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章 工 业

  国营农场的工业,一开始就建立在为部分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为满足自已再生产所 需求的基础之上。概括地可分为加工工业和支农工业两个门类。
    国营农场多数建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的荒原上,为解决生活必需的吃、住问题,粮油 加工和制材、砖瓦生产,成了起步最早的工业;为解决生产急需,农机修造业也逐步发展起 来。
    1949年10月,萨尔图种畜场创办了一个手工操作的乳品加工作坊,有7名工人,到1950年 10月,共生产奶油2212公斤,奶酪1938公斤,奶胶627公斤。1956年,采用机械滚筒作业,生 产“萨尔图”牌全脂奶粉。生产的奶酪曾一度销往东德,后因产品滞销,工厂停产。这是垦 区第一个具有商品性生产的工业企业。
    进入50年代后期,国营农场建设进入高潮,人员和机械大批增加,一批粮油加工厂和农 机修理厂随之建立。同时,在“大跃进”形势下,建起了一批能源、钢铁、轻工、食品等厂 矿,垦区工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1958年2月筹建宝泉岭造纸厂,10月投产,当年产纸210吨。同年建成年产12万吨的东海 煤矿,由于煤质好,列为国家炼钢专用煤,于1965年移交给鸡西矿务局。同年8月,又组建依 兰煤炭石油矿,年末开始出矿,并用油母页岩镏油,于1959年移交给依兰县。1959年初,迎 春机械厂建成。10月,组建佳木斯肉类联合加工厂。11月,“八一钢厂”一号高炉投产。这 一年,还筹建了虎林火力发电厂和绥滨火力发电厂,虎林发电厂第一台机组于1960年8月投产 ,绥滨发电厂移交给绥滨县。
    1960年兴建合江农垦局通用机械厂(后改称兴隆拖拉机配件厂)。1962年4月组建通北乳 品厂,生产“飞鹤”牌奶粉。1964年查哈阳农场建成日处理鲜奶5吨的机械化奶粉厂。翌年, 八五一一农场筹建“完达山食品厂”,1966年6月投产。
    1967年以后,受“文化大革命” 影响,国家工业生产下降,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物资供应的差额甚大,农药、化肥、机械配 件都严重不足。为缓和供需矛盾,保证正常生产,兵团决定“自力更生,勤俭创业,分担国 家困难”,并提出“缺啥建啥”的口号。即于1969年筹建浩良河化肥厂;1970年筹建跃进山 钢铁厂和小岭水泥厂;1971年兴建林源石油化工厂;1972年组建依兰收获机厂。这些工厂除 跃进山钢铁厂在整顿中下马外,都成了骨干企业。同时,为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急需,还发 展了一批“五小工业”(即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窑、小农机)。自1967年至1978 年,煤矿由6个发展到41个,年产原煤由11万吨增至110万吨;机械制造与修理工业由10个发 展到194个,年产值由451万元增至7436万元,增长了15倍,所生产的零配件,除垦区自用外 ,还向全省和全国销售部分产品。
    工业的发展,不仅保证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缓和了供需矛盾,还积累了资金。自1968 —1975年,工业产值由6276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增至44480万元,利润累计接近2亿 元。垦区的产业结构起了明显变化,改变了单一经营农业的局面。1975年,工业产值已占工 农业总产值的32.4%。工业产品也从自给型转向商品化生产,机制纸、糖、白酒等产品的商 品率都在70%以上。
    从1979年开始,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垦区工业贯彻执行了“调整”方针。1958年至1978 年的20年间,工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有一定盲目性。一些工业企业不讲核算,不计成本 ,产品质次价高,缺乏销路,以致连年亏损而无法生存。在“大办”和“小土群”方针影响 下,有的项目没有经过科学的考查、论证和规划设计,仓促上马,或因资金不足,或因原材 料供应困难而中途受阻,施工期一拖再拖,处于欲上不能,欲罢不行的状态,造成人力、物 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在1979—1980年的工业调整中,垦区关停了30多个“五小工业”,跃 进山钢铁厂也在调整中下马。重点发展了农机具修造和配套服务的农机工业和以农畜副产品 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整顿了粮油加工和建材工业。同时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通过挖潜、革 新、改造,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经过三年调整,工业企业由1978年 的786个(不包括大兴安岭、呼盟两个管理局),减少为755个。而1980年的工业总产值却由 1978年的52867万元(不包括大兴安岭、呼盟两个管理局)增至71461万元,提高35.2%。19 81年继续调整,工业企业减少为685个,工业总产值仍保持了上年水平。这一年,农业遭受重 灾而歉收减产,稳定的工业生产,发挥了“以工补农”的重要作用。
    在调整、改革中,各工矿企业以技术改造开路,积极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通过引 进、消化、吸收,从1980年至1985年,乳制品工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新建18个乳品加工厂, 日处理鲜奶能力提高了3.5倍,还增加了乳酸菌素药片和奶酪制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酿造 制酒工业,结束了十几年来品种单一、产量不稳的状态,创制了多种名牌酒,工艺酒和健身 酒,品种达200多个,啤酒、果酒产量分别增加了4倍和10倍。机械制造业试制成功了整机16 种,其中有联合收割机、喷灌机、金属粮仓、清粮机等,制造了大型采金船和农用柴油汽车 等产品。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内农机制造行业的先进水平,迎春机械厂生产的活塞,红兴隆机 械厂生产的半轴,云山农场工具厂生产的钢板尺等产品,已在国内享有信誉。
    1985年,省农场总局党委发出《关于大力发展垦区工业的决定》,在调整产业结构、振 兴垦区工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表现为:从围绕农业办工业,开始转向围绕市场办工业 ;从片面追求铺摊子、上项目,开始转向企业挖潜改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从封闭型开始 转向开放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从经济形式上,打破所有制单一,出现了全民 、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局面(1985年兴办集体工业205个,职工家庭工业1674户,集体工业产 值达2000万元,个体工业产值352万元);由依靠上级拨款上项目,开始转向多渠道集资。
    1985年垦区工业总产值完成97600万元,如果加上集体工业产值,则突破10亿大关。工业 总产值增长超过垦区平均水平的有哈尔滨管理局、牡丹江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宝泉岭管 理局和依兰机械厂、迎春机械厂、浩良河化肥厂。在12个大类行业中,除农机修理产值下降 外,其余大类行业产值都有增长,增长幅度在7.4—20%之间。1985年垦区工业销售利润为1 1484万元,如扣除炼油厂产品增值税后的利润,则利润增长达77%,并涌现了10个盈利超百万 元的企业,其中有浩良河化肥厂、宝泉岭糖厂、双山糖厂、红旗农场松花江酒厂、兴凯湖造 纸厂、八五一○焦化厂、八五一一食品厂、迎春机械厂、八五二造纸厂等。还涌现了10个盈 利超50万元的企业。这20个企业占垦区工业企业总数的2.7%,而盈利额占垦区工业总利润的 50%。在以创优质、夺名牌为目的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列为省10个重点企业,共计荣获国 家银牌4项,部优产品27项,省优质产品26项,垦区优质产品64项。同时,在“扬长避短、形 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开始推进垦区内外工业的横向联合,其中有:以 开发出口机电产品和建设大豆出口基地所需配套机械为龙头的机械工业联合;扩大银牌奶粉 和干酪产品的乳制品工业联合;集中制浆的造纸工业联合;以肉联厂为主体的罐头和饮料工 业联合;毛皮制品的开发性联合;黄金开采联合;浆果酿造开发性联合;北大荒牌酒类生产 联合;小径木材加工开发性联合;大理石、玛瑙石等矿山开采联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