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区的加工工业,以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原料,起自为生活必需的粮油加工,继而发展经
济作物,建造制糖、造纸工厂,并为加工部分畜产品而建造奶粉、毛纺、皮革工厂。加工业
的发展,既解决了生活必需,也提供了部分商品,繁荣市场,活跃经济。
一、粮油国营农场粮油加工从解决自给,以简易设备进行生产开始,在经营体制上,多
为包括粮、油、酒、酱、醋、糕点等项目的联合加工厂。自50年代末,随着人口的增多,为
改善成品粮质量,各场陆续扩建新建了专业化的、设备配套的米、面、油加工车间。其中友
谊农场面粉厂于1957年建厂,1959年扩建为年产2.5万吨面粉,能生产精粉,1966年起加工
标准粉上交国库,在省内享有盛誉。
从60年代起,垦区建起了一些大型加工厂,即:九三管理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
、八五四、铁力等农场面粉厂,每年都为国家代加工一部分面粉顶征购任务。粮食部门给一
定补贴,开始每吨补11元,以后补13元。至1980年粮食部门加工厂也吃不饱,就停止了这个
办法。以后各农场面粉厂又对农村代加工。
豆油加工,在50年代多用人力螺旋榨、火炕烤豆、大锅蒸渣、人工踏垛、人工包草、人
工搬杠的传统工艺,出油率8—9%,每吨豆油加工成本70元左右。
60年代开始,改用小锅炉、电动机代替人力搬杠。1964年九三管理局开始使用上海产H9
0型榨油机20台,日产豆油1.5吨。东部各场也相继更改液压榨油,淘汰了人力榨。
70年代开始,各农场自制水化油设备,食油由毛油改为水化油,提高产品质量。1975年
八五六农场扩建制油车间600平方米,进行自动线安装。除两台“95”型榨油机和轨坯机外,
都是自行设计制作,从大豆入机,筛选、预温、轧坯、烘炒、榨油,直到豆油入库,全部自
动化、电气化,每班2人操作,机械运转情况由仪表反映,发现故障可及时停车维修。设计能
力日处理8.5吨,产豆油1吨,出油率保持12%以上。
80年代开始,二九O、军川、江滨、佳南、二龙山农场首先建起了较先进的浸油厂,出油
率比原来液压装置高,一般在15—16%。
为改变大豆加工的落后状况,总局决定兴建大豆综合加工厂。1981年,由总局局长赵清
景亲自主持,副局长杨清海参加,多次到美国、日本、西德等国家考察。1984年经国家计委
批准,成立三江食品公司,1985年签订协议,引进80年代国际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在佳木斯
兴建年加工大豆10万吨的大豆综合加工厂,投资14600万元,能生产16种产品,系目前国内最
大的大豆综合加工厂。此外,还有建三江前进油脂厂、九三油脂厂两座年加工大豆6万吨的大
型油脂厂,也已引进设备,正在筹建。这三个大型大豆加工厂,都将于1986年开工建设,计
划1988年建成投产。
1985年末,面粉生产能力达到75.3万吨,实产量25.4万吨,设备利用率33.7%。豆油
年产能力3.948万吨,实际产量1.9万吨,设备利用率48.7%。粮油加工的质量,友谊、八
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宁安等大型加工厂都能生产精粉。友谊面粉加工厂所产标
准粉,在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胜利农场生产的标准粉挂面,参加全省评比,荣获第二
名,日加工1500公斤,畅销全省。
粮油加工由于以内销为主,产品好坏一个价,经营状况欠佳。友谊、宁安加工厂有利润
上交,其它工厂依靠补贴过日子。1985年每吨定额补贴,白面为70元,豆油为1750元。造成
亏损的主要原因:一是设备落后,工艺不合理。据1980年对10个面粉厂的考察,平均配套设
备才达60%,出粉率平均为75%,比标准粉率少出5个粉,一年加工40万吨小麦,少出面粉2万
吨,价值750万元。二是销价不合理,有50%的农场每斤面粉是按1角6分或1角6分5厘出售的,
每吨差价40元,一年15万吨就少收600万元。三是设备利用率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设备利
用率只有20—30%,如建三江管理局12个面粉加工厂,年生产能力12万吨,但年需面粉只有2
万吨,只要生产两个月就够吃一年,设备利用率只有2.5%。从近几年的经营情况看,亏损额
