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点农场试验区(站)
39年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农场试验站及其主要科研活动如下。
一、通北机械农场试验区(站)
1948年通北机械农场(现赵光农场)的机构设置是“两股一室”,即总务股、业务股和
试验室。试验室由农业技师丁振乡负责。主要任务是生产技术调查研究和机械化生产经验总
结。1949年的机构设置是“三科一室”(总务、业务和副业科、技术指导室),技术指导室
(后称生产室)的职责为:农场生产技术的设计、指导、调查研究及大田生产技术对比试验
,并针对生产急需和农场条件进一步固定了对比试验小区,由船田胜人(日籍)担任试验区
技术员。1950年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局派农业科技术员李景仪到通北进行典型试验区试验工作
,农场派技佐史占山共同参与试验研究。此后,华中农学院毕业生孙仕利、毛健群等分配来
场,也参与试验区工作。
通北农场试验区是农垦科研的开端,其贡献是:经过头3年大田生产探索和小区对比试验
,进行了开发性机械化大生产试验,开拓了农机和农艺如何配套成龙夺高产的机械化农业道
路。主要体现在通过机群大田投产,初步掌握了田间农机操作技术和适应当地自然、经济条
件的农艺技术。1949年小麦撒播和条播的对比试验,结束了农场大片土地进行垅作撒播小麦
的栽培历史。1950年提出13项小麦科研数据,使小麦播种从当地“晚种、撒播、稀植、垅作
”的传统农艺中解放出来,初次确立了小麦“早种、条播、密植、机械化平作栽培”的高产
理论和方法,至今仍为小麦高产理论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措施。同时,初次开展了大豆垅
平作对比的小区试验,获得机播早熟大豆行距45厘米高产的试验成果,为全面实行大豆缩垅
增行、实现机械化种、管、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年秋,改装联合收割机收割大豆试验成功
。10月底,全场采用机械收割大豆22560亩。1948—1951年经过3年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试
验,为麦豆生产机械化开拓了道路。试验区还进行了亚麻和多种蔬菜的播种试验,均作了较
详细的数据记录。
当年,丁振乡、王荫坡、陈世富等科技人员在《机农通报》上发表探索田间农机操作技
术和研讨农机管理的文章,如王荫坡的《机械技术记录工作的重要性》,丁振乡的《几个技
术思想问题》,陈世富的《康拜因联结使用经过》等,曾产生重要影响。1950年毕业于湖北
农学院的毛健群,为耕作改制、高产栽培、植物保护、大豆开发等农业技术作出较大贡献。
二、查哈阳农场水田试验场
查哈阳农场于1948年建场,当年播种水稻18675亩,平均亩产仅32公斤。1949年场长赵达
聘请日籍技术人员西山信清任水田技术指导,成立了水田试验场。西山原系查哈阳灌区日本
移民红星开拓团的农事指导,光复后为甘南县营机械农场留用(1953年7月返回日本)。194
9年省农场厅在查哈阳农场水田试验场设立稻作实验站,调入17名技术员,仍由西山领导,从
事水稻机械化生产试验研究。建场初期,以水田为主,水稻品种只有“北海”,并存在秆软
、倒伏和易染稻瘟病的弱点。西山信清不辞辛劳,亲自去碾子山、朱家坎(今龙江县)等地
,引进了“国光”和“富国”两个品种。经过试验,“国光”良种很快在全场推开,代替了
“北海”。他又反复实验、精心培育,终于在“国光”种子试验田里先后选出“查育一号”
和“查育二号”两个自繁新品种。“查育一号”经小区直播实验,创造了亩产467公斤的高产
纪录,从而在查哈阳地区大面积、长时期的推广和应用。
据1950年《查哈阳农场工作总结》记载:对水田试验场的调查,其研究纲目分列为:(
1)灌溉—水源保持与节省用水,灌溉方法;(2)耕耙—质量、方法、时间;(3)土工;(
4)品种;(5)播量;(6)除草;(7)轮作;(8)病虫害;(9)栽培方法——播量、播
期、播法、除草、收割、脱谷。在品种方面,认为水稻品种要因地制宜,总的要求是:早熟
、耐肥、耐寒、抗病、产量高而不倒伏。表现于作物生态的,就是生长期在100天内,根毛多
且长,茎粗而短,组织细胞微密,叶身具备受热型,小穗枝梗强,种实密着,无芒,花粉细
胞健旺。当年选定符合这一要求的品种为“光头”。选得40公斤,翌年即全面推广。水稻栽
