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弥补国家对农用机械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不足,50年代末各农场普遍建起农机修造工
厂,牡丹江农垦局还筹建了“迎春”大型农机制造厂,并陆续建了一批“五小工业”,如化
肥、原煤、石油、钢材、电力等。这些“五小工业”,大都运用自筹资金,自行组织开发。
投产后,有的得到国家的支持而得以发展,有的为便于国家统一管理而移交,少数则因资源
或因技术力量不足而下马。
一、农机制造
国营农场的农机工业,是从维修农业机械、提高维修配件自给率开始的。建厂最早的是
1948年4月,黑龙江省建设厅从嫩江铁工厂调入查哈阳农场20多名技术工人及设备,组成农场
铁工厂。同时建的有国营宁安铁工厂、荣军农场铁工厂、永安修理厂、通北(赵光)机械厂
,省营桦南(曙光)农场修理厂。1955年在友谊农场建起垦区第一个标准化农机修造厂,标
准设计“1662”型400个大修标准台,成为我国第一个中型农机修理工厂。
1955年兴凯湖机械厂在密山北大营建立,负担兴凯湖农场的农机修配。1958年生产仿日
5马力小型发动机,参加工业产品展览会,以后陆续自制自动车床、牛头刨床、龙门刨床等,
还增加了轮胎翻新工艺。
1958年牡丹江农垦局物资处设配件制造科,主管配件的供应和生产,合江农垦局物资处
设配件科,主管配件供应和提供配件订货技术资料。同时,装备了八五○、八五二农场修理
厂,在密山建通用机械厂,以生产厂矿设备为主。1959年沈阳汽车修配厂迁到迎春,成立迎
春机械厂,以生产齿轮、缸套、活塞等农机配件的短缺产品为主。1960年合江农垦局成立通
用机械厂,1961年改建为友谊拖拉机配件厂,1976年改名为红兴隆配件厂。1960年建萝北、
虎林大修厂。这些农机修造业中的骨干工厂,依靠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刻苦钻研,大搞技
术革新,试制了一大批农机配件,补充了国家物资部门的供应不足,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运行
和发展。1959年,迎春机械厂刚筹建,就接受制造拖拉机轴承的紧迫任务。老模范田景阳用
黄泥代替设计,突破设计上的难关;又用旧料试制胎具,试制了第一套斯大林80型拖拉机的
轴承。投入批量生产时,工厂设备远远达不到要求,田景阳又与科技人员和工人一起,改建
和自建所需的机械设备。自1958年6月至1959年8月,他们自行设计制造了46台“土机床设备
”,包括大型车床7台,小型车床5台,内孔磨床4台,还有压珠机、球磨机、抛光机等,同时
制作胎卡具40多种。这些土设备不仅为国家节约投资9万多元,而且在生产中发挥了作用,制
作了各种滚珠轴承,对全国各垦区的农业机械修理做出了贡献。
1968年迎春、红兴隆、虎林、兴凯湖、九三、红旗机械厂和音河、友谊、八五二、红色
草原的修配厂,纳入省机械工业规划。从1969年开始,生产计划纳入省农机局和省汽车配件
公司计划,原材料由省供应,产品也由省统一分配。从此,垦区农业机械工业不再是单纯的
内向型自给性生产,个别产品还销往全国,销往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在产品结构上也由过去
只生产维修配件,开始生产主机。
1970年,位于依兰县的八机部农机试验站自行设计垦区第一台“五七——2.2”牵引式
谷物联合收割机,经麦豆收获试验,认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灵便、工效高、损耗小
等特点,适应农村和农场需要。1971年国家决定扩大试验。1971年8月省收获机械试验鉴定会
上予以初步定型,批准小批生产,同时纳入1972年国家生产计划。为此,决定将该厂扩建为
年产500台的生产规模,1975年建成,正式定名为:依兰收获机厂。
1975年依兰收获机厂批量生产中,由西岗齿轮厂生产齿轮箱总成,九三机械厂生产键簧
筛,友谊机械厂生产曲拐轴,佳木斯供应站机械厂生产鱼鳞筛,王岗供应站机械厂生产凹板
。农业机械工业的内外联合与协作生产,逐步发挥生产能力。
1977年农机产品供不应求状况趋于缓和,省内产品出现滞销,加上原材料供应难以解决
,因此,从1978年开始,垦区部分机械产品纳入农垦部计划。农业机械工业的内外联合与协
作生产,逐步发挥生产能力。
1980年红兴隆机械厂生产滚移喷灌机和红旗机械厂生产圆型喷灌机时,由西岗齿轮厂生
产齿轮箱,连珠山机械厂生产喷头进行配套生产。
1981年总局组织12家机械厂联合试制“北大荒—6”联合收割机,由依兰收获机厂总装,
迎春机械厂生产后桥总成,嫩江农机厂生产后桥,九三机械厂生产离合器总成,西岗齿轮厂
生产变速箱总成、测减速器总成,连珠山机械厂生产曲拐轴,宝泉岭机械厂生产抖动筛,新
华电机厂生产操作杆件,佳木斯供应站机械厂生产鱼鳞筛,王岗供应站机械厂生产凹板,红
兴隆机械厂生产半链轨总成,新华机械厂生产轴承。
1982年全国农机产品市场需求量进一步减少,垦区机械工业生产也随之下降,部分企业
处于半停产状态,大多转产小型农业机械和其他机械产品。
1985年总局组织小拖拉机、小汽车联合生产,嫩江农机厂为组装厂,联合
九三、赵光和附近农场的机械厂及当地和关内的有关机械厂共26个单位,联合生产“嫩江—