逐年下降,由1979年亏损1912万元,下降到1984年的121万元。主要是:安排资金,进行技术
改造,改变核算办法,实行委托加工或定额补贴,并成立了粮油加工协会专业组织,努力提
高产品质量,使粮油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发展,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粮油加工战线上涌现了一批获优产品和先进集体及个人。友谊农场粮油加工厂是一个
生产面粉、豆油、白酒、制米的综合性企业,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1985年上交利润50万元
。1983年以来,该厂面粉连续被评为垦优、省优、部优产品。该厂立足现有基础,运用新技
术,采用新工艺,发展新产品。进一步把面粉分成几种等级,精制粉投入市场两年,深受用
户好评。而经济效益也得到明显提高。每吨上白粉可多盈利60元。副厂长李兴嘉带领技术考
察组前往有关面粉厂考察,又试制成功新品种——砂粒面粉。此外,搞大豆浸油的先进制油
工艺,1984年扩建浸油车间,日加工大豆50吨,出油率16%,每吨大豆盈利100元。同时,进
行产品立体加工,利用浸油车间的豆粕分离大豆蛋白,成为国际、国内市场的畅销货,每吨
盈利200元左右。大豆分离蛋白的投产,又为该厂发展高蛋白营养挂面准备了充分条件。198
5年,被省政府授予“六好企业”。
八五一○农场粮油加工厂副厂长郭友权,自1975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粮油加工厂当
修理工。他刻苦钻研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制图、下料、电焊、板金等操作工艺。先后
进行11项技术革新,为国家节约资金3万余元,连续六年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
管理局新长征突击手,198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1976年,厂里新进了一套加工
设备,投产后,发现卸料口设计不合理,粮食浪费较大,经他革新,在卸料口增设一个吸风
口,使工厂一年少损失小麦近40吨,节约1.4万多元。在油料加工工艺上,他设计制作了“
软化炒锅”,提高出油率0.5%,一年多为国家创造财富1.6万余元。1983年,当选为全国人
大代表,光荣地出席了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乳制品
1949年12月,萨尔图种畜场兴办的乳品厂,生产奶酪、炼乳,均手工操作,产量少。19
56年生产奶粉,日可加工6—8吨鲜奶。
1960年10月,查哈阳农场金星分场奶牛队用平锅熬制乳粉和炼乳。
1962年通北农场畜牧队组建通北乳品厂,生产奶粉、干酪。
1964年查哈阳农场自筹资金10万元,建起日处理鲜奶5吨的机械化奶品厂,生产全脂速溶
“雪花牌”奶粉。
1965年完达山食品厂畜牧场(现八五一一农场)筹建日处理鲜奶12吨的奶粉厂,1966年
6月生产出“完达山牌”全脂速溶甜奶粉,获农垦部奖励。1973年试制成功大颗粒速溶甜奶粉
,为国内首创。1980、1983年两次获国家银质奖章,被誉为“山沟里飞出金凤凰”。
1968年九三奶粉厂兴建,1969年11月正式投产。1981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定为“九
三牌”全脂速溶甜奶粉,1983年连获总局、省、部优质产品称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建起了八五○、庆丰、宝泉岭,友谊、绥滨、赵光、克山
、勤得利、二九○、八五二、八五八、和平、绿色草原、巨浪等农牧场和莲江口畜牧兽医总
站、八一农垦大学等16个乳品厂。与此同时,九三、八五一一、和平等三个老厂都进行了扩
建和技术改造。1985年全垦区总加工能力达到日处理鲜奶197.4吨,比1979年提高3.5倍,
奶粉产量从1979年的929吨,达到1985年的5262吨,增加4.7倍。为充分发挥奶源优势,各厂
都积极开拓新产品。完达山食品厂的蜂蜜蛋白奶糖、可可麦乳精、强化麦乳精,1980、1983
年获得国家银质奖章,被誉为东北升起的“银星”。
1983—1984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的有:完达山食品厂生产的“完达山牌”快乐