培方面:1949年试验条播(垅宽1.1尺,每米间播稻种200粒),浅水灌溉,获垧产6085公斤
(亩产405.6公斤),较沿用旧法撒播、深灌垧产4035公斤(亩产269公斤)增产50.1%。1
950年推行机械旱直播,受阻,主要是缺乏技术指导。试验用机械收获水稻,获得成功,曾出
动9台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其中3台C—6创日割水稻349.5亩的纪录。同时进行水旱轮作试
验,主要可减少水草蔓生,其次为合理利用地力。轮作顺序定为:水稻—水稻—水稻—大豆
—小麦—小麦。
三、友谊农场试验站
1955年3月,在农业副技师方悴农的建议下,组建了农业科研试验站,选配5名科技人员
。其中有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生梁甲农、冯紫琅夫妇和刚从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毕
业归国的李特特(李富春、蔡畅之女)。实验站的主要任务是引进良种,进行适应性鉴定试
验,以便推广。50年代中期,通过科学实验,使小麦品种明尼2075、CI12302、秃不齐,大豆
早熟品种黑龙江41,成为农场大面积种植的主栽品种。1958年,经反复实验,使小麦克强、
克壮,大豆荆山璞、满仓金,玉米白头霜,成为农场生产主栽品种,逐步取代了外国引进的
品种。60年代,实验站科技人员进行了小麦、大豆栽培密度和适宜播期等多方面的科学实验
,提出了小麦合理垧株数700万—750万株,大豆35万—40万株为适宜密度的科学论断。1963
年,推广了小麦免849、大豆哈钻1118、玉米长春2号等新品种。在耕作技术上推广了耙豆茬
种小麦、化肥施用的氮磷比例、化学除草剂等新技术。1969年,引进玉米杂交种,采用南繁
北育的方法,3年内即实现了玉米种自繁、自制、自用,使农场玉米产量由平均亩产160公斤
上升到250公斤。
1962年,在副场长兼机务总工程师马连相的倡仪下,选配4名农机技术员,建立农机科研
室。1964年制成国内第一台盘式精点玉米机。1965年农垦部交给5项重大科研项目:(1)与
国家粮食单位、国家一机部起重机研究所合作、设计,建成日处理240吨粮食(降水10%)大
型烘干塔一座;(2)与东北农学院合作,在五分场建成日处理120吨中型烘干塔;(3)与天
津强声无线电厂合作,在八分场建成无线电高频粮食干燥塔,输出功率达60千瓦;(4)与无
锡轻工学院合作,在一、三分场建成小型喷泵式粮食干燥机各一架;(5)1966年研制成大型
冻土开沟犁,打开了北方冬季水利施工的禁区。研制成悬挂式培土机,对适应低湿地作业起
了一定作用。
1978年,农业试验站和农机研究室合并,组建友谊农场综合科研所。1980年随着国家科
委下达的“我国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在五分场建立,科研事业有了
较快发展,科研所设农机、耕作、良繁、植保、畜牧、多种经营6个研究室。另有3个生产单
位:(1)农用机械厂,经省检验合格定点生产锅炉、农用大棚、芦苇打包机等产品;(2)
良种场,每年可给全场提供良种1200吨左右;(3)生产队,主要从事后勤生产和第三产业。
全所职工426人,各种专业科技人员49名,有中级职称的17名。“六五”期间完成的主要课题
有:(1)2BJQ—12型精量点播机;(2)GKC—350型电了秤;(3)GHK—1型干燥机热风恒温
控制器;(4)“北方旱粮产区现代化综合科学研究基地”;(5)小麦大面积灌溉技术的应
用;(6)赤眼蜂工厂的生产管理和应用技术的研究;(7)推广拌种双防治小麦散黑穗、腥
穗病;(8)小麦亩产275—300公斤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9)大豆大面积灌溉应用技术的
研究;(10)秸杆还田与种植绿肥培肥地力的应用研究;(11)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及飞机
药剂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2)“六五”期间向生产上推行应用的新品种有小麦克丰4号
、克丰3号,大豆红丰3号、合丰25,玉米合玉、新44×早大黄、新44×东黄等,一般增产10
%左右;(13)1984年推广大豆苗后化学除草。
友谊农场实验站、综合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其中有专门从事小麦、大豆品种研
