用,
命名为“通用耕作机”。初期,主要是人工灭草与机械除草相结合。后来,化学灭草方法开
始使用,逐渐成为主要方式。50年代,九三、通北、宝泉岭等农场都进行过化学灭草的小区
试验,由于喷洒机具不过关,未普及。
60年代,九三农垦局用飞机喷洒。为避免药害,克山农场试用拖拉机废气喷洒成功。19
72年,兵团农业机械化会议后,各团相继研制成功了机动悬挂式喷雾机。宁安农场引用上海
产“工农—36”液泵,由东方红—54带动,拖拉机前后各背一个药罐,制成1台喷幅达21米的
大型喷雾机,较好地解决了灭虫、灭草问题。1978年起总局从国外引进化学除草剂,大面积
推广使用,80年代,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机具优点的基础上,友谊、八五二、八五三农场
联合试制成功喷幅27米的大喷雾机,同时又发展到苗带喷雾,节约药剂费用。
1984年,洪河农场有2400亩小麦用飞机喷多菌灵和磷酸二氢钾防治赤霉病和追肥试验。
防治效果较好,小麦由12%病穗降到2—3%。同年,由于大豆面积大,草荒严重,采用了飞机
与地面、化学与机械、苗前与苗后等综合灭草措施。化学药剂灭草合计为119776亩,其中飞
机喷药灭草57135亩,地面机械喷药灭草62641亩。各种机械除草面积合计190517亩(作业亩
),由于采取综合灭草措施,控制了草荒,使大豆出口率达50%以上。
80年代开始,飞机追肥灭草作业大量增加。1980年,兴凯湖农场第一次采用飞机追肥灭
虫等项作业,1982年灭虫灭草追肥等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飞机作业效率高,在天气正常情
况下进行灭草灭虫等项作业,一个架次可完成300亩,一天飞行30架次,即可完成1万亩左右
。工效相当于人工的300多倍、地面机械的30多倍,并争得农时。飞机喷药时雾化程度好,喷
洒均匀,只要掌握虫情、草情,一般能收到100%的防治效果。作业成本比地面机械低,一般
每亩飞机作业费0.27元,灭草灭虫追肥作业,可增产5.5—25%以上。1982年,大豆普遍发
生蚜虫,经用飞机亩喷40%乐果0.2斤进行防治,降低损失50%以上,没有进行防治的严重减
产或几乎绝产。
据统计,垦区农业飞机作业面积:1982年303万亩次;1983年为370万亩次;1984年为40
0万亩次;1985年为353.8万亩次(仅指化学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