奶糖,果味奶糖,健儿酥奶糖;九三乳品厂生产的“九三牌”全脂速溶奶粉。
1984—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的有:和平乳粉厂生产的“飞鸽牌”奶粉;八五○乳品
厂生产的“卫星牌”奶粉;长吉岗农场干酪厂“红梅牌”牛奶干酪。
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上,1982—1983年完达山食品厂和九三乳品厂在垦区名列前茅。19
85年完达山食品厂被评为部、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省六好企业。
八五一一农场完达山食品厂是垦区乳制品工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企业。该厂自1965年建
厂以来已有20多年历史。建厂初期只生产奶粉,产值只有60万元。至1985年生产品种已发展
到奶粉、啤酒、麦乳精、糖果(包括奶糖、酥糖、软糖)、牛奶麦精豆乳粉等5项35个品种,
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食品加工厂。建厂累计投资715.5万元,已收回1774.7万元,是建厂投资
的2.5倍。全厂拥有正式职工790人,合同工、季节临时工280人。自1981年以来,年产值突
破1000万元,年税利总额200万元以上。该厂历来重视产品质量,努力生产优质名牌产品,连
续获国家银质奖5块。快乐奶糖等产品先后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1985年优质产品率占产值
的80.5%。该厂始终遵循“质量第一,用户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以
质取胜,因此产品销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县级以上业务联系单位达400余家。1985年
,实现产值1570万元,利润224万元,获全省质量管理奖企业和六好企业。厂长白志东是196
6年双鸭山市下乡青年,从制粉工人起步,历任奶粉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他刻苦钻研乳
品技术,不断攀登新高峰,带领一班人经过上千次试验,研制成功了“压力喷雾大颗粒低温
速溶奶粉”,填补了国家乳品工艺的空白。几年来,他立足于企业内部挖潜,采用“滚雪球
”的方法,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瑞士引进了一条黑加仑软包装生产线,改造了一座年产
2000吨的奶粉车间,新建了一座年产1500吨的糖果车间,一座麦乳精车间,扩建了啤酒车间
,改建了一条年产1000吨的奶圆生产线,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白志东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农垦企业家。
三、肉类加工
1959年合江农垦局筹建佳木斯肉类联合加工厂。1960年停建,1964年复建。1965年建成
投产,有年屠宰20万头生猪的机械化生产线,贮藏1500吨的冷库。1974年又建成一座5000吨
冷库,屠宰能力提高到30万头。1979年屠宰生猪19万头,盈利35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
980年后,因国家生猪政策改变,屠宰量逐年减少,到1984年已无生猪可宰。工厂为了扭转局
面,便转产以生产罐头为主,建起了罐头厂,年生产能力2000吨。1985年4月,总局党委派孙
世明担任厂长,他大胆改革,改善经营,扩展产品,使肉联厂有了生机,扭转了亏损局面,
并于1985年冬开始进行万吨罐头厂改建工程。到1985年底,该厂已初步形成六大产业:罐头
、屠宰、饮料、制药、冷冻、综合加工,以及30余种产品的生产体系。其中罐头产品主要销
往东欧、苏联、东南亚等地,共计创造外汇额59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782万元,现已成为黑
龙江省三大罐头出口重点厂家之一。1985年在取消屠宰补贴67万元的情况下,实现利润60万
元,上交利税67万元,先后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和“六好企业”。
