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良种培育

  创建之初,对种子选留是到收获时决定,那块地好就留那块,单收单藏。这样,品种越 来越退化。1953年起,部分老场固定了种子田,在耕作、施肥、管理上精细耕作,取得明显 的效果。
    1950年引进甘肃省引入的美国杂交选育的小麦品种,因具有较强的抗锈病性能,经试种 很适合黑龙江省种植,1954年确定在全垦区推广,正式命名为“甘肃96”。
    1955年友谊农场创建时,苏联专家从阿穆尔州试验站引进具有早熟耐湿特性的大豆种, 1956年繁殖了10吨,1957年全省推广,命名为“黑龙江41”。同时,农场相继建立专业生产 一级良种的良种队,生产队建立各种作物的良种繁殖田,初步形成队、田的繁育体系。
    1958年,各农场相继创建以良种繁育为中心的实验站,引进、示范、选择适应本地区种 植的品种,加强繁殖,逐渐淘汰农家品种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农场组织品 种联合区域试验,加强种子技术管理,严格种子检验操作规程和良种繁育程序。各农场也确 立良种繁育体系,普及良种,建立种子田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计划、组织、指导到调节、控 制,开始有了整体的章法。1970年,兵团推行“群众办科研”,在各连队建立科研班,管理 种子田,搞提纯复壮,并在全面推广玉米双交种中负责制种,加速 优良品种推广。
    1973年,兵团建立团、营、连三级种子繁育体系,初步恢复原先以场为单位三级良种繁 育体系。但引进、推广、应用不当,出现品种多、乱、杂的现象。70年代初期,全垦区小麦 品种有107个,大豆、玉米品种各有70多个。一般小麦品种15个,大豆、玉米品种也有10个之 多,甚至生产队各种作物的品种也有五、六个,给生产带来很多困难,无法单收、单晒,品 种严重混杂,而且,因品种未经试验立即投入生产,品种搭配不合理,造成减产。
    1976年农场总局成立后,于1976年9月发出《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指示》,要求“迅速建 立健全以生产队为基础,以场实验站为中心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各管理局由农业部门主 持,在管理局科研所和场实验站配合下,展开引种鉴定、品种整顿,逐步解决品种多、乱、 杂和更新换代,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当年,玉米杂交种的播种面 积达到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
    1977—1980年,垦区在小麦品种利用上,已发展到按品种的生态型、耐旱型、喜肥水型 、耐低温冷冻型等进行合理搭配,并推广了一批垦区自己培育的新品种,比较充分地发挥了 优良品种的特性。4年平均亩产达到118.5公斤,较更换前(1971—1976年平均亩产90.5公 斤)增产28公斤,增长31%。
    1978年前一直执行着国家提出的“四自一辅”的方针(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 必要的调剂)。对于各农场繁育和推广良种,避免种子的大调运,促进农业增产,曾经在长 时期内起到积极作用,但它把种子生产和商品粮生产双重任务都放在生产队,而生产队又受 到精力、技术、经验、设备、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种子生产和加工的特殊要求,同 时分散的种子繁育体系,又必然造成种子的“多、乱、杂”状况。为了使种子工作从小农经 济分散留种的落后状况下转变过来,以适应垦区社会主义大农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务院( 78)97号文件《关于成立各级种子公司的通知》精神,1978年11月农场总局决定建立总局、 管理局、农场三级种子公司,把种子工作的产、供、销统一起来。实行种子生产专业化,加 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及统一向生产队供种。从此“四自一辅”的种 子工作方针,逐步让位于“四化一供”的方针。种子工作方针的转变以及各级种子公司的成 立,标志着垦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截止1979年底,农场总局、管理局和 75%的农场已经建立了种子公司,90%的农场有了原种场,开展种子专业化生产,其中玉米种 子专业化生产的比例达到53%,多数农场进行了品种整顿,开展了品种提纯复壮和种子检验工 作,使种子“多、乱、杂”的状况有了改善,玉米种子自给有余,小麦品种的早中晚熟结构 得到调整,种子发芽率普遍提高,为垦区1979、1980年夺得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1979年,鉴于各农场分布面广,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场际间土壤、气候等因素显著不同 。因此,以积温带为主,进行品种区划和品种整顿。品种区划共分为:
    一、西北部高寒农场区。可分为北部高寒区、嫩北漫岗区和半山区等3个亚区。包括九三 、北安、绥化及嫩江管理局部分农场,积温为2200—2300℃。
    二、东部温和农场区。可分沿江三角洲、松花江下游平原、完达山麓和穆兴平原四个亚 区,包括宝泉岭,红兴隆、牡丹江、建三江四个管理局。积温2300—2500℃。
