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 贸
国营农场在创建初期,只有一小部分经济作物(苏子、大麻子、蓖麻子),同外贸部门
建立了购销关系。1959年初,国家为了增加农畜产品的出口量,向国营农场提出,凡能生产
合乎出口产品要求的农场,全部作为出口产品基地。当年,牡丹江、合江农垦局与国家外贸
部门签订了《出口商品供应协议》和有关具体供货合同。从此,大豆、猪肉、鲜蛋、禽肉四
种商品正式纳入了国家出口商品的轨道。
1976年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后,在出口商品品种和数量上都有较大发展。出口商品品种
增加到16种,年供货额达8000万美元。
1978年,八五三农场参加第44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为期一个月的展出中,来自世
界各地贸易界人士和路经广州的外宾、华侨、港澳同胞共105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万余人参观
了八五三农场的展览。农场展馆除布置了20多延长米的图片外,还陈列12个展台,各种农副
产品、完达山珍贵木材、皮张琳琅满目,吸引了外国客商。还利用这个机会向来宾分发了《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的宣传材料,放映了反映农场生产、生活的电影208场,用英语、
日语向来宾讲解农场情况919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78年,国家外贸部根据国务院在黑龙江垦区建立出口大豆生产基地的决定,为解决外
贸出口仓储、装卸能力,一次给垦区基建投资706万元。垦区利用这笔资金,修建了10万吨仓
容的各类简易粮仓和部分外贸转运站、铁路专用线,使垦区的外贸出口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
物质基础。“六五”期间,共完成出口供货78500万元,年均供货额15700万元。创汇额2455
0万美元,年均创汇额4910万美元。净收益8000万美元,年均净收益1600万元。
在进口工作上,几年来引进一批先进设备、种子、种畜、农药等,已经建立一些对外业
务联系,扩大对外交流,开展一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979年国家为了调动出口单位的积极
性,实行外汇收入分成政策,为垦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口设备和农药等提供外汇资金。
垦区出口商品的特点是以农、副、土、畜为主的原料型产品。1978年以后,注意到调整
出口商品结构,开始有一些工业产品出口。如林源炼油厂的石脑油、友谊糠醛厂的糠醛、兴
凯湖造纸厂的书写纸、宝泉岭造纸厂的瓦楞芯纸、荣军毛毯厂的人造毛毯、八五三农场的卫
生筷子、肉联厂的各类罐头、青年农场等单位的分割鸡肉、宝泉岭和赵光糖厂的甜菜粕、云
山农场的钢板尺与铝座角尺等。各类出口产品的再加工,有效地促进了垦区产品生产的深化
,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技术附加值。但是,1985年垦区出口商品中,原料型产品仍占77%,初级
加工产品占20%,工业制成品仅占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垦外贸开展了自营收购,各外贸公司实行四项指标考核,
权、责、利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发垦区资源优势,开辟国内外市场,促进农场商品生产的发
展,充分发挥国营农场出口商品基地的作用。外贸工作的薄弱环节:一是垦区商品经济不发
达。二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多年来,出口商品中,主要着眼于数量、品种的扩大,忽视
了产品创汇水平的提高。以农、副、土、畜为主的原料型产品过多,档次低;初级加工产品
多,换汇能力弱;产品不稳定,深加工的工业制成品一直比重很小,发展难度大。三是外贸
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规划,生产、信息、科研、加工以及流通等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缺
乏应变能力。四是垦区的出口设施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外贸管理和科技人才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