(见附图)
1982年开始,垦区陆续建设家禽屠宰线,生产分割鸡、白条鸡等供外贸出口,到1985年
已建成13条屠宰线,年屠宰能力达3000万只。其中青年养鸡场,从孵化养鸡、屠宰冷冻,到
加工出口,形成年加工百万只禽的现化化生产线,1985年盈利200万元。
四、酿造
1957年,查哈阳农场粮油加工厂,为了充分利用粮食加工中的糠麸、秕粮,搞好综合利
用,决定增开酒坊。
1961年七星农场白酒二厂,因水质纯厚,所产白酒醇香味佳。1962年生产“北大荒”牌
瓶装白酒。1963年正式投放市场,闻名遐迩,成为垦区北大荒白酒最早生产厂家之一。随之
有二九○、绥滨、五九七、友谊农场五分场等酒厂开始生产北大荒白酒。到1980年垦区已有
30个酒厂生产北大荒白酒,产量占白酒产量的三分之一。由于一标多厂,商标管理不严,出
现私印商标,以假冒真,以次充好,影响了信誉。1983年进行全面整顿,对各项技术标准作
了统一规定,确定二九○、绥滨、江滨、新华、八五二、五九七、双鸭山、二九一、七星、
八五一一、八五二农场四分场、五九七农场一分场、友谊农场五分场、友谊农场八分场等14
家酒厂为“北大荒牌”白酒定点生产厂;确定军川农场等5个酒厂为试装北大荒白酒生产厂。
撤销了向阳农场等10个酒厂生产资格。
在产品质量上,红旗农场松花江酒厂生产的松泉牌松花江大曲酒,1984年被评为农牧渔
业部优质产品。1984年开始,松花江酒厂在厂长韩印带领下,开始生产液态勾对白酒,改革
农场白酒生产工艺,增加了白酒生产的品种类型,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益,年产2000—30
00吨,年盈利120万元,成为垦区白酒生产最大厂家。
垦区果酒生产,1969年由八五三农场食品厂建立的果酒车间开始生产,1970年正式组建
八五三农场山葡萄酒厂。该厂位于完达山北,靠近山区,盛产山葡萄。从外地引进技术和部
分设备,1972年正式投产,成为垦区第一家果酒生产厂,当年产葡萄酒250公斤。1982年生产
的小清河特酿山葡萄酒,参加1983年农牧渔业部果酒质量评比,获优质产品奖。到1985年垦
区已有果酒厂42个,产果酒739吨。
垦区啤酒生产,始于1969年八五一一农场完达山食品厂创建的年产1500吨啤酒厂。1973
年5月七星农场啤酒厂投产,设计能力年产3000吨。1981年阎家岗啤酒厂、庆阳农场啤酒厂、
跃进农场啤酒厂、江滨农场啤酒厂相继投产,总设计生产能力达2万吨。1985年啤酒总产119
00吨,比1975年的1213吨,增长8.8倍。
饮料生产,是由曙光农场于1984年创建第一家饮料厂开始的。主要产品有小香槟、参宝
可乐等,年产量1000余吨。1985年多数农场增设饮料车间,在夏季生产投放市场。1985年产
量达3516吨。
五、制糖
1959年牡丹江农垦局在虎林兴建日处理1000吨甜菜的红星糖厂,1961年停建。1969年8月
,八五○农场兴建卫星糖厂,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甜菜200吨,1973年10月建成,12月试车生产
,1985年又扩建为日处理700吨的中型糖厂。
1970年11月九三管理局兴建日处理甜菜500吨的双山糖厂,1975年正式投产,不断进行技
术改造,1983年上升到日处理791吨,又开辟了酒精、糖果加工、冷饮、麦精露等生产项目,
扩大企业经营,1979年开始盈利,1982年超绵白糖生产15项经济指标,经评比进入全省第一
名。
1973年8月和10月,兴建了日处理甜菜500吨的宝泉岭糖厂和赵光糖厂。此外,还兴建了
日处理甜菜30吨的龙镇糖厂和岔林河糖厂,因其规模小、消耗高、经济效益低等原因,于19
77年先后停产。
建厂初期,由于缺乏技术人员和管理经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家要求的差距很大,
各厂日平均加工量只达设计能力50%,工艺损失达5—7%。同时原料甜菜严重不足。如双山糖
厂1976年甜菜播种计划只完成54.4%,亩产350公斤,收购甜菜168吨,只够34天加工量。其
它厂也基本相同。1979年统计调查各厂设计能力的达产率:卫星糖厂6年平均为33%;双山糖
厂5年平均为25%;宝泉岭糖厂4年平均为20%;赵光糖厂3年平均为20%;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亏损。
针对上述情况,总局提出“以原料为重点,以制糖为中心”的战略措施,把原料生产作
