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的农牧场,大部分座落在小兴安岭、完达山和老爷岭山麓,境内有丰富的森
林资源和宜林荒山荒地,为垦区发展林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建场初期,各农场忙于开荒建点、修路、排水等农田基本建设,育苗、造林和营林工作
发展比较缓慢。1958年,国家划给农场一些森林资源,允许国营农场利用冬闲劳动力,采伐
木材并承担上交木材和营林任务。由于农场缺乏林业管理和技术力量,重视采伐而忽视营林
。在采伐中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致使采育严重失调,使森林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19
63年12月,东北林业总局、东北农垦总局、黑龙江省林业厅、省农垦厅、公安厅等5个单位就
国营农场建立林场问题达成协议,要求国营农场普遍建立起经营林场和造林林场。明确林场
的任务是:加强护林防火,杜绝乱砍乱伐,保护森林资源,搞好次生林经营管理工作和造林
工作,划清了国营农场的林权,并强调农场林场必须贯彻“以抚为主”的方针,抚育或采伐
的林木产品,主要为了自用。这个协议的贯彻,明确了农牧场的林业从属于农业,并为农业
服务的目的,同时也加快了农场的营林速度,为农场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创造了条件。
1976年,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林业生产建设开始纳入计划,统一部署,统一下达任务
。
1979年,国营农场落实了林业经济政策,9月,总局在九三管理局召开农田基本建设会议
,决定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给林业每亩补足25元,又制订检查、验收、兑
现政策,育林进度每年达25—50万亩。造林按标准验收给予投资(造林成活率不到80%的不给
投资)。农田防护林实行林、粮间作制度和粮食收入归造林者所有的政策,使林业生产建设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林面积迅速增加,年造林面积达80多万亩,天然次生林的经营管理
也有所加强。
1985年全垦区共建立107个专业林场,实有天然林612.3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168.4万
亩,水源涵养林4.3万亩,用材林209.4万亩,经济林3.5万亩,其它林地33.6万亩。木材
蓄积量近1000万立方米。
一、农田防护林
1952年,九三荣军农场在省厅勘测总队的帮助下,制订出营造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建立苗圃,培养苗木。1953年成立专业造林队,营造防护林带。林带结构采用“三段林型紧
密结构,大网络(500×2000米),宽林带(20米)”。自1954年,又开始改为“二段林型疏
透结构,小网格(250×2000米),窄林带(10—12米)”,克服了林带防风效果差,占地多
的弊病。栽植机具用苏式植树机,进度快,质量好,成活率达95%以上。50年代,九三局在局
长张庆海的重视和组织领导下,建设农田防护林,并在科研所技术人员袁西祥等人的努力下
,鉴定出两个优良品种,作为林带常育品种。1955年后,在友谊农场标准规划的推动下,各
农场也开始自育自造,据1962年统计累计造防护林4.5万亩,造林保存率只达64.6%。
在树种选择上,国营农场开始时采用以杨、柳、榆为先锋树种,逐步引进落叶松、樟子
松、云杉、水曲柳等营造混交林。利用寿命期较长的针叶树和寿命较短的阔叶树种混交,解
决了由于针叶树前期生长慢、防护效益迟、防护周期长,阔叶树前期生长快,防护效益早,
而防护周期短的特性,扬长避短,从而延长了防护周期,减少了更新次数。据调查,杨树林
带30—40年就应进行更新,而采用针阔混交林可达100年。
60年代营造的防护林带,成效显著的有克山农场。该场1966年开始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
,坚持年年造林,保栽保活。把全场37.2万亩农田划成661个网格,营造农田防护林带852条
,总长2484公里。林带间距250—300米,带宽8—10米,风口林加宽加密,总面积27832亩。
另外,还营造经济林693亩,薪炭林和绿化林5307亩,构成“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
系,形成了“大地林成网、路边树成行、柳条满沟塘、队队披绿装”的自然景象,起到了防
风固土、涵养水分、改变恶劣气候条件的作用。在严重春旱年份,仍可保证农业生产获得好
收成。1975年起粮豆亩产突破200公斤,1976年—1977年,两年连续遭灾,但在林网的保护下
,灾害程度大大减轻,连续保持亩产200公斤以上。1985年的大灾之年,仍保持亩产194公斤
。此外,新华农场九队营造的40条农田防护林带,总长35公里,保护农田1.2万亩。同时,
新华农场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抓四旁绿化,到1980年底,绿化了全场194公里的公路和52个
居民点,绿化总株数37万株。从总场到生产队苍松翠绿,杨柳成荫,自然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多年的观察,农田防护林带,确有降低风速、提高地温、增加湿度的作用。农谚有
“胁地减产一条线,护林增产一大片”之说。如兴凯湖农场从1955年建场后,采取渠、林、
路一起规划,在条田两侧、排水渠道、农道两旁都营造防护林,每条林带宽10—15米。树种
