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农场的畜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各畜种交替兴衰,
猪、马、牛、羊、鹿、禽都有各自的黄金时代,也都有它们的缩减时期。特别是在“左”的
路线干扰下,畜牧业不能按客观规律发展,各畜群不能按标准进行饲养,未能建立在科学预
见的基础上。随着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的变化,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丰歉的影响,市场供求关
系的变化,畜产品价格的制约,畜牧业生产水平呈波浪型向前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将畜牧业生产逐步转向集体、个体经
济经营,农场集中力量搞优良畜群繁育,畜产品加工,配合饲料生产,以及防疫卫生工作,
使畜群稳步发展,走上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畜群发展
黑龙江垦区的畜牧业,初期除役马、役牛外,养猪、养鸡完全是自给性生产,规模不大
,技术水平很低。1947年,中共东北局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李富春指示延安来的青年干部
陈重创办畜牧场。陈重先到佳木斯接收一个农事试验场后,即受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的委
派在嫩江省以龙江碱草闻名的安达县建立萨尔图种畜场,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一个畜牧场。佳
木斯农事试验场在陈凌凤夫妇的主持下,积极开展农业试验研究,在培育良种方面卓有成效
。全国解放以后,垦区引进一批种马,主要由萨尔图种畜场饲养、繁育,然后调往各农场,
成为国营农场畜牧业的基础。到1949年,16个国营机械农场,仅饲养马1032匹,黄牛37头,
猪1643头,羊892只,家禽903只。经几年努力,畜牧业有了初步发展。1957年,除农场自给
外,首次向国家提供了畜产品。
1958年起,在“大跃进”形势下,垦区(主要是牡丹江农垦局)大量兴建砖瓦结构的永
久性畜舍和家禽孵化大楼,装备畜牧业生产机械,大量购进种畜、种禽、种蛋。另外,在公
社和农场合并时,并入了部分牲畜,还从内蒙古调入大批马匹,畜牧业迅速得到发展,畜牧
业的职工队伍也相应扩大。同时,垦区开始驯养鹿,部分农场还支持发展职工家庭户养猪禽
。东方红农场(即赵光农场二分场)曾被评为全国养猪红旗单位,荣军农场养猪模范罗喜发
被评为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59年,国营农场不仅为国家提供出口肉猪34663头,
还第一次提供了鲜蛋、奶制品和种畜出口。
但是,由于畜牧业发展过快,加上1960年以后连续3年歉收,粮食不足,技术力量薄弱,
管理失误,造成猪、鸡大量死亡,畜牧业遭受严重挫折。到1962年底,仅存栏猪170229头,
比1959年下降32.5%;鸡159919只,比1959年下降了78.5%。
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采取果断措施,整顿畜群,提高质量,制定各项规
章制度,加强管理。首先,建立重点种畜场,例如八五二农场建立以猪为主的种畜场,友谊
农场建立以猪禽为主的种畜场,曙光农场建立以绵羊为主的种畜场。为探索农牧结合,发挥
草原优势,王震部长亲自部署,在八五一一农场建立了以奶牛为主的实验基地,并定为农垦
部实验场,从北京、上海选购奶牛,总局委派生产处长张源培兼任场长,主持实验工作。张
源培提出“牛多粪多,粪多粮多,粮多饲料充足,促进养牛”的良性循环理论,并注重实践
,为八五一一农场建成奶牛饲养基地奠定了基础。张源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为“资
产阶级学术权威”,含冤去世。同时对职工家庭实行派养派购,建立兽医站加强疫病防治,
使畜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8年兵团成立后,实行个人限养、禁养政策,职工家庭饲养畜禽数量下降。1972年后
,重视了科学饲养,技术人员归队,并推广了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黄牛
开始从役用转向肉用。到1975年,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除奶牛存栏数比1966年下降28%以外
,其它畜禽都有所发展,当年向国家交售肉猪达14935头,出口肉牛4947头,鹿茸51685两。
这时期,畜牧战线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普阳农场十七队畜牧班班长、山东支
