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研机构
农垦科学院有直属处级科研单位10个。1980年12月成立科技情报研究所,1982年3月成立
分析测试中心和农业工程研究所,1979年10月1日接受拥有两万亩耕地的佳南农场为院实验农
场,1981年6月接管莲江口原宝泉岭管理局科研所水田部分,改建为院水稻研究所,1982年4
月接管香坊哈尔滨管理局科研所,改建为院特产研究所。根据1984年2月23日总局党委《关于
加强科研工作和科学院建设问题》会议纪要,确定从单纯的“计划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
”转变,以适应现代化农业技术市场的需要,进一步组建了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农畜产品综
合利用研究所、电子计算中心、农垦科技开发咨询公司。到1985年底,全院已有6个研究所、
两个中心(测试和电算)、一个咨询公司和一个具有省级鉴定权限的“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
局农机鉴定推广站”。
一、农业工程研究所
1982年3月成立,有科技人员3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16人,主要从事粮食
干燥、种子和饲料加工的总体设计及配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已为八五三和五九七两个农场设
计、创建了两套谷物干燥工厂化流程。开展了能源、农机修理及系统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技术
研究和设计。近年来研究设计了国家经委下达的八五○农场大型工厂化粮食处理中心,并对
洪河、友谊农场和总后勤部嫩江生产基地农场的粮食处理中心提供全面性技术性服务。研制
成功5HDX—8低温循环干燥机,获农牧渔业部1983年技术改进二等奖;JL—70型间接加热炉等
获省农场总局198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5DP—2.5型大豆抛光机获总局198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还有通过省级鉴定验收的5HD—12型谷物低温干燥机、G—20型粮食处理工厂化流程及协作
产品CXF—20型清粮机。
二、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1981年成立,1984年2月从农业工程所划出,正式建成农作物开发研究所。承担垦区大豆
技术攻关的主要任务,并完成了国家科委“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获得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承担国营农场主要作物、园艺与经济作物的综合
技术开发研究,带动育种、植保、农用微生物等专业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开发等
综合研究。还开展农业生态、玉米、油菜、浆果、蔬菜、饲草、食用菌应用研究,配合垦区
产业结构的改进,为发展创汇农业服务。组织科研人员投入贫困农场的科技扶贫。有科技人
员6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2人、农艺师24人。设有豆类作物、旱粮作物、园艺技术、植保
与农用微生物、农业生态等5个研究室。有试验地、温室、花圃、微生物培养室及一批现代化
科研仪器等各项试验设施。
三、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
1984年2月成立,有科技人员18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3人,初级技术职称10人。以农
畜产品的加工利用研究为主要任务,就粮、油、肉、乳、糖、蛋以及山野天然物产的深加工
与综合利用,向生产单位提供新工艺、新技术,开展新产品与咨询服务。拥有农、畜产品加
工及酿造发酵方面的科研人员,具有分析食品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检测各种理化指标、卫
生指标的设备与能力。已在奶粉、大麦芽、白酒、饮料、酱油及保鲜技术方面开展应用研究
。
四、科技情报研究所
1980年成立,又称:“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科技情报中心”。有科技人员33人,其中
有中、初级技术职称各12人,高级2人。设图书资料室、调研室、农业编辑室、农机编辑室、
声像室和业务科。每年收藏中外文农业书刊资料6千册。有图书43907册、外文期刊885册、垦
区科技成果档案757卷。1979年创刊、1981年公开出版科技期刊《北大荒农业》和《北大荒农
机》,编发情报出版物《龙垦科技参考》、《科技文摘》、《美国大豆文摘选译》、《龙垦
生产技术信息》、《垦区科技服务资料》等,每年出版的文献量150余万字。垦区科技成果和
生产技术经验有90%以上得到及时传播报道。1982年起开展了声像业务,围绕垦区科研和生产
建设需要,提供摄录声像制品的情报服务。具有摄制、特技、效果和编辑合成等功能。每年
制作、提供10余部专题片,30余部新闻片。开展情报检索、调研、咨询和技术推广服务。
五、农业分析测试中心
1982年3月成立,由农业化验和农机测试共同组成。农业分析测试是以土壤肥料、农作物
品质分析、农畜产品及食品质量、营养分析监测为主,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科研
单位,近期成立了“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环保监测站”。有科研人员16人,其中初级技术
职称7人,高级1人,中级8人。拥有55台(套)现代农业分析测试仪器。
六、电子计算中心
又称“黑龙江省国农场总局电子计算中心”,是1984年2月在农业分析测试中心电子计算
机室的基础上扩建的。负责在科研、信息处理、生产过程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技术服务,承
办人员培训、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的咨询与交流。技术设备是从使用国家科委1980年第一批
进口的CROMEMCOZ—80型微型计算机起步的,又逐步装备有IBMPC/XT、红杏APRICOT、苹果A
PLLE微型计算机和KC—80便携式计算机各一台,还有电子控制仪器设备多台。主要任务是指
导垦区计算机的推广和应用,进行科学计算和生产过程控制设计、开展农作物高产栽培模式
研究、农林牧结构优化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电算和微电子技术的推广应用。设有:(1)
进行计算机软件的二次开发和研制垦区工农业生产需要的应用软件研究室;(2)搞好垦区计
算机的安装、调试、故障维修,保证机器正常工作的计算机硬件研究室;(3)研制垦区需要
的电子仪器,进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为电器安装服务的电子自动控制研究室。有科研人
员18人,其中高级电机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初级技术人员13人。
七、农机鉴定推广站
1980年建立。全称“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农业机械鉴定推广站”,是全国农垦系统建
立的第一个省级站,是省内国营农场系统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的专职机构。有科技人员22
人,其中有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1人,初级技术职称4人。经省标准计量局审定合格,被
省政府授权兼职为“黑龙江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二站”,与省站共同负责全省农机产品
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凡经鉴定合格的农机产品、科研成果均签发合格证书与证章,作为科研
、生产的科学依据,成为国家承认的产品,享有审定合格产品权的待遇。1981—1985年完成
农机鉴定测试项目75项,其中有6项获部级奖励。
八、农垦科研开发咨询公司
1984年11月3日,经农场总局科委批准组建。其主体力量是在院科研体制改革中,由工程
所、作物所和科研处退下来的老科技领导干部组成。1985年4月8日开始走向社会,开拓技术
市场,开展纯技术性的咨询服务业务,当年创收37800元。
咨询公司开拓的主要业务渠道有:(1)食品技术开发咨询服务。1985年通过日本“佳友
公司”和“中日贸易公司”提供新的食品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信息,与佳木斯肉联食品加工
厂签订技术协议书,并对八五○、友谊农场的糖果生产工艺、品种和质量提供咨询服务,使
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2)高档电子设备技术服务。组织院内电子科研人员走向社会,充分
发挥院电算中心的技术作用,为本地区修复30多台复印机。(3)接受委托进行技术鉴定。为
依兰收获机厂批量生产“金马— 120型”小型拖拉机,组织召开了技术鉴定会,及时完成该
产品的省级技术鉴定任务。(4)组织农垦技术商品展销。接受农垦管理部门的委托,组织有
农垦特色的技术商品参加省、市、县的技术市场展销,由公司派出科技人员参加涉外谈判与
国外技术合作项目,并去苏联谈判边贸项目。(5)承担产地粮食处理中心设计、施工和现场
服务。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嫩江生产基地建造日处理640吨粮食处理中心,提供全部
技术咨询、设计、施工、安装,培训技术人员,以及俄文口语和文字翻译等实际咨询服务。
上述业务的开展,不仅收取了咨询费用,而且促进了农垦科研与生产的横向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