12”小四轮拖拉机。以红兴隆机械厂为组装厂,联合西岗齿轮厂、红兴隆管理局范围内各农
场的机械厂和关内外的32家工厂,生产农用小型汽车。以依兰收获机厂为组装厂,联合垦区
东部部分农场的机械厂和附近市县、关内的23家工厂,生产“金马—12”小四轮拖拉机。
农业机械行业产品评比中,评为优质产品的有:
1976年全国活塞评比中,迎春机械厂生产的活塞名列前茅。
1981年全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组检查评比中,依兰收割机厂的牵引收割机获全国质量第一
名,获得银杯奖。
1981年红兴隆机械厂生产的汽车半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八五二清选机厂原为八五二农场四分场修理所,从试制清粮机发展成新厂,产品远销国
外;八五三农场六分场修配所,从修复一些生产急需的电动机,到试制成功JQ系列小型电动
机,进而设厂专业生产电动机、发电机。
二、化肥
垦区化学肥料生产始于1966年7月,经国家计委批准,由东北农垦总局筹建浩良河化肥厂
,设计规模为年产合成氨5万吨,尿素8万吨,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顿。1968年黑龙
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969年4月改称为兵团化肥厂,于1970年4月20日破土动工,1974年9月
29日生产出第一批“北大荒”牌尿素。由于“文化大革命”动乱,设备不过关,从1975—19
78年累计设资1.2亿元,累计亏损2850万元,工厂处于关停边缘。1979年厂长鲁国强带领全
厂职工背水一战,进行整顿,大胆地从领导体制、干部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技术装
备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使化肥生产获得新的生机。1980年3月国家批准浩良河化肥厂
续建,拨款2000万元,当年10月一次试车成功,只进行3个月生产,当年扭亏187万元;1981
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盈利402万元;1982年进行全面整顿,盈利501万元;1983年完善经济
责任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利润521万元;1984年所产“北大荒”牌尿素,荣获黑龙江
省优质产品称号,盈利650万元;1985年被评为省“六好”企业,纯利润505.6万元。
1975年,由于化肥供应紧张,部分农场自筹资金建小磷肥厂。八五一○农场投资67万元
,当年生产钙镁磷肥5000吨,由于施用效果不明显,1977年产品积压3740吨,被迫停产下马
,原料矿石积压1.1万吨,经济损失达176万元。八五四农场兴建年产2万吨的小磷肥厂,19
77年开始生产过磷酸钙,由于磷矿石需从湖北省长途采购调运,加之市场化肥供应缓和,被
迫下马。红兴隆磷肥厂是1976年笔架山农场所建,因原料从云南运来,运距过长,且含磷量
过低,肥效不大,亦于1980年停产。宝泉岭管理局等也曾筹建同类型磷肥厂,均因原料供应
问题而中途下马。
三、石油
1971年3月,在安达兴隆泉八村,组建了林源石油化工厂,973年10月1日一次试车成功。
当时仅有一套年加工原油30万吨的蒸馏一一催化裂化装置。1976年改造为年加工原油50万吨
。1975年建成以催化渣油为原料的一套年产3万吨的氧化沥青装置。1980年又建成并投产的一
套年产130万吨的常压蒸馏装置,加工能力提高到180万吨/年。1981年又建成并投产一套年
产6万吨的分子筛脱蜡装置,使石油产品品种由原来的6种增加到13种:70(#)汽油、0(#
)、—10(#)、—20(#)、—35(#)轻柴油、重柴油、石脑油、200(#)溶剂油、3
00(#)液蜡、石油液化气、渣油、55(#)普通沥青、化工轻油。除化工轻油外,都属于
国家正式产品,执行国家和部颁标准。生产的石脑油、0(#)、—10(#)、—35(#)、
柴油等4个产品先后5次被评为部、省、总局和市的优质产品。
林源厂现有设备1726台,完好率98.6%,静密封点泄漏率0.45%,仪表完好率99%,使用
率99%,控制率98%,锅炉热效率90.1%,排污率5.18%,冷凝水回收率18.5%,电功率0.9
6,受压容检测率100%;循环水场浓缩倍数年平均1.8;全场无泄露生产装置3套(催化、常
压、脱蜡);无泄漏车间8个(锅炉、仪表、供电、供水、油品、运销)。1984年消灭了跑冒
滴漏,被评为清洁无泄漏厂。
1985年加工原油138.7万吨,产出汽油17.3万吨,柴油24.5万吨,产值27527万元(纯
盈利4566万元)。
四、煤炭
煤炭生产的发展,基于自产自用,补助国家供煤之不足。
1955年9月,兴凯湖农场在鸡西薛家崴子定点,建设垦区第一个煤矿,19名工人首先建一
条平洞,用锹镐开采,扁担土篮运送,马灯照明。到年末共采煤1003吨。第二年加开两条平
洞,人员增至150人,全年采煤2万吨,还炼制少量焦炭。1959年开始使用绞车提煤,添置水
泵、风机,用电煤钻打眼,年产煤6.225万吨。1964年改进通风和瓦斯管理,执行采煤工作
的正规循环,生产稳定上升。1975年迁至鸡东县普山,共建两个矿井。一号井可采贮量122.
