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章 服务业

  国营农场的服务业,是从一套理发工具,义务理发;在集体宿舍大炕上隔出几个铺位作 招待铺;大食堂间隔小间作招待间开始的。当时职工少,家属人口更少,无独立的自成体系 的服务业。
    1958年人员大增,各商店开设起服务行业,有缝纫、理发、照相、修鞋、钟表修理,以 及糕点、豆腐、酱菜、粉条等作坊,还有粮食、肉食、蔬菜等供应门市部和小吃馆。
    1961年灾荒年,为大抓收入,开设不少高价餐馆,回收货币。
    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进场,服务业兴旺发达,缝纫、照相、饭馆、修理业等发展很快。
    80年代,在党的政策鼓舞下,个体服务业蓬勃发展。1985年末,正式经过工商行政注册 登记的有3856户,11486人,其中:饮食业922户,2710人;服务业1209户,5613人;修理业 884户,1996人;其他841户,1167人。
    按经济形式分:全民6208人,占54%,集体1773人,占15.4%,个体3505人,占30.6%。         
    服务业是垦区综合经营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至1985年,总局、各管理局、农牧场、工矿 企业兴办了全民所有制的宾馆、招待所、饭馆、饮食店、修理店、照相馆、缝纫店、理发店 、浴池等,与此同时,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服务业以门类繁多、小型分散、经营灵活、投 资少见效快的优势,大大地弥补了国营经济在服务业中的不足,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1985年,总局在佳木斯市兴建了一座现代化宾馆——黑龙江农垦大厦,高21层,总面积 约2.3万平方米,拥有各类服务人员近500人。这是垦区最大的宾馆,为综合型、多功能的商 贸、旅游、会议现代化服务中心,是新型集团经营实体,由主楼、商业楼、服务楼构成,有 标准客房228间,床位600张。整个装修建筑等级标准和通讯设施具有8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 开业后接待了大量国内外宾客。此外,兴建的宾馆还有:建三江、红兴隆、宝泉岭、嫩江管 理局宾馆,以及友谊、洪河、八一农垦大学、柳河干部学院宾馆。其它管理局和各农场都兴 建了招待所,如1976年宁安建起二层大型混合结构的招待所,总面积1726平方米。内设56个 房间、300多个床位,另配有食堂、餐厅、小卖部和上下水道等设施。由于地近镜泊湖游览胜 地,招徕各方会议在此召开,服务周到,经济效益好。
    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兴办的服务业中,较为著名的有:1982年龙镇农场12名青年兴办 的集体所有制的青年大众饭店;1983年绥滨农场个体户任丽君开办的镶牙所;名山农场个体 户张梅枝开办的艳芳照相馆;1980年八五九农场待业青年陈凤荣开办的个体粘补店(补鞋、 补胎);1983年海伦农场青年卢开元开办的电器维修部;1979年龙镇农场个体户王玉花开办 的王记烧鸡店;1984年八五七农场个体户王美芳开办的黄桥烧饼店;1985年五九七农场于桂 霞开办的“风味馆”;二九○农场个体户膝忠菊开办的橡胶修配厂等等。
    此外,还有一批退休技术人员搞技术咨询服务,以建筑技术工程人员较多,均为个体经 营,1982年有11户11人,1985年发展到841户,167人。
    国营、集体、个体的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国营农场的经济改革,发展了生产,扩 大了劳动就业门路,方便了群众生活,增加了职工收入。
    39年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综合经营的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经营格局,一向薄弱 的工业、商业、外贸、运输、建筑和服务业得到逐步充实,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协调方向 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已经成为除种植业、养殖业以外的第三个支柱产业;商业、外贸、 建筑、运输业以及劳务输出发展较快;场队的综合经营有了新发展,特别是场队工业普遍得 到了重视,破除了全民独家经营的框框,出现了全民、集体、个体实行综合经营的好势头;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包括运输、建筑、商业、服务、外贸、粮食、劳务等方面的工作,使综 合经营有着较为坚实的基础。
    八五一一农场是农工牧业综合经营、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一个农场。该场1957年建场, 至1978年22年中,由于单一经营,15年亏损,7年盈利,盈亏相抵累计亏损1217万元,靠国家 补贴过日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场从4个方面清理了“左”的思想影响:一清理“ 以粮为钢”的单一经营思想,二清理全民经济独家经营的思想,三清理只务农不经商的思想 ,四清理企业花钱靠国家的供给制和职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思想。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 发挥优势,改变产业结构,实行以种植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奶牛业,开拓食品工业,做到综 合经营,全面发展,扩建了完达山食品厂、粮油加工厂、制材厂、砖瓦厂、煤石厂、服务站 等企业。1984年农工总产值3696万元,其比重为种植业占31.5%,工业占53%,林业占0.8% ,牧业占9.2%,副业占1.9%,渔业填补了空白,交通运输业占2.5%。人员结构也日趋合理 ,过去60%的职工挤在农业上。1984年职工6017人,分布在种植业的人数占36.4%,工副业占 26.8%,林业占6.6%,牧业占7.1%,运输业占1.6%,建筑业占2.7%,商、饮、服务业占 3.3%,文教卫生占5.3%,管理人员占9.8%。1984年比1978年总产值增长1倍,生产效益增 长1.8倍,纯利润增长1.3倍。1957—1978年22年生产效益191.6万元,而1979—1984年6年 合计收益3059.7万元,平均年收益509.9万元。然而,总局所属农场中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 产值比重40%以上的,只有9个场,大多数农场比重很低。
    垦区综合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受到原料、能源、交通等因素的 制约和布局不够合理的影响;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吃不饱或半饥饿状态,产品质量差,物质消 耗高,资金报酬率低。此外,商业、外贸等流通领域,尚未改变“分散经营”和“松散经营 ”的疲软现状,商品和物资积压、销售降低、资金短缺等现象未根本扭转,公司企业存在“ 一多二滥”、管理失控、经济效益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治理整顿,逐步建立起一个宏观结 构合理、微观组合优化、工商运建服协调发展的综合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