边青年王孝泉,常年带病坚持放牧,1973年4月,他放牧遇风雪迷路,羊群误入沼泽,为抢救
羊羔,他一次又一次涉入泥沼,羊群脱险了,他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荣军农场转业军人罗喜发,1954年任副业组组长,负责养猪种菜,他亲自动手收集猪饲
料,组织轮区放牧。1956年夏天,当地发生猪瘟,他连夜将猪群赶出离场13公里的东山沟,
实行隔离。日夜砍伐木料,带领副业组同志盖了4间房子和一所猪舍。他饲养的仔猪成活率历
年都在90%以上,1959年饲养生猪达600头。从1954年—1959年的6年间,共出口生猪3850公斤
,供应市场生活用肉22500公斤,牛奶2150公斤,上交利润75000元。连续被评为省、县、场
的劳模,1959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红星农场饲养员王福田,1956年养母猪15头,年产30窝,成活198头,平均窝活6.6头,
两个月增重10公斤(每头)。1958年养母猪25头,年产50窝,成活400头,平均窝活8头。19
59年罗马尼亚农业考察团来场,专项参观
了王福田养的“红星花猪”,大加称赞。同年,养母猪40头,年产仔猪成活856头,平均窝活
10.7头。这一年,他有7个月住在猪舍,1天喂3次,每喂1次得挑1000公斤的水和料。由于他
辛勤劳动,刻苦钻研,成为农场200多名饲养员中的头名状元。1960年被评为省劳模。
上海女知青顾雪妹,在养猪实践中,积极探索,用“凉水、干料、平面、分群养猪法”
,一个人承担了311头秋产仔猪的育肥任务。整整一年,她没休过节假日,没歇过病事假,刻
苦钻研养猪技术,仅1977年,顾雪妹所在的养猪班两次饲养育肥猪就达1264头,其中达到育
肥标准的1010头。1978年向国家上交肥猪854头。3年时间,在简陋的条件下,一人育成肥猪
2667头,盈利2700多元,成为养猪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1976年,农场总局成立,总结了八五三农场一分场二队,宝泉岭农场二十七队,二九○
农场四十八队的养猪经验,进行推广,并采用“厚垫草,卧满圈,生干料,平面饲养,直线
催肥”,以杂种优势改进养猪等一系列措施,畜牧业得较快发展。1978年,总局在宝泉岭管
理局召开养猪现场会,提出“4垧地千头猪万吨肥”的口号。全垦区除马的数量下降8%以外,
其余各种畜、禽都有较快速度增长。当年生产的畜产品:肉猪630402头,肉牛14859头,菜羊
47257只,禽肉1704吨,牛奶25795吨,鲜蛋1422吨,羊毛637吨,成为垦区商品畜产品生产最
多的一年。
1978年后,由于胶轮拖拉机大量增加,总局提出“以机代马,以马换牛”,压缩马的饲
养数量,马的数量迅速下降。
1979年,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红色草原牧场和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两个农场管理局
先后划出,花园、香兰、莲江口等农场划归公安系统管理,畜、禽数量减少,加上国家对粮
食调价和计划交粮的奖励办法,饲料提价而畜产品的提价幅度较小,粮肉差价越来越大,许
多农场只满足于猪肉自给。1982年,垦区存栏肉猪26.6万头,仅相当于1978年的42.2%,其
它除奶牛、家禽分别有所增长外,黄牛、马、鹿分别下降了50.7%、41.4%和1.7%。
垦区在畜牧生产技术方面,着重抓了提高猪的瘦肉率,大群母猪高产多活,大群奶牛高
产,鹿茸高产技术攻关;全面推广猪的三元杂交,改良牛的挤奶,饲料添加剂全价饲料、作
物茎秆碱化、氨化及鹿茸远红外线加工、紫雾免疫、饮水免疫和激光新技术,提高了养猪和
奶牛的饲养水平。1983年,红兴隆管理局高级畜牧师汪家燮和其他一些同志协作,育成我国
北方地区第一个耐寒的新品种瘦肉型三江白猪,获得国务院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总
局特产研究所高级畜牧师王奎文、八五一一农场畜牧师雷长国与黑龙江省有关单位联合育成
黑白花奶牛,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4年,总局重点建设6个原种猪场和1个原种鸡场,作为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同年
,垦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公养畜禽大都转为家庭承包或职工户养,畜牧管理部门转为负责
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为主。
1985年,垦区全面兴办各类家庭畜牧场2933个,职工家庭饲养业有了突出的发展,年末
职工家庭和集体饲养的畜禽所占比重中:奶牛占72.3%,黄牛占91%,马占74.5%,羊占87.
