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
1977年国务院为加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决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国外引进必
要的先进设备进行试点。国家建委和原农林部把这个任务交给黑龙江垦区,最后落实给红兴
隆管理局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
二队于1955年建队,地处三江平原中部,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并有相应的
排灌工程,能充分发挥机械效能。“文化大革命”前,二队一直是全国农垦系统的重点机械
化生产队之一,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也遭到破坏,但仍然有较好农业生产基础。1974—
1976年3年粮食平均亩产200公斤以上,1977年平均每个农业工人负担耕地63亩,生产粮豆69
50公斤,商品率42.5%。其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经营发展水平有条件被选定为垦区引进国
外技术的试点单位。
1978年春,国家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套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设备,
共62台(件),其中拖拉机7台(计954千瓦),联合收机3台(计320千瓦),四种型号割台
9台,田间作业机县20台,畜牧机械7台,圆形喷灌机2台,农田工程及其它附属机械12台。1
980年又增补7台国内外机械,合计总产值420.6万元,其中农机357.2万元。为了搞好试点
,友谊农场事前派出赴美技术培训小组。设备进场之前,成立有农场管理局领导参加的试点
领导小组,负责设备运输、安装调试、培训和外事接待工作。同时举办两期由美方人员授课
的技术培训班。同年6月,原农林部、外交部还邀请美国友好人士韩丁来垦区考察农业并协助
进行试点。
为适应试点的需要,二队于1978年1月重新组建,耕地面积由1977年的14730亩扩大到18
540亩,职工由326人减少到55人(其中农业工人20人)。由原来的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改为
以种植业为主,辅以养猪业的经营方针。1979年在总结上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发挥农机
设备的潜力,耕地扩大到25000亩,职工人数减少到39人(其中农业工人20人),只经营种植
业。1980年由于调整农林比例,部分耕地用于造林和农田建设,耕地减少到24630亩。从197
8—1980年三年试点情况看,这套引进的先进农业机械功能大、速度快、技术新、配套全、作
业效能高,从而使生产赢得了农时,各种作物能播在“高产期”,收获在“最佳期”,有效
地保证粮食丰产丰收,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果及所完成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较
好。
1978年原国家农垦总局给二队试点规定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生产实验,考核引进农机
设备的性能和适应性,学习和掌握技术,达到“洋为中用”,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水
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探索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高产、稳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以及
科学管理,实现全盘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经验,以达到出数据,出经验,出人才。二队试点基
本上达到上级规定的目标,它的影响所及已经越出了黑龙江省,越出农垦系统而达于全国。
第一,它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在引进机械的启发下,已经试制成功了电
子监视气吹式精量点播机,液压宽幅喷雾器和中耕等多种农业机械,全国许多省、市的农机
科研和制造部门,纷纷到二队参观和试验。在短短2年左右时间,已试制成功10余种农牧机械
。这些机械普遍具有宽幅、液压、操纵方便、灵活、胶轮、高速作业、折叠行走,便于运输
等多种特点,在性能上与我国原有农机相比有很大改进。伴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一
些与之相适应的农艺如喷灌、化学灭草、精量点播、少耕免耕法等也和我国传统农艺结合起
来,在垦区广泛地试验和推广。第二、它给国营农场的农业现代化提供经验和启示:如大农
业必须建立在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基础上,原有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与
之相适应,由机械化“挤”出来的多余劳力应当从事多种经营,以解决社会服务并提高宏观
的经济效益。
1980年,国家根据二队提供的经验和启示,把包括二队在内的整个友谊农场五分场作为
全国“北方旱粮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在全分场范围内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生
产,同时为二队试点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从1978—1985年的8年中,五分场二队的经济指标分析来看:平均每亩固定资产投资为1
68.20元,平均亩利润16.67元,资产利润率9.08%。劳动生产率为:每一职工生产粮豆92
250公斤,每一农业工人生产粮豆211595公斤。每职工创造产值33987元,每一农业工人产值
77333元。每一职工担负播种505亩,每一农工担负播种1158亩。
二、100个全盘机械化生产队试点
在五分场二队的农业现代化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省农场总局党委在1979年2月决定:各农
场管理局要学习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经验,利用国家设备,“有重点地、分别建立新的全
盘机械化生产队,可以与武装去年的开荒点相结合,按新的专业化原则,合理布局……大幅
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同年6月,

省农场总局发出《关于100个全盘农业机械化生产队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加速垦区
农业现代化建设,闯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向全盘机械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
方向前进,决定从当年起选出100个生产队进行试点。试点的目标是:从实际出发,在搞好规
划、设计的基础上,有步骤地采用国产机械装备和建设,保证在二、三年内大幅度提高劳动
生产率、商品率和利润率。机械配备标椎是,平均每台链轨拖拉机负担耕地2000亩,每台胶
轮拖拉机负担耕地5000亩,每台联合收割机负担小麦1000亩,同时配备相应的拖带农具和谷
物清理、烘干、贮存设备。要把着眼点放在现有机具的改革上,争取在近期把农机具改装成
液压和电子监视装置。全盘机械化生产队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达到田成方、林成行、水渠
成网,道路畅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在实行专业化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逐步把分
场以上的居民点建设成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主义新型小城镇。试点经费,主要靠农场自
身积累和更新基金来解决,总局在给予这些试点队1000余万元预算内投资并增加小额补贴经
费200万元。
根据省农场总局的决定,各局、场普遍选点布局,用国产农业机械重点武装若干个生产
队。友谊农场根据五分场二队的经验,选了1978年4月新建的十分场作为对比试验点。这个分
场从1978年开荒建场到1980年前拥有耕地18.5万亩,拖拉机57自然台,农用汽车13台,联合
收割机44台(其中自走工式37台),各种农具710台件,综合机械化程度在90%以上。3年来全
分场共生产粮豆2324万公斤,商品率74.3%,经营利润578.4万元。十分场一开始就注意按
照专业化、社会化的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在生产组织上,建立以分场为中心的
生产指挥管理机构和独立核算的6个作业区;在后勤保障上建立以分场为中心的各项专业生产
组织,粮食处理,种子和肥料管理,机械修配,汽车运输等集中在分场部;在生活服务上,
建立以分场为中心的集中居民点和职工生活服务中心,分场已盖起7幢2层楼房,集中300多户
人家,还建了商店、食堂、学校、粮店、卫生所、蔬菜供应部。垦区的其它场陆续开始规划
试点,比较好的试点单位有八五三农场七分场,八五七农场十五队,逊克农场九队,军川农
场十三队,试点单位发展概况如下表。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超过最高的八五七农场十五队5.7倍;从经济
效益亩利润来看,十五队超过二队的1.8倍;从投资来看,十五队比二队要低4.8倍。实践
证明:用国产设备来促进垦区农业现代化应当是主要目标。技术可以引进,装备要靠自已,
这样做投资少,不花外汇,符合垦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劳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