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治 涝

  垦区大的治涝工程,是从1955年创建兴凯湖农场开始的。创建之前,兴凯湖地区是一片 沼泽地。1942年日伪在穆棱河下游,虎林县以西35公里处建立起湖北水闸,控制流量150秒立 方米。同时在闸的上游1.5公里处,人工开挖穆兴水路,并在东侧筑起穆兴东大堤25公里, 而穆棱河到分洪道处的实际洪峰流量往往超过2000秒立方米左右,最高达3120秒立方米,其 超过部分都由穆兴水路流入兴凯湖地区,成为滞洪区,地表常年积水0.5—1米。兴凯湖农场建场时面临 的任务是:外御洪患,内排积水,拓干土地。于是导流堤工程首先动工,随后相继开挖排水 干渠10条,长138公里。排水支渠525条,总长1139公里。桥闸和排涝站50座,涵洞800座,共 做水利土方1680万立方米,每开垦一亩耕地,需做60—70立方米的水利土方。
    1955年创建的友谊农场,也是大面积低洼易涝地区,初期就兴建3条排干,解决开发困难 。1958年—1962年间,又根据内涝情况,开挖236条排干,受益23.8万亩。但由于验经不足 ,没有制订全面治涝规划,走了一些弯路。1963年总结教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以 “治涝为主,耕地为主,近期受益为主”的方针和“防、截、排、蓄相结合”的措施,综合 治理,分期分批实施的治涝规划。采取修堤防御外水入侵,修库拦蓄洪水,挖截流沟免除坡 水侵蚀,挖水沟排除内涝;有自流条件的采取高水高排,分散水势;无自流条件的均设站强 排等综合措施。1963年起,从西部涝区到东部涝区,先后修建13座强排站,总装机3022千瓦 ,同时进行渠系工程配套建设。截止1983年,七星河、漂垡河涝区共完成土方3825万立方米 ,855座建筑物,治理易涝面积68万亩。每亩除涝投资29.22元,土石方56.2立方米。
    1955年创建的八五○农场也在重涝区。首先沿山麓修第一主干公路,路沟结合,拦截山 洪;继而在坡地修建第二主干公路,起拦截坡水作用。又利用天然河段,顺坡修建7条排干, 将上述拦截的汇水,分段泄入河道。1958年冬,八五○农场集中全场劳力,开挖穆棱河一、 二排干,总长144.7公里,开挖土方247.25万立方米,到1960年竣工,解除内涝41.1万亩 。到1980年配套工程土方400万立方米,石方2万立方米,全部竣工。
    1960年八五二农场的排涝工程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使用苏制KM——1400大型开沟机, 开出800余公里渠道,土方量45万立方米。
    该农场七分场二队队长张子瑜,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场,他为了把全队零散的30多块土 地连成大片,带领职工一锹一镐地填平地号上的水泡,使坎坷不平的土地变成平整的八个地 号。1962年,麦收时雨大,机械不能下地,丰产不能丰收,他决心排除内涝,开沟挖渠。为 了找到理想的排水线,他制造了土仪器,下地测量。地块大,找不准,他便利用下雨天,下 地观察水流方向。鞋坏了,他光脚下地,脚扎肿了,仍坚持下地看水线,人称他是“铁打的 汉子”。最后,找出了理想的排水线,制定了治水方案,带领职工,年年挖渠不止,终于建 成总长50多公里的12条排水渠道,发挥了作用,使连队成为高产队。人称“硬骨头队长” 、“治水专家”,先进事迹在垦区广泛传诵。
    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以后,根据中央关于“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的治 水方针,制定“熟地治涝为主,工程配套为主,近期受益为主”的治水原则,加强水利建设 投资和全面规划工作,加快建设速度和提高工程质量。如友谊、五九七、八五二、二九一这 4个农场的排水骨干渠系基本形成。
    70年代中期,对三江平原以排涝为主的治理,强调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林田路 综合治理。在治涝方面,二九一农场北部涝区的治理有代表性。这项工程,由省测绘局于19 75年完成安邦河地区的航测和设计。按规划,排水流量每秒12立方米,涝区总面积39.6万亩 ,其中耕地20万亩,可垦荒地9.9万亩。布置35.4公里排水总干渠,设550千瓦的强排站, 提水入松花江,总工程量433万立方米,其中浇混凝土1.22万立方米,石方0.38万立方米, 用钢材123吨,水泥3450吨,木材1280立方米。用227万工日,施工机械1200台班,造价392万 元,按达成面积30万亩计算,每亩平均投资13.1元。1976年动工,1980年竣工。
    别拉洪河是三江平原上流域面积较大的一条沼泽性河流,流域面积4503平方公里。其中 ,平原低洼地为43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6.8%。自1969年—1975年,已开垦耕地117万亩 。由于河道上游无槽,中游河槽断续,下游河槽弯曲,泄水能力很低,沼泽荒原常年积水, 耕地受涝。根据三江平原治理整体规划,自1975年开始,总局勘测设计院前后组织4次大规模 的勘测设计,主体工程1644万立方米。1977年6月经省水利局批准,第一期工程施工。集中了 管理局的施工队伍,500多台推土机,40余台铲运机,60多辆载重汽车,于1978年9月提前9个 月竣工,解决了流域内8个农场214万亩土地(其中耕地117亩,可垦荒地97万亩)的排水出路 。1979年3月,别拉洪河的配套工程开始施工,除建三江管理局所属各农场外,还有八五二、 友谊、绥滨、莲江口、军川和嫩江管理局施工队参加,包括总排干1条,排干36条。青龙山农 场推土机手齐齐哈尔知青葛福元,1980年在治理别拉洪河工程中,他一年完成两年的任务, 荣立三等功。1982年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超任务70%,盈利万余元。被誉为“推土大王”, 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1980年,被授予总局劳模,1984年,被授予总局 特等劳模。
    1981年8月,别拉洪河干渠工程基本完工。完成2503万立方米,控制面积259万亩。因地 段积水,适逢雨季,推土机无法作业,第一次使用了两艘挖泥船和一台水陆两用挖掘机。别 拉洪河工程是垦区施工机械化程度最高、完成施工较好的排涝工程。   
    涝区工程的除涝效果,最终取决于末级固定渠道的汇水能力。各场在长期耕作实践中, 试行了多种方式,较为普遍和合理的田间工程是“条田化”。早在1959年,农垦部长王震在 八五○农场一队,试验用开沟犁拉成50米间距的条田沟。1965年总局排涝试验站做过暗管排 水试验,效果虽好,但投资较高。1972年,八五七农场五队因八号地坑洼较多,穿过每一坑 洼挖两条斗沟,中间夹一条林带,间距100—200米。这项措施带动了各场的条田化建设,出 现了不少50—100米条田沟,改善了汇水条件。但是,田间除涝问题仍未完全解决。1975年— 1979年连续干旱,不少条田沟被陆续平掉。有的农场利用土质粘重的特点,拉鼠道暗沟,但 由于微地形变化复杂,暗沟随地面而起伏,因无合适坡降,汇水效果很差。再加鼠道位置必 须低于地下40厘米,这个层次土壤阻力很大,并且它的出口水位不易同斗沟相协调。有的生 产队利用陶管、梢捆、砂煤灰等材料埋设暗管,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因材料量大,无力 采用。
    进入80年代,随着农业科学、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普及,有条件的生产队和新开发的现 代化农场,开始向综合治理过渡,并综合农艺技术的改进,实施平整土地、深松改土、合理 轮耕、有机培肥等,使治涝工程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