6%,禽占87.5%,都超过了公养畜牧业。八五一一农场养牛专业户王文焕,1984年带领全家
养奶牛6头,造林20亩,养鸡80只,还养猪,植木耳段自置小四轮1台,纯收入10500元。他主
动帮助17户盖起牛舍,扶持家庭养牛,免费给困难户搞运输30班次,深受群众好评。
由于家庭和职工集体饲养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基本建设和技术设备还很薄弱,畜
产品产量都很低,当年提供畜、禽产品的产量,肥猪占42%,菜牛占35.5%,菜羊占31.3%,
禽肉占25.9%,牛奶占35.4%,羊毛占47.3%,鲜蛋占85.7%。公养畜牧业的畜、禽总数比
重虽小,但畜产品的产量和商品量仍居首位。
二、良种繁育
国营农场建场初期,选购地方品种进行繁殖改良,同时,引进纯种优良种畜,建立种畜
场;培训配种技术人员,采用人工授精,对原有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改良,获得大量杂种畜群
,使生产性能明显提高。
1951年,香坊农场魏孝,引用约克夏、苏白公猪与当地白猪有计划地杂交选育,经过自
群繁育和横交固定,1957年育成适应性强、抗寒、育肥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品质好
、屠宰率较高的肉脂兼用型“哈白猪”。
1953年,宁安农场畜牧技师闯恩涛,有计划地用巴克夏、约克夏原种猪与当地黑猪进行
杂交育种试验,并从吉林农科院引进223号种公猪,对猪群进行杂交改良,经过五代精心培育
,到1958年基本成型,繁殖母猪达450头。具有六白(鼻、尾尖和四蹄)特征,属肉脂兼用型
。当时窝活平均8头以上,60天离奶重15公斤以上。被省命名为“宁安猪”,受到国务院奖励
,除在本省推广外,还向北京、吉林、山东、山西、新疆输出。
1958年,双河农场与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合作,引用克米洛夫种猪与当地猪杂交、级进
、回交、横交,育成品质较好的“黑花猪”。同年冬天,红星农场在猪群中发现优良品种:
棕色、红花色,绒毛密集耐寒,产仔数平均12.5头,仔猪不下痢;平均离乳窝活高于其它品
种3.2头,体型前高后低,鬃毛竖立,性粗野。据老饲养员说:1952年从野外拣回的野猪患
子与家猪混群后,就发现这样的猪。当时统称“野猪”。定为本地优良品种,建立核心群,
重点培育,推广繁殖,用作母本与外来品种杂交。3年中推广到赵光垦区6个农场,并向省内
外售出15000多头,被认为是杂交猪的好母体,有抗寒抗病、耐粗、产仔多、育肥后期增重快
等特点。1959年命名为“红星花猪”,参加全省赛畜大会,1960年参加全国育种会议。
1972年开始,红兴隆科研所张国藩、汪嘉燮、王性善等同志与友谊、八五二、八五三、
八五九农场,和东北农学院合作(许振英、陈润生教授应用数量遗传理论)通过长白猪和民
猪正反杂交,级进,横交、选育,丰富了新猪种的基因库,培育出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瘦肉
型新猪种。1983年经过国家鉴定:肉质鲜嫩,增重快,繁殖力强,饲料消耗少。瘦肉比达到
56—58%。被命名为“三江白猪”。这一育种的成功,在遗传畜种理论,营养标准,饲养方法
等方面取得了成果,为培育瘦肉型猪种提供了可贵的经验。现已形成育种核心场5个,繁殖场
10个,育肥场33个,为提供商品质肉食,形成三级繁殖体系。
1963年农垦部从国外引进纯种考力代羊,由海林农场负责繁育,并参加东北三省半细毛
羊联合育种。经高翼技师多年引血杂交、横交,自群选育和同质选配,到1981年达到东北半
