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房屋建造

第六章 建筑业

  国营农场创建初期,对房屋建筑,强调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节省开支。宁安、通北、 查哈阳、赵光农场初建时,都尽量利用日伪开拓团残留的旧房框、房基,进行简单的修整。 靠山近的建木楞房和房盖,平原地区建拉哈辫房或草垡片房。为保证生产、生活需要,1951 年公营农场管理局所属10个农场,修建了各种生产、非生产永久性用房17.4万平方米。
    《八五九农场志》关于“房屋建设”的记载具有代表性:“建场初期,受财力、物力等 方面条件的限制,为了在荒原上站住脚,安下家,大批建造简易住房 防暑御寒。这些简易住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马架,拉哈辫,干打垒,木头垛房。1958年 开始,土坯房成为建筑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公用库房、机房、食堂、办公室等均造土 坯房。1964年以后职工家庭住房也以土坯房为主,直到1979年才停止建造。1968年以后大批 城市知识青年来场,开始造砖瓦结构的房屋,并建造大型的砖瓦房,如总场办公室、大食堂 、医院、修配厂等。70年代初期,开始建造砖瓦结构的楼房,如三层1600平方米的中学教学 楼,三层13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二层干部住宅楼等。”
    1953年,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处建设科,根据农场发展的需要,编制了各种地形、各种类 型生产队房区标准规划图例,房屋建设按规划进行。按这个规划,居民区均为4户一栋和6户 一栋平房。每户为一间半,计30—35平方米。栋距前后30米,左右15米,取横成排、竖成行 布局。由井字形道路分割成方块形居住小区。室内狭窄,造价节省,但屋外宽敞,宜于饲养 畜、禽,种植蔬菜。建筑设计强调坚固、实用、取暖。九三管理局吸收了嫩江县瓦工工会大 部成员,开办了木瓦工训练班,成立正式基建施工队。各农场适应发展的要求,抽调人员, 组成专业施工队伍,基本上分为房建、筑路、建材生产等三个组成部分。
    1954年友谊农场的建设,省建设厅承担了全部设计任务,牡丹江建筑工程公司承包了全 部建筑施工。
    1956年,八五三农场在地无一垅、房无一间、路无一条的荒原白手起家。时值中秋雨季 ,冷风袭人,严冬即将来临,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住房越冬,扎下脚跟。据此农场确定以建房 为中心,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以保暖适用为原则,动员全场职工、家属,突击盖房。贵州 山民出身的苗族共产党员杨老条等5人小组,扛木头把肩磨破了,当时人均日定额扛20根,他 们每人每天扛80根。脱坯能手陈万花3次突破定额,由日脱坯500块提高到800块,最高达118 1块。原铁道兵六中队十一小队为保持服现役时的红旗荣誉,主动担任艰巨的伐木任务,突破 人均40根的日定额,保持到85根左右,提高工效1倍多。在艰苦生活和繁重体力劳动面前,他 们以苦为荣,以场为家,共同奋斗,当年完成简易房舍24398平方米。
    1958年,大批复员转业官兵进场,在国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提出“保暖、保安全、保 3—5年不坏”的要求,突击建房。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大多数是切草垡垒墙,割草苫顶。
    1963年,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和东北农垦总局,肯定和推广了九三农垦局实行的“自 建公助”办法,加速住房建设。当时提倡一种“穿靴戴帽”式的建筑结构。即:石基、砖柱 、瓦盖、黑棚、土坯墙,用灰浆抹内外墙。东北农垦总局基建水利处专门在绥滨农场召开职 工家属住宅自建公助现场会。加上基建投资在住宅方面的增加,使农场房屋建设速度加快, 到1967年基本淘汰了1958年以来所建的临时性结构房屋。
    1968年兵团时期,强调房屋建设的永久性,设计标准大都是砖瓦结构、砖墙、瓦盖、灰 棚、双层玻璃、水泥或砖地面,每户二室一厨,一户或四户一栋,四壁白灰粉刷,火墙、火 炕,取暖保温都比较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相应地改善。公用建筑向混合结 构发展,非生产用房一部分向多层发展,一部分砖瓦结构的标准也相应提高。
    198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自建公助”又为群众所接受,其造价比公建要低1倍 ,标准质量更切于实用要求。1985年末私有住房130万平方米,占公有住房1183万平方米的1 1%。
    1985年末,全总局实有房屋面积2844.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681.1万平方米,占24% ;商业物资用104.2万平方米,占3.7%;科、教、文、卫214.8万平方米,占7.6%;住宅 1449.2万平方米,占50.9%;其他(办公室、俱乐部、食堂)395.4万平方米,占13.9%。
    生产用房中,农业用房208.2万平方米,占30.7%;畜牧用房225.7万平方米,占33. 1%;工业用房247.2万平方米,占36.3%。
    职工住房平均每户36.1平方米;平均每人9.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