究和培育的梁甲农、冯紫琅夫妇,还有1952年毕业于武汉高级工业学校、1958年转业来场、
从事自走式清淤开沟机研制工作的熊映青,以及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转业来
场、研制精量点播机、电子监视器的桂体仁等。
四、克山农场试验站
1955年建场,翌年建试验站,曾改为直属队、科研所、试验场、科研连,现为实验站。
从6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以选育、推广新品种为重点,以探索高产途径为内容的科研任务。在
新品种选育上设有小麦、大豆、玉米、马铃薯及蔬菜课题组,还有耕作栽培、土肥和植保课
题组。设有化验室和气象站。科验站是企、事业合一单位,分科研和原种场两大部分。全站
职工290人,科研人员有农艺师3人、园艺师1人、技术员14人、工人技术员5人及课题组技术
工人20余人。耕地5550亩,其中试验地844.5亩。配有4台东方红、2台轮式拖拉机、6台手扶
拖拉机、2台收获机。有机井4眼、大型滚移式喷灌机3台、小型喷灌
机1台。建站初期有农艺师周万荣、芦师迪、周玉岩等人。70年代中期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开
始实验杂交育种,先后选出小麦350、27—8、3752、兵麦503、兵麦504、系川等。大豆选出
兵丰501,为克山农场主栽品种达14年之久。谷子选育“系选16”,玉米选出“单双1、2号”
,马铃薯选出“16—4号”。小麦科研成果显著,从70年代开始鉴定推广了克强、克壮、克6
9—701、克丰2号、克丰3号、克77—593、克旱9号、克80—179、克81—89等品种,使克山农
场大面积小麦生产多年实现了良种化、标准化。国家“六五”期间获奖成果有:农垦部的小
麦克旱8号推广奖;省级的小麦氮磷比肥料试验和深松耕作法奖;地市级奖有小麦克丰2号、
克丰3号、大豆兵丰501、小麦因土施肥试验、小麦因土施肥推广、飞机喷洒溴氢菊脂防治大
豆食心虫、翻压线麻做绿肥防治大豆饱囊线虫、小麦高产攻关。
五、八五○农场试验站
1956年5月,八五○农场在场部西岗附近成立试验站,并在原虎林县宝东示范农场(二大
队)的基础上进行异地鉴定和生产试验。1957年1月,虎林县湖北示范农场移交八五○农场,
改为试验场,有耕地345亩。1958年,原宝东试验站改为“农业大学”,1959年又改为良种繁
育试验场。1960年3月6日,五分场设试验站,有土地1660亩,设小区试验地40亩。1963年,
试验站改为农垦部实验农场试验站,五分场改为农垦部实验农场。1964年,随领导体制的变
动,其科研业务划归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领导。1970年,与农场园林站合并为38团科研连。
1973年增设农机研究组。1974年扩建,与四师科研所合并。1977年8月,所站分开,改为八五
○农场科研站,并成立种子公司,1985年分为糖作开发所和园林开发所。
八五○试验站的科研任务,按其内容可分如下几个阶段:1955—1960年,以品种鉴定和
良种繁育为主;1961—1967年,与大专院校协作,由以品种试验良种繁育为主,发展到以作
物品种改良及解决稳产高产为主的耕作栽培、除草综合措施等的研究。1962年5月11日,由王
震部长陪同,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沈其益与教授蔡旭、李竟雄到五分场视察,讲授科学种田
,并与农场领导达成科研协作的协议。由农大从应届毕业生中抽10名技术人员搞协作试验工
作。1963年共有试验地1037.43亩,其中小区试验地210.13亩。试验课题45项,其中耕作试
验9项,计364.1亩;肥料试验11项,计289.95亩;化学除草试验6项,计287.8亩;植保试
验4项,计3.6亩;品种试验15项,计61.9亩。1964年,农垦部决定试验站的任务为完达山
南几个农场服务,重点研究项目为改良白浆土,其次是化肥施用、种子改良、轮作及灭草等
。1965—1967年,化学除草面积达38600亩。1967年开始研究扑草净对大豆生育的影响。196
8—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站的科研项目处于停止状态,科研站的大批技术人员被
调动,仅留技术员3人。1976年以后,科研活动进入新的阶段。
1985年改建为糖作开发所。全站耕地3000亩,其中试验地300亩。有职工105人,其中科
