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进 程
国营农场建设初期,大都选择高岗荒地开垦,没有兴修水利工程,只有查哈阳农场兴建
时,利用日本开拓团遗留的灌渠旧址,修复使用,种植水稻。1951年和1955年,沈阳市和北
京市公安局在密山县建立劳改农场时,修建了朝阳万亩灌区和兴凯湖灌区,主要目的是为了
发展水稻生产。1956年以后,随着三江平原开发的加速,这一地区的上千万亩待垦荒地,大
都常年积水,需要兴修水利。当时提出“蓄、泄兼施”的原则,标准是:“大雨不成灾,无
雨保丰收,工程系统化,排灌机械化,旱涝保丰收”。在铁道兵农垦局所属范围内,同时兴
建云山水库、青年水库、蛤蟆通水库、西大岗水库、东方红水库及数十座小型水库。由于未
经很好的勘测、设计,施工质量不好,未能解除洪、涝威胁,也不能抗旱,效益不大。
50年代中期和末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和农垦部分别成立了勘测设计处和水利工程局。
鉴于1960年前后出现的内涝,到60年代初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开始放在排涝上来。首
先,将过去已有的水利工程配套,疏浚旧有渠道,加强桥涵修建,打通排水出路,发挥已有
工程作用。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各级管理机构都成立了专业的常年施工队伍,配
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从水力资源的勘测设计到施工都有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了水利工程建设不适应农业生产的状况。
1964年鉴于三江平原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到农场以外的广阔范围,需要投入更大
的力量,国家决定垦区各农场场外的水利建设,交由水利部门负担,二者同步进行,不仅减
轻了农场负担,也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速度。
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开发抚远荒原,加上前期水利工程建设并未很好完成,涝灾
威胁仍然严重。仅1973年,东部地区各农场受灾面积即达500余万亩。1974年,黑龙江省委决
定,成立三江平原治理领导小组,并责成省水利局、生产建设兵团和合江地区采取措施,消
除洪涝灾害,并联合提出“三江平原水利规划任务书”。将全区划分为6个治理分区,垦区负
责萝北一区、同(江)抚(远)二区,并协同牡丹江地区水利局负责穆棱河六区。挠力河三
区、安邦河四区、倭肯河五区分别由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和合江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队负责。各
分区规划均于1975年9月基本完成。
根据上述规划设计,垦区先后开始了水利工程建设,其中红兴隆管理局二九一农场安邦
河东部排水工程,宝泉岭管理局普阳农场的普阳长堤防洪工程,于70年代末期先后完工,发
挥了作用。1977年,总局又组织7个管理局的力量,开始治理抚远荒原上的别拉洪河,到198
1年,干渠工程基本完工。
70年代中期,垦区一度连年干旱,不少农场曾修建许多小型的水库、塘坝,还有的农场
在田间打深井,利用地下水抽水灌溉,但对于大面积的农田效果不明显,作用不大。到80年
代初期,在引进外国大型喷灌机的启示下,国内喷灌机投入生产,垦区的喷灌技术获得了较
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