以杨树和落叶松为主,也有水曲柳、榆树、糖槭等。岗下林带间隔400—500米一条,岗上80
0—1000米一条。共营造林带11586亩,占耕地面积4.14%。经过调查,距林带5米处与150米
处比较,风速降低20%,气温提高11.1%,湿度增加1.3%,有利于作物生长。垦区东部地区
灾害较多,防护林的作用不如西部显著,但在防止土壤风蚀方面却有显著作用。此外,防护
林对水田的作用不如旱田明显。
(见附图)
防护林带设计是遵循全省的一般要求:林带的走向尽量垂直于害风方向,其交角争取不
小于45度。60年代后期,不再强调主林带走向。70年代开始以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
系来设计农田防护林,主林带走向基本与耕向一致,主要防护对象为春季土壤风蚀。
垦区实际发生的害风有以下三种:
(一)机率最大(几乎年年都有),为害范围最广,不容易被人们直观认识到的是严冬
害风。风向多来自西北,俗称“烟炮”。大风把冬季降雪吹集成堆,不仅阻碍交通,更重要
的是春季融雪积涝,影响播种。
(二)机率较大,为害程度重,能使人们直观感觉到的是4月—5月的大风。风向多来自
西南,能使尘土飞扬,不仅直接伤害麦苗,暴露种子,并且剥蚀地表土,降低地力,填埋沟
渠,危害排灌。
(三)机率不大,为害范围不广,但程度较重的是8月狂风暴雨,风向多来自西北,使作
物倒伏,减产明显。
冬春秋三季害风来自两个方向,且合成直角。若求主林带垂直于害风方向,势必顾此失
彼,同时由于垦区多数涝区沟道的走向为东西和南北。在林带与沟渠相结合的情况下,它的
走向一般是同害风构成45度的交角。由于交角小,必然要缩短防护距离(最少要缩短1/3)
,这样,主带间距最多不过200—300米,这连生树种在冬春两季都没有树叶,阻风能力很低
,所以,在造林后20年内,防护效益不高。加上雨季时田间、路面蒸发慢,影响交通,土路
这个矛盾更为突出。近两年,道旁积雪多的树木被伐掉,新修的干线已不再植树,因害设防
已提上日程。
70年代后期,特种防护林开始营造,如防雪林(主要公路积雪路段)、水源涵养林、水
土保持林、防浪林、护堤林、护岸林、速生丰产林等。林带更新一般采用2年生落叶松在老林
带侧旁栽植的办法,作为接班林带。实践证明:由于老林带林木根系串入新林带,从土壤中
争水、肥,幼林受欺,长势缓慢,接班林6年树高尚未达到接班标准,致使老林带长期不能退
休还耕,造成浪费。克山农场十三队在1983年创造出用“小黑杨大苗混交红皮云杉小苗双重
接班林”的经验,在1984年推广使用。
营造双重接班林的办法是:距老林带3米处为起点栽3行,用3—4年生,高4—6米的小黑
杨大苗,株距2米,行距2.8—3米,同时在定植后的小黑杨大苗的株间和行间栽2—5年生的
红皮云杉。营造双重林成活后,当年即可拔掉老林带,达到造林还农的目的。这样,小黑杨
大苗作为先锋树种,而后让耐荫的“红皮云杉”借助小黑杨的适度耐荫条件壮大成长,待若
干年红皮杉生长高度达到接班标准时,再把小黑杨伐掉,最终目的是通过双重接班的科学手
段,把低价林带树种更新成为寿命长,林质优,经济价值高,护田效果好,四季常青的针叶
树林带。
据统计,到1985年止,垦区共有农田防护林168.4万亩,水源涵养林4.3万亩,占耕地
的6%。主林带24600条,副林带11256条,形成农田防护林网格21049个。克山、尖山、跃进、
大西江、新华、曙光、军川、普阳等58个农牧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由于林带的保水
固土作用,土壤水蚀现象逐年减少。如尖山农场1968年调查有大小冲刷沟312条,到1985年除
个别大的冲刷沟外,均已陆续消失,全垦区土壤风蚀现象已基本消除。
二、用材林
1953年,九三荣军农场在场长向俊选的主持下,开始坚持由专业造林队年年造林,1963
年获国务院“造林先进单位”奖励。全体干部职工又营造了一片“受奖纪念林”,1964年营
造了一片青年林,以保持光荣传统,有力地推动了国营农场造林事业的开展。到1985年,九
三管理局共营造人工林26.84万亩,其中用材林14.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突出的典型
是尖山农场六队,在1955年退耕还林的60亩耕地上营造落叶松用材林。1983年调查,平均每
亩保存73株,树高18米,胸径19.2厘米,单株立木材积0.227立方米,每亩立木蓄积20.2
立方米。每年每亩生产木材0.72立方米,价植118元。该场七队队长娄英带领职工营造了一
片长500米的松林,“文化大革命”中他受迫害致死,如今林带已长成材,为纪念这位致力造
林的队长,职工将林带命名为“娄英林”。
1958年,八五○农场六分场(现庆丰农场)八队的转业官兵,放下行李便在西山坡营造
了140亩落叶松,给后人留下了永久性的纪念。1979年庆丰农场对次生林进行有计划的抚育管
理,对郁闭度大于0.8以上的林地,以透光伐为主,使之维持在0.6—0.8之间;凡郁闭度
小于0.4的林地,采取坚决措施,利用杨、桦的天然更新能力,封山育林,促进杨柳林的更
替。到1985年,农场已培育出天然杨桦幼状林3600亩,既节约更新资金,又收到良好效果。
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有天然次生林20多万亩,建立了4个专业林场,5个护林检查
站,配备15名专职护林员,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封山育林,实行采、育结合,造管
紧密联接,使得林相良好,林木生长茂盛,80年代木材已自给有余。
八五一一农场为半山区,建场一开始就规划耕地20万亩,造林20万亩。1958年转业官兵
来到,场长张金彪主持建立专业林场,坚持年年造林。1959年获中央林业部“造林标兵单位
”称号,1984年获省“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称号。到1985年累计成林11.6万亩,占耕地55.