6万吨,设计年产8万吨,历时3年,开巷道4398米,投资82万元,1978年投产。二号井可采贮
量387万吨,1978年6月动工,1982年8月投产,完成巷道6000米。1983原煤产量10万吨,全员
工效0.625吨,吨成本16.7元,吨获利润2.16元,成为骨干矿井之一。
1958年兴建年产12万吨的东海煤矿,煤质好,列为国家炼钢专用煤,不到5年就超过了设
计产量。1965年移交给鸡西矿务局。1958年8月,又组建了依兰煤炭石油矿,年末开始出煤和
油母页岩馏油,1959年移交给依兰县。
1969年,垦区有煤矿(包括临时采煤点)19个,总产量13.3万吨,与1959年相比,增加
20%。到1979年,发展到41个矿,总产量111.1万吨,比1969年增加8倍。其中以红兴隆管理
局发展最快,1979年原煤产量达36.7万吨,占全总局原煤总产量的33%。
80年代,对煤炭生产的主要机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对不合理的采、掘、机、运、
通五大主要系统进行了改造。如八五二、五九七、前进、曙光、茄子河一井、北安等煤矿,
先后对矿井进行了改造,普遍延长了服务年限,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新建了一批
正规矿井,如友谊、茄子河三井、宁安、双鸭山、红兴隆电厂等煤矿,分别新建了6—15万吨
的新矿井。到1985年,发展到33个煤矿,总设计能力为130万吨,实际生产量157.2万吨。
八五一○农场焦化厂,于1971年5月动工兴建,1972年11月8日试车投产,当年生产焦炭
2338吨。焦炭主要供给三师跃进钢铁厂,属包产包销性质。全厂共4座焦炉,年产能力达4万
吨,实际只用1炉生产,生产能力1万吨。主要产品是焦炭,副产品有焦油、沥青、混合油、
煤泥、煤矸石等,曾多次被评为总局工业系统的先进单位。1981年,跃进钢厂下马,因主要
用户终止,暂时封炉停产。1981年9月,随着焦炭市场好转,重新恢复生产。1982年以来,根
据市场情况和用户要求,不断提高质量,焦炭灰分由原来的23%,降到18%,焦炭硬度较优。
产品质量提高,销路旺盛。至1983年,除一年亏损外,连
年盈利,达315.39万元,上交税金79万元。1985年产量提高到3万吨,盈利240万元。1985年
垦区有两个焦化厂,产量达4.3万吨。
五、冶金
1958年八五二农场在跃进山建立采矿厂、冶炼厂,1960年下马。八五五、八五一一两场
联合,派出3个中队到宝清白石沟开采铁矿石,后因运输困难,全队撤回。
1959年在虎林兴建八一钢厂,设计能力为年产钢2000吨,生铁5000吨。当年11月,一号
高炉投产,产铁2000吨;1961年产铁1876吨。1961年下马。
1970年,兵团三师为适应战备急需,在原八五二农场下马的跃进山采矿场、冶炼厂的基
础上,组建了三师钢铁厂。原计划以跃进山铁矿石为原料,年产铁5万吨,钢3万吨,钢材2万
吨。因资金不足,仅建一座55立方米的高炉炼铁,在鞍钢的支持下,于1971年10月投产,到
1978年达到年产万吨铁,被省称作“炉子坐在矿山上”、条件好的钢铁企业。因铁成本350—
380元/吨,出厂价156元/吨,每吨需补贴300元,只补三年,形成产铁越多,亏损越大的局
面。1979年总局将该厂改为直属厂,在1982年调整中下马。总投资2057万元,总亏损177万元
。关闭后,为安置1714名职工,又拨出1000万元。
六、电力
国营农场创建之初,大都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供应。1959年筹建了虎林火力发电厂和绥
滨火力发电厂。虎林电厂首先安装4×48KW小型柴油机组供电,接着安装2×1500KW汽轮发电
机组,于1960年8月正式投产发电。绥滨电厂1961年移交给绥滨县。
1978年起,为了解决缺电和向边远农场送电问题,新建扩建了6座电厂:八五二农场2×
6000瓦,虎林电厂新增机12000瓦,建三江电厂6000瓦(2×3000瓦),宝泉岭电厂2×3000瓦
,纳漠尔电厂2×3000瓦,勤得利电厂扩建3000瓦。
1985年,垦区共有电站12个,总装机容量73139瓦,年发电2.6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