细毛羊的育种标准:每只羊平均体重50公斤,毛长9.1厘米,产毛4.2公斤。经鉴定:这种
羊耐粗饲,适应性强,羊毛品质好,净毛率高,肉用品质好。
同时,西部地区对杂交改良羊,经过鉴定属于一级羊毛的羊,进行横交固定,稳定遗传
性能,对其它二、三、四级羊,统一引入斯达夫种公羊进行选配。到1967年经国家农业畜牧
局和科研院校有关单位验收,基本完成了东北细毛羊的三大指标:每只羊平均毛长7厘米,产
毛4.5公斤,体重50公斤。1968年起继续选择优秀种公羊和种母羊进行选配,加强饲养管理
,到1972年,细毛羊的三大指标进一步达到:平均每只羊的毛长8.19厘米,产毛5.5公斤,
体重52.2公斤。经过20年的努力,毛长提高63.8%,毛产提高266.6%,体重提高58.2%,
对养羊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965年,农垦部从美国引入“海福特”肉用牛,开始在八五一一农场饲养,1967年转红
兴隆管理局。1968年八五三农场调进13头小型、早熟、出肉率高的海福特改良种牛饲养繁育
成功。1974年全国肉牛会议在该场召开,“海福特牛肉”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港澳欢迎,
连年出口,受到省外贸厅通报表扬。
1976年,总局建立起2处冷冻精液站,生产液氮和冻精,广泛应用冷冻精液配种,大大提
高公牛利用率。一头种公牛,可以给十几万头母牛输送优良精液。冻精长期保存,任何时期
都可选用配种,不受地域限制,加速了育种速度。引进优秀公牛的精液冻精配种后,新产牛
群普遍表现出健壮结实,乳房体积大,前伸后延,附着良好,排乳速度快,体型大的特点。
第三胎平均体重达610公斤,肋骨开张,背腰平直,采食速度快,耐粗饲,有提高奶量的内在
潜力。
1978年,八五一一农场畜牧工程师吕国英,在《乳品工业杂志》上,发表了题为《180公
斤牛奶培育母犊牛成功》的论文。1979年,他进一步探索,将牛奶减少到100公斤,获得成功
,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在不断的实践中,吕国英还摸索出用直肠检验方法,对母牛进
行妊娠鉴定,配后40—45天便获确诊。同时,通过直肠判断母牛沪胞的发育规律,诊断子宫
内膜炎的母牛,采取配后洗的方法,做到适时配种,减少输精次数,节约精液,及时洗治子
宫,大大提高了受胎率。
1981年开始公牛后裔测定,全垦区有20个农牧场约46个畜牧生产队参加,选育种子母牛
,用近交和远交方法培育理想种公牛,并从西德、丹麦引进优秀种公牛冻精。
1983年,八五一一农场畜牧师雷长国与总局特产研究所高级畜牧师王奎文及黑龙江省有
关单位联合育成了外貌结构好,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高,乳脂率高,遗传稳定的“黑龙江黑
白花奶牛”,获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役马在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一直是国营农场重要的生产工具。50年代,在杂交改
良的基础上,国营农场引进一部分纯种阿尔登、苏重挽、沃尔洛夫种马,先后在高峰、襄河
、龙头种马场进行纯种繁育,并参加了“黑龙江马”育种。选择优秀母本,采用轻重复交,
经过横交固定,于1975年培育出抗寒、耐粗饲、持久力强、力速兼备、乘挽兼用的黑龙江马
。同时,黑河地区农场也从多年繁殖的种马中,选优去劣,自群繁育,育成了“黑河马”。
