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篇 农垦科研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科研工作,随着农场的创建、扩大、发展而逐步形成规模。农垦科 研机构具有企业办科研的性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生产,是农垦科研的突出特点。科 研工作一开始就紧密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小区试验与大面积生产活动相结合,通过反复实 践、总结、选优,推广应用,创造成果,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益。科技人员多数在生产第一线 ,具有必要的专业科技知识,且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熟悉生产,体察生产中存在的 技术问题;所以科研选题多来自生产。他们有农场作为广阔的试验基地,可以在小试验的同 时进行多点试验。有的科研项目在初见成效后,生产队就竞相仿效,到成果鉴定时已推广到 相当的规模,因而从科研到推广的周期短,成果转化率较高,见效快,经济效益好。
    农垦科研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以大机械、大农场群、大生产基地为服务对象, 引进、消化和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试验和应用研究,选择经 济建设中急待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为主攻方向,具有自成体系的产业科研特色。科研课题包 含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即研究与发展活动)及部分基础研究;也包含工程与设计、推广与 服务,以及生产性活动,覆盖了从科学研究到直接生产使用的全过程。在分工上有其多科性 和广泛性,其成果则集中表现为提高生产效益,繁荣国营农场经济。所以,科研部门、生产 部门、教学部门和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协作形成了又一特色。农场地处边陲,远离城市,信息 闭塞,科研工作条件特别艰苦,许多科技人员长期在基层服务,生活条件更为艰辛。据《红 兴隆科研所所志》记载:“1960年6月建所(当时称合江农垦局科研所),从农场抽调的科研 人员和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陆续集中,进驻友谊农场十分场兴隆二队(永兴屯),该队划归 科研所作为良种队。科研所的办公室和宿舍都设在老百姓家里,科技人员白天忙着建立基础 ,晚上住南北炕、大通铺,一个蚊帐,一条床单便成为他们的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翌年 ,农业研究室在良种队选择试验地,进行试验。农机、畜牧组,微生物研究室在友谊农场同 有关单位协作,进行试验。新技术组与东北农学院合江分院进行协作研究。全年进行57个项 目、124个课题的研究,边建所,边试验,至1962年底科研所已初具规模……”。
    科研体制的形成,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1)1948—1958年,农场创建试验区,企业自 办科研。(2)1959—1967年,随着大农场群的形成,各农场管理机关按系统分区域建立事业 性县级农垦科学研究所。(3)1968—1975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前期,科研机构纷纷撤消 ,科技人员下放劳动,中期又恢复科研机构,以师、团、连分别成立科研所、科研连和科研 班,省农场管理局和7个地区农场分局,也先后恢复和建立地区农垦科研所和农场试验站。( 4)1976年成立省国营农场总局,科研机构自成体系,下设11个农场管理局,统辖全省153个 国营农牧场,在实行“一局一所,一场一站”的基础上,于1979年创建了省农垦科学院,形 成站、所、院三级管理的体制。
    39年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通过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探索和总结建设中国式国营农场 的道路、符合现代化农业特点的科研理论和农业生产科技,确立了院、所、站一体化的科研 体制。据1985年统计,管理局以上设有专业农垦科学院(所)10个,职工人数达2901人,其 中技术人员720人。农场所属科研单位62个,职工达4062人,其中技术人员476人。生产队普 遍建立了职工群众的科研组织,广泛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研和技术革新活动,形成了专业科 研工作者与职工群众的技术革新活动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科研队伍。    39年来,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已在发展生产,增产增收、繁荣经济方面,取得积极效 果。据1978年—1985年的调查统计,共获取受奖科研成果510项,其中获国家和农牧渔业部奖 51项,获省级科技奖88项,获总局科技奖371项。
    1981年—1985年,科研经费支出3932.1万元,其中上级拨款393万元,其余3539.1万元 ,均为总局自筹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