技人员21人(技师7人,助技3人,技术员11人)。设栽培室、种子室、土肥室、化验室、资
料室、植保组和农机组7个研究部门,共完成83项课题试验,获奖成果有17项,其中省级1项
。试验成果与生产相结合,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的有8项:(1)绿肥品种筛选(油菜、民豌
豆、草木栖、秣食豆);(2)复种油菜绿肥的全面推广;(3)秸秆还田成为常规措施;(
4)化学除草剂和病虫害防治手段已在空中和地面喷洒全面应用;(5)深松耕法普及全场;
(6)化肥深施、侧施、分层施用技术;(7)大豆高产技术行距、密度和灌溉等的应用;(
8)白僵菌、赤眼蜂生产防治技术的应用。机械制造和改进获奖的项目有3个,即:(1)粒肥
机械制造,解决磷肥制作和合理用肥;(2)撒抛机制作,解决秸秆还田;(3)深松施肥机
制作,解决化肥深、侧施和分层施,于1981年推广。
“六五”期间,试验站配技师6人,助理技师3人,技术员10人,参与国家三江开发攻关
课题的实施。其中有技师王德明、李清瑞参与的“大豆高光效高固氮共生固氮体系研究”,
具有国际水平。另有10个参与项目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气候资源详查及评价、白浆土改良综
合利用、低湿地易涝耕地合理利用、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微肥应用技术、水稻品种繁育及栽培
技术体系、水稻杂草防治技术应用以及麦、豆、稻、玉米、甜菜五大作物的高产技术开发研
究。
八五○农场园林站成立于1974年,建站前曾于1959年在五分场四队进行机械化蔬菜生产
试验。从北京四季青及天津杨柳青等蔬菜基地和部分大专院校引进各种蔬菜品种40余种进行
试验。同时经营果树500余亩。当年生产蔬菜517吨,收菜种17吨,仅菜种一项即盈利2万余元
。建站后,配备技术干部9名,设蔬菜、浆果栽培育种、组织培养、花卉、浆果加工、食用菌
6个研究室,拥有科研用房520平方米,工作台、空调机、果汁加工机等设备。研究成果较突
出的有:花椰栽培课题获1979年省优秀科技成果奖;野水资源详查、毛樱桃做李子矮花钻、
全红苹果引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获农场总局科技推广1—4等奖;甜菜丝渣栽培食用
菌、光解膜应用技术研究、黑加仑种、养、加体系的研究等“六五”期间三江开发课题,通
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六五”期间,该站科技人员先后在《中国果树》、《北
京蔬菜》、《农业科学通讯》、《北大荒农业》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40篇。傅胜国参加了
《黑龙江垦区蔬菜与食用菌栽培》(八一农垦大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六、八五二农场农机试验站
1972年根据农场生产急需,组建农机试验站。设机械研究组和电控研究组,配有车床、
铣床、电焊等设备。现有工程师1人、助工2人、技术员3人、工人5名。业务上归科技科管理
,以设计、试制为主。承担种子加工厂和粮食处理中心的全套设计及其电气程序控制系统与
单机的设计。取得科研成果20余项:悬挂式播种施厩肥机(与红兴隆管理局科研所合作);
AW—2型立卧辊玉米收割机(红管局所、一机部农机所、省农机所合作);5FXZ—15.0型清
粮机(与场清选机厂合作);5FXZ—10型清粮机(上述3种型号清粮机累计生产3000台);东
风—5玉米收割台(与红兴隆所合作);5FXZ—5型清粮机;机油润滑油电加热装置;2.5T/
h种子加工线(与总局种子公司合作);玉米脱粒机;FZ—9中耕施厩肥机;多吨位振动流槽
;玉米果穗烘干仓用温度测控器;2BZ—16指夹式玉米精量点播装置;拖拉机汽车电起动器;
电加热自动控温清洗锅;电牧栏;种子加工厂程序控制。已完成的工程设计项目有:八五二
农场二分场种子加工厂;克山农场种子加工厂(与红兴隆所、合江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研究所
合作);友谊农场种子加工厂(与合江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研究所,西门德公司合作);二九
○农场种子加工厂(与西门德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