1974年,龙头农场从勃利种马场调入71—35号苏维埃重挽公马,又从集贤农场兑换一匹
零零苏维埃种公马,加上本场原有的巴龙后代龙奋种公马,并找回罗曼斯后代,选四个系组
,进行品系繁育。重挽马从14匹发展到262匹。各农场以重挽马作种马,来改良培育本地马群
,其后代体型高大,筋肉坚实干燥,挽力大,持久力强,耐粗饲,易恋膘,适于农用。
农场创建初期,饲养本地鸡。50年代引进来的来杭种鸡大都自孵、自养,以更新鸡群。
60年代开始引进芦花、澳洲黑等卵肉兼用鸡,扩大繁殖,并向职工推广。70年代,哈尔滨管
理局青年农场以养肉鸡为主,分别建立了原种鸡和商品鸡场,进行肉鸡配套生产。红旗农场
也同时建立了机械化蛋鸡场,采取全出全入的饲养方式。80年代,阎家岗农场引进了康贝尔
鸭,建立原种鸭场。红兴隆管理局科研所建立了卵用原种鸡场,青年农场建立了肉用原种鸡
种,进行配合力测定,选出优秀杂交组合配套生产。而后,二九0二龙山、新华、七星、八五
九等农场,又引进白洛克、星布罗、洛曼、印地安阿、AA等肉用种鸡,建立父母代种鸡场、
孵化场、肉鸡场、屠宰厂、冷库,并与场内外肉鸡专业户联合配套生产,大量发展肉鸡生产
成为省外贸出口基地。近年又引进罗斯、星杂、
五七九、岩谷、浜白等蛋鸡和雁鹅、豁嘴鹅、高狭鸭等新品种,成为各家庭农牧场养禽专业
户饲养的主要品种。
鹿的饲养,是从驯养捕获的马鹿、花鹿开始的。后来,从吉林省引进一批梅花鹿,从新
疆、辽宁、北京引进马鹿和花鹿,用以培育优良品种。当时是群公群母配种法,即按1:5的
公母比例,每年9月初,在20只母鹿群中,同时放进4只公鹿,一直持续到年末。这种方法在
配种期间,公鹿的相互角斗十分严重,配种期过后,公鹿瘦弱不堪,有的在角斗中重伤致残
,使鹿群受到很大损失。以后,把群公群母的配种方法改变为单公群母的配种方法;其后又
把一周一换公鹿的方法变为一跟到底的办法。为避免近亲交配,还采取了互换公鹿的办法。
这样做,可以发挥优良公鹿的作用,提高鹿群的质量,还可以使多数公鹿不受配种的干扰,
为翌年产茸奠定了基础。另外,在锯茸时选毛色好、茸型端正、产茸量高、年龄健壮的公鹿
做为当年配种用的公鹿,在锯茸后仍给以优厚的待遇,以达到营养良好,体质健壮的目的。
80年代,总局高级畜牧师张玉明,组织养鹿专家赵英杰、张国光、赵裕芳等人,用引进
的天山马鹿,制定梅花鹿和马鹿育种的方案,进行育种工作,后因国内外市场茸价低落,农
场养鹿积极性受挫而告终。
1983年,绥棱农场、哈尔滨特产研究所试验人工授精成功,对精液冷冻,输粒试验,已
初步获得理想效果,为改进鹿群质量,提高鹿茸产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972年,兴凯湖农场227号花鹿一次产茸分别为2.8公斤和2.35公斤,创高产纪录。同
年经总局和八一农大专家鉴定,正式确定兴凯湖农场为全总局种公鹿基础,到1985年共提供
种鹿565只,为发展养鹿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畜牧队伍和机械装备
到1985年,国营农场有畜牧业职工13149人,占工农业职工总数的2.72%,技术干部244
7人,占畜牧业职工总数18.6%,其中具有高等专业学历的631人,中等专业学历的771人,占
技术人员的57.3%,在技术干部中,有技术职称的高级畜牧兽医师28人,畜牧兽医师439人,
助理畜牧兽医师721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261人。
机械装备共有电动机、柴油机、粉碎机、切碎机、收割机、电动剪毛机、挤奶器等6663
3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