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总局直属科研所

  一、国营农场经济研究所
    1979年4月建立,位于哈尔滨香坊区,有科研人员17人:经济管理研究室5人、技术经济 研究室5人、资料室3人、办公室4人。其任务是:研究农垦经济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农场经 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技术经济效益、农业现代化、农垦经济政策和决策、农场发展战略 等。当前主要研究国营农场兴办家庭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建所7年来 共撰写调查报告论文104篇,在各级刊物采用59篇,被评为优秀论文7篇。定期出版刊物《农 场经济管理》,已发行11期,增刊一期。编辑出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经济发展史》一书, 较系统地总结了国营农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二、水稻研究所
    位于松花江下游北岸,地处莲江口农场灌区东南部边缘,与佳木斯隔江相望。所区地势 低平,土地肥沃,水源丰富。30年气象资料平均活动积温2542.9℃,日照1350小时,年降水 量496.6毫米,无霜期134天。本地水稻安全通过期为123天,插秧为145天。
    水稻所的前身系1957年创建的省公安厅佳木斯地区良种场,1963年改称“黑龙江省公安 厅合江良种场”。1970年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合江分局领导,称“合江良种场”。1974年 改称“合江实验农场”。1977年与宝泉岭农场管理局科研所合并。1981年划归农垦科学院改 称至今。
    水稻研究所是垦区唯一的水稻、水产科研单位。以承担水稻育种、稻田耕作栽培、化学 除草、养鱼等水田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30年来先后引进鉴定、推广、普及国内外、省 内外优良水稻品种有:石狩白毛、国主、合江10号、合江11号、京引59等;引进推广的小麦 品种有克刚、克强、克全、克丰1号、克旱5号—7号;大豆品种有合交6号、合丰2号等;玉米 品种有合玉9号、嫩单1号等。1957年正式开展水稻杂交育种工作,前后育成奋斗5号、奋斗6 号、丰糯1号、合试系66—741、垦糯1号、垦糯2号、垦稻3号,垦糯4号、垦稻5号等早熟、高 产、抗逆性强等良种。垦稻1号、垦稻3号、垦稻5号在直播条件下小面积亩产达500公斤以上 ;垦糯2号粘性强、食味好、产量高,是建国以来第一个经省审定推广的高产粘稻品种。建所 以来累计推广良种450万亩。
    1979—1984年间获奖成果有16项,其中部级1—3等奖4项;省级2、3等奖3项。现进行水 稻大棚育苗、机械插秧技术和浅水养鱼课题。所内有5000亩试验场,70亩养鱼试验站。有科 技人员5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9人,初级32人。
    三、特产研究所
    位于哈尔滨市郊香坊农场境内。其前身是哈尔滨农场管理局科研所,1982年划归农垦科 学院后改建而成。研究领域是畜牧和园艺。所内经济植物园以开展小浆果、花灌木、瓜类和 花卉为主;动物饲养场以研究火鸡、野禽和毛皮动物为主。除以直接产品为城市人民生活服 务外,主要研究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特产商品生产的可行性工程模式、优良品种 、产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为农场经济建设服务。1982—1985年进行的《北方寒冷地区火 鸡养殖技术的研究》,采用正交回归试验,提出了火鸡人工授精最佳实施方案,美国尼古拉 大型白羽宽胸火鸡大群生产全群受精率达85%,试验验证组受精率达93.2%,在全国居领先地 位,为发展火鸡饲养业提供了技术经验和生产模式。全所现有各级科技人员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