为第一车间,并对甜菜种植户提供种子和化肥等优惠办法。1979年甜菜收购价从每吨60元,
提高到75元,种子以半价供应。1980年开始扩大种植面积,亩产提高到600公斤。3个日处理
甜菜500吨的糖厂,日平均加工量达到522吨,卫星糖厂日加工平均达182吨,开始转亏为盈。
宝泉岭糖厂厂长苗黎明、工程师李忠裕,利用检修期进行设备改造,使日处理甜菜500吨提高
到700吨—900吨。随后,赵光糖厂、九三糖厂也都改建成700吨能力的糖厂。
在全国中型甜菜糖厂协作会评比中,80/81制糖生产期,宝泉岭糖厂获第一名,双山糖
厂获第二名;81/82制糖生产期,宝泉岭糖厂获综合评比总分第一名,双山糖厂获第二名;
82/83制糖生产期,双山糖厂获第一名,宝泉岭糖厂获第二名,赵光糖厂获第五名;83/84
期,宝泉岭糖厂获第一,双山糖厂获第二,赵光糖厂获第三。
宝泉岭糖厂1981年获得省“发展甜菜生产成绩优异”称号,1982—1983年先后被农牧渔
业部、国家计委、经委、物资总局评为“节能先进单位”。双山糖厂在省轻工业厅82/83制
糖生产期同行业评比中获制糖生产第一名。赵光糖厂1984年在省制糖行业竞赛中被评为一级
企业。
产品评比中,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的有:宝泉岭糖厂生产的“宝泉岭牌”绵
白糖;赵光糖厂生产的“晶花牌”糖蜜酒精。1981和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奖的有:宝泉岭糖
厂生产的“宝泉岭牌”白砂糖;双山糖厂生产的“双山牌”白砂糖;赵光糖厂生产的“晶花
牌”白砂糖。
在产品的综合利用上,宝泉岭糖厂投产的第二年,就以废蜜为原料建成酒精车间,赵光
、双山的酒精车间也在1980年建成投产,生产能力均为日产6吨。1983年以来,赵光、宝泉岭
糖厂都曾因大量的甜菜废丝处理不了,造成污染而被罚款。1983年先后都建成了日产60吨的
颗粒粕车间,甜菜废丝成为出口创汇的产品之一。
六、造纸
垦区造纸生产始于1958年,黑龙江省商业厅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省社)为安置一批
下放干部,决定在宝泉岭农场建立造纸厂。先上一台787mm小纸机,除造纸机和烘缸外,其他
设备均是以木代铁,故称“小木抄”。于1959年5月投产后,省社决定将下放干部调回,并将
造纸厂移交给宝泉岭农场。同年,建主造纸车间,上了1575mm大烘缸(直径3米)造纸机一台
,于11月试车投产,当年产包装纸210吨。经过27年的发展建设,由年产300吨发展到年产40
00吨,生产品种由单一包装纸发展到生产不同克重的有光纸、书写纸、帐页纸、邮封纸、卫
生纸、52克凸版纸,成为农场系统重点造纸厂,是省专业公司生产凸版纸的定点企业。
1958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五处在兴凯湖农场筹建造纸厂。主要设备有1575mm双圆网、
双烘缸造纸机一台,1680mm原容电器长网纸机两台,年生产能力6300吨。生产20—30个品种
的文化及生活高、中档用纸。其中“双湖牌”高档书写打字纸,从1973年开始远销日本、伊
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产品具有纤维组织均匀,白度高,纸质柔和,色泽
一致等优点,取得国内外市场信誉。
友谊造纸厂1966年筹建,投资154万元,1970年投产。原料以麦秸、芦苇为主,年产纸1
500吨。1972年增设787型造纸机,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2000吨。投产以来7年亏损,其余年年
盈利,最多的是1979年产纸1737吨,盈利78.3万元。
1967年增建了鹤立、萝北工业总厂、查哈阳造纸厂,总产量达6528吨。兵团时期先后建
起了4个日产5吨的小型造纸厂;八五二、二龙山、九三、双河造纸厂,到1975年产量达1288
7吨。其中九三造纸厂是1970年2月由荣军农场创建,历时5年,于1975年9月投产,年产1500
吨。
1985年末,总局有11个造纸厂,年生产能力达2.74万吨,实际生产2.5万吨。兴凯湖造
纸厂生产的双湖牌50克出口书写纸和双湖牌30克打字纸,宝泉岭造纸厂生产的龙凤牌瓦楞芯
纸和铁牛牌4(#)卫生纸,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七、皮革
大西江皮革厂建于1969年,主要产品有:皮大衣、皮夹克、工作服、劳动手套、单帽、