2%,全场平均每人有人工林10亩。从1964年起,人工林开始间伐,每年可间伐木材3000立方
米以上,并改建落叶松母树林1300亩,每年可采种1500余公斤。
到1985年末,垦区用材林保存面积209.4万亩,年间伐量8.5万立方米,已开始受益。
三、经济林
国营农场的经济林以果树栽培为主,最早的是宝泉岭农场(当时为解放一团)。1950年
建场就成立专业果树队,栽培苹果、梨、杏等。1952年桦南农场(现曙光农场)一队建园30
亩。
1953年九三地区开始试栽,引进小苹果、梨、杏等,建果园60亩,到1964年发展到5000
余亩,年产量10余万公斤。七星泡农场采用葡萄栽培方法栽培大苹果,由于受冻害和腐烂病
危害,接近成果期便逐步死掉。
西南部宁安农场,1956年在四队定植的花红、大秋、五香果和红葡萄,共390亩,建起第
一果园。从1960年起,各队相继建立园林组,发展林果生产,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19
85年达到1488亩,年产果18万公斤。其中果树912亩,山葡萄58亩,黑豆果440亩,文冠果78
亩。
南部兴凯湖农场,1956年开始种果树,1958年收果14万公斤。1967年果园遍布全场,总
面积达3118亩。品种有大苹果、小苹果、梨、杏、葡萄、李子、樱桃和10多种沙果。1968年
大批果树技术人员调出,果树大批死亡,到1985年仅存767亩,年产果1万公斤。
东部八五三农场,1958年在林业二队栽100亩,由于管理不当,草荒严重,生长不良。1
965年由辽宁省农学院园艺系分配两名大学生(苏兴祥、谷佩星),果园事业蒸蒸日上,发展
到400亩。有6个区建立品种圃,引进200余个品种,进行抗寒栽培试验,同时又从吉林引进“
123”、齐齐哈尔引进“53—1263”等抗寒品种,进行大面积生产栽植。把原有的小果树进行
高接换头取得成功,苹果产量逐年上升,盛果期年产果25—30万公斤。到1983年建成中心果
园4个,栽植果树3568亩。由于生产队技术力量薄弱,近年食心虫危害严重。
从60年代开始,五九七农场转业军官园林技术员白琳,专心从事杏树改良研究,先后从
南方引进数十个杏树品种,与当地杏树嫁接,培育出适宜在北

大荒栽植的杏树新品种农垦1号、2号,苹果新品种“123”,果实肉厚,汁甜、个大。白琳被
称为“北大荒奉献甜美”的人,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80年代新兴起的果树品种有山葡萄、黑豆果。从1982年开始,在特产所的合作下,以友
谊农场、八五三农场为基础,引进家葡萄优良品种“长白9号”“左山一”“双庆”等。到1
985年4年每亩产山葡萄500公斤以上。栽培面积3000亩,总产80吨。其经济效益高出农作物1
0倍以上。目前,山葡萄栽培已扩大到7个葡萄基地,不但为垦区生产大量苗木,而且还代培
技术工人,已形成垦区葡萄生产技术指导中心。
黑豆果种植由于市场需求量大,每公斤售价由2.4元上升到6.4元,经济效益日增,发
展迅速。到1985年已有63个农场种植。栽植较多的有红旗岭农场1826亩,八五○农场2300亩
,五九七农场1900亩,江滨农场1537亩,二九○农场1090亩,宝泉岭农场1000亩。全垦区有
1.23万亩开始结果,1985年黑豆果总产达70吨,为繁育黑豆果优良苗木,八五○农场北良科
研所以“茎尖组织培养育苗”已初步试验成功,比传统的压条枝繁殖前进了一大步。
到1985年底,全垦区果树保存量3.5万亩,其中结果1.9万亩,产果90万公斤。近年大
部分果园已转让家庭承包。家庭园果树均由各农场无偿提供苗木,普及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