    三、西南部干旱农牧区。可分为嫩江平原南部牧场和哈尔滨城郊两个亚区。积温2300℃ 。
    作物品种区划确定后,各管理局又根据各场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积温区,各作物相宜 主栽品种、后搭配品种。同时,推动各场通过生产比武,联合区域试验,综合考察,逐步实 现有计划地按自然区域选育、试验、繁殖和推广新品种,从而解决了盲目引种、越区种植等 问题,并对生产应用的品种进行注册登记,使熟期搭配趋向合理,彻底扭转生产品种“多、 乱、杂、局面,推进种子工作向科学化、区域化、制度化发展。经过作物品种区划后,小麦 压缩了早熟、中熟品种面积,增加了中早熟和晚熟品种面积;大豆则增加了早熟、中早熟品 种面积,稳定晚熟品种面积,大大压缩中熟品种面积。中晚熟高产型品种比例的增加,成为 80年代粮豆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克山农场推广小麦克丰3号,1983、1984、1985年3年亩产 达250公斤;友谊农场五分场1983年达250公斤。玉米引进西德木挺、浮尔拉品种,克山农场 由亩产200—250公斤,提高到400—450公斤。1979年建立现代化种子加工厂10座,种子加工 由原先的单项加工发展为系列加工。
    到1985年,全垦区建成良种队264个,基本形成种子生产的专业化。各项原种、玉米自交 系生产全部集中于原种场。小麦株行、穗行圃265亩,大豆株行圃339亩,小麦原种田4万亩, 繁殖玉米自交系4385亩,大豆1.5万亩,玉米制种6.3万亩,占总制种面积82.4%;小麦一 级良种田25.8万亩,占一级种子田87.5%;大豆一级良种田17.2万亩,占总一级良种田92 .9%。二级种子田也有30%集中生产。专业化种子生产数量多,纯度显著提高。据10个农场3 1块自交系繁殖田制种田间调查鉴定,自交系典型表现有14个地块高达99%,8个地块达97%, 4个地块为90%,只有一个地块为83%。
    随着种子基地建设的发展,各级种子公司还加强对专业种子人员的技术培训。总局举办 了原种场场长训练班,各管理局、农场也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专业种子人员的技术水平。到 1985年,各原种场共有农业技术人员410人,其中农艺师110人。原种场的基本建设、设备也 都加强,已有49个农场的原种场实现了林网化,19个原种场实现水浇地27035亩,其中曙光、 八五三两个农场的原种场,水浇地面积达78.7%和70%,还有54个原种场水浇地达67%。在全 局264个良种队中,装备各种精选机1294台,建杨专用烘干室18个、种子试验室56个。            
    10年来主栽品种中,播种面积超过100万亩的小麦品种有8个,大豆品种有3个,其中,小 麦克旱六号、克丰一号、二号、三号,近年播种面积均在200万亩以上;黑河3号大豆,近10 年来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从1979年开始,进一步达300万亩以上,表现性能良 好。
    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经过长期辛勤劳动,选育了各类作物的优良品种,其中八五三 农场岑光濯培育优良品种的事迹具有代表性。岑光濯原是铁道兵复员战士,1956年到农场后 ,看到粮食单产不高,与种子混杂有关,就立志研究培育新品种。1963年麦收前,他跑遍连 队800亩大麦地,从万分之二的比例中,收集了1.7公斤“六棱大麦”的种子,经过小区对比 试验,历时两年精心培育,亩产达246.5公斤。1966年全场推广这个品种,大麦亩产由100多 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增产96%。同年,岑光濯在大豆垄台里,从6个大豆品种中选出40棵不 同类型的优良单株,经过对比试验,找出一棵早熟、高产、抗倒伏、品质好的品种,收下了 35粒。正当播进试验田时,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影响,试验田被取缔,岑光濯被调到 农工班劳动。他就把这些种子种在自已的园田地里,每天做试验记录,收获时晚间提着马灯 收获良种。人手不够就动员全家脱粒、烤种,终于繁育了2.5公斤多种子。1969年,试验田 恢复后,他经过3年的大区试验,终于培育出大豆优良品种。亩产稳定在135公斤,最高亩产 270公斤,而且含油量达16.8%,含蛋白质42%。1973年,首次出口50吨,受到国际市场欢迎 。1974年,外贸部给这个品种命名为“白宝珠”。
    60年代,红色草原牧场牛永年(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和徐乐圣(1960年沈阳农学 院毕业)首先培育垦双2号双交种玉米,推广全省,播种面积仅次于黑玉46。在本省第二积温 带为主栽品种,第一积温带为搭配品种。以后又经徐乐圣培育不同熟期和适应不同土质的征 玉品种,由于质量好,赢得农民信誉,普遍向农场购种。
    克山农场科研站站长周玉岩,1955年佳木斯农业学校毕业,来农场后致力于选种、鉴定 和推广小麦优良品种。从1973年—1985年,他先后培育,鉴定、推广了克69—701、克农—3 50、克73—445、克73—402、克77—573、克农7437—52系列小麦品种,大豆长叶一号,兵丰 501等15个优良品种,使农场4年更换一次良种,为良种化、农业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被评 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