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收 获

  1948年,垦区主要使用马拉收割机及苏式脱谷机。1949年,使用接收的哈利斯联合收割 机和苏联进口的C—6、C—4联合收割机直接收割。
    1955年,友谊农场采用分段收获方法,先割晒、后拾禾,可提前收获,减少晒场压力, 增加千粒重,被全面推广。宝泉岭农场创造了割晒架、拾禾台,后被工厂采用为定型产品。 在收割作业中,因清粮部位损失太大,改装了第三清洁室装置,并在过桥底部增加筛式返回 器,对减少收获损失有明显效果。
    联合收获机具的改装,普遍推广的有:东方红农场1959年在收割机上改装三角带传动代 替链条传动,提高工效20%,后被工厂采用,改进了牵引收割机的传动方式。同时在收割机上 改装风力杂余收集箱,收大豆荚皮,扩大了饲料来源。八五四农场1972年把牵引收割机直立 压板式木翻轮改为偏心弹齿式,防止收割损失的效果好。八五一一农场的割晒机“无过桥改 装”,较好地提高小麦放铺质量。1978年,延军农场把单滚筒改成双滚筒,改装了键簧筛, 增大喂入量,减少损失,使老机型有了新生。
    50年代,各农场都钻研改装大豆的低茬收割装置。1950年,通北农场的耿德实验成功, 通过革新后的C—6联合收割机收割大豆,工效提高,损失下降。各场相继创制出“双刀低割 装置”,以后又综合为“六防”(防损失、防破碎、防泥花脸、防掉枝、防“猫耳朵”、防 拉行)改装,东风收割机滚筒全封团的改装。罗马尼亚C—-2M收割机螺旋推运改为链耙推运 ,破碎率下降86%,提高了大豆等级。将E—512收割机粮仓分布绞龙叶片加长,升运器底板钻 孔及自动收割机抖动板钻孔儿,在东风、E—512改装2.5×20毫米孔眼式承种盘等,有效地 控制了“泥花脸”。
    1981年麦收,遇特大洪涝,小麦损失15亿公斤。总局发现八五二农场引进的西德克拉斯 联合收割机在泥水里作业不打误,即指示红兴隆管理局二机厂试制半链轨装置,较好地解决 了防陷问题。
    提高分段收获的放铺质量,从50年代起,也进行不断的革新,关键问题是使麦穗向上。 1982年,八五九农场的姜永红、王怀建,对放“鱼鳞”大铺的机具改装取得成功。在前悬挂 割晒机的出口位置上,安装一个能够转动的滚子,动力由木翻轮带动,滚子的切线速度与大 帆布的切线速度相同。在小麦割晒过程中,放出的麦铺成鱼鳞状,麦穗不触地,全部向上, 加强了防雨能力和干操能力,减少了粮食损失。为解决大豆机械收获中割茬过高而产生“猫 耳朵”(损失常在25—30%),从引进的美国收获机中得到启发,决定研制挠型收割刀,由依 兰收获机厂试生产,割茬降至5厘米左右,减少损失15—25%,并加以推广。
    1971年,宝泉岭农场制造成功尺式玉米拾禾器和脱粒大格凹板,初步解决了机械收割玉 米的困难,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用人工割倒放铺、机械拾禾的玉米分段收获方法。
    甜菜收获费工费时,开始用五铧犁不带犁壁进行松动。以后,九三管理局试制成“松动 机”,先松动,后人工检堆、切削、埋堆。
    为增强地力,70年代还普遍推行茎杆还田。1973年,八五四农场在联合收割机尾部安装 一个转动装置,悬挂三根皮条,使麦秸均匀撒落地面,然后翻耕。以后各场分别试制成功秸 杆粉碎抛撒机和耢碎机,其中,五九七农场研制的牵引茎杆切碎抛撒机推广面较大。
    垦区机务战线上涌现出一批先进收割机手,友谊农场刘瑛就是其中的代表。1954年,她 曾三天三夜没合眼,创造了轰动全国的班次收割小麦381亩的新纪录。车组被团中央授予“保 尔·柯察金突击队”的光荣称号。她先后6次进京,光荣地出席了群英会和妇女代表会。在一 次祝酒会上,周恩来总理问她:“从哪里来,做什么工作.”刘瑛回答:“从北大荒来,是 收割机手。”总理称赞她为农业插上了机械化的翅膀!蔡畅同志亲切地称呼她为“北大荒的 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