棉帽、单皮鞋、棉皮鞋、大头鞋和轻重革(牛正面、猪正面、反绒、底革等)。在附近8个农
场设皮张收购点。1983年扩建为4个车间(手套、制帽、制鞋、制革)综合生产体系,包括裁
剪、缝皮、整理、制胶、锅炉等16个班组,有职工286人,各种型号缝纫机100多台,制革设
备27台。由于扩建摊子过大,技术力量不足,累计亏损达40万元。
友谊皮革厂,1977年建厂,投资102万元,1978年投产。因设备条件差,工艺水平低,品
种单一,亏损6.1万元。1979年改造设备、革新工艺,并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年处理皮革由
8千张,提高到3万张,产值由45万元提高到82万元。1979—1982年连续盈利达46.2万元。1
984年与吉林红旗服装厂联营,产品畅销,但因皮革原料不足而亏损7.8万元。
牡丹江管理局完达山制革厂于1976年建厂,几经扩建,1985年有职工494人,固定资产1
16万元。年生产能力:牛皮面皮鞋4万双、布鞋35万双,并生产毛皮服装、毛革皮大衣等,鞋
革年生产能力11万平方米,1985年盈利45万元,比1980年增加2倍。硫化胶底棉布鞋被评为总
局优质产品,1985年销出35.5万双。总产值达375万元,比1980年增加1.3倍。
红兴隆管理局除友谊皮革厂外,尚有两个皮革厂。
(见附图)
八、毛纺
荣军毛毯厂,初建于1971年春,由当时兵团五十一团(现荣军农场)建于十三队。1981
年由荣军毛纺厂更名为荣军毛毯厂。组建当年,仅一栋300平方米的厂房和300平方米的简易
仓库和锅炉房,安装了毛纺机械3台(小梳毛机、摇纱机和翼锭)。1972年洗染各色毛线,1
973年开始生产素毯,1975年生产多色格毯,1976—1977年试产人造毛毯2.9万条。1980年增
添各种设备39台,当年生产毛毯30567条,1982年产的长寿牌提花毛毯,被评为总局优质产品
,1983年进入国际市场,远销沙特阿拉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全厂拥有职工502名,年产毛毯
99523条,实现利润40588元,上缴税金13.5万元。
1984年林源毛纺厂从林源石化厂分离出来,主要生产各种毛线。至1985年,净产值536.
3万元。
九、制药
完达山制药厂的前身,是裴德医院的一个制剂室。1980年起改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现有职工350人,产品25种,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右旋糖酐粉是省优质产品;东北人参精口服
液等11种产品已定为省出口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加拿大、比利时等国。1985年完成产
值723万元,上交税金26万元,已成盈利大户。该厂生产的专治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心
肌梗塞的刺五加注射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产品供不应求。
佳木斯肉联厂利用肉类加工中的副产品,设生物药品制造车间,生产20多种化学药剂:
有麦迪霉素、白霉素、风湿擦剂、益肝灵、丁维钙片、细胞色素C等。
十、淀粉、糠醛
友谊淀粉厂于1966年建厂,1967年投产,以土豆为原料,年产淀粉184吨。1978年进行工
艺改革,以玉米做原料,打开了新局面,免受土豆生产丰、歉的影响。生产的“雪花牌”淀
粉,畅销国内外。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证书。1984年在
江西南昌召开的“中国淀粉工业协会”成立大会上,被吸收为首批会员厂。克山农场、萝北
工业总厂相继于1967年建立淀粉厂。
1966年友谊农场筹建利用玉米芯做原料生产糠醛的糠醛厂。1972年投产,设计能力为年
产300吨,投产后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艺水平,1975年产量达600吨,质量好,赢得国际市
场信誉,1979年获“信得过”产品称号,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状,一度出口免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