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专业教育
拥有中等专业学校8所,分农业、农机、林业、财经、卫生、师范等,为农场培养各业初
级技术人才。
一、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
创建于1959年。由合江农垦局所属的宝泉岭、萝北、二九○、曙光、汤原农场自办的5所
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成一所综合性多专业的农科中专。1962年,改为单一农机专业,名为合
江农垦局农业机械化学校。1963年更名为东北农垦总局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并经高教部
和农垦部批准,列为国家正式中等专业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0年。1978年8月,经
黑龙江省委批示恢复,重建新校舍,定名黑龙江省宝泉岭农业机械化学校,设农机、修理、
农经3个专业,列为省统一管辖的中等专业学校。1985年在校学生600名;教职工255名,其中
教师110名。1959—1969年毕业生993人,1978—1984年毕业生440人,共培养1433人。
1983年扩大招生,由每年招收80多名增至240名,增设汽车拖拉机修理专业,创办了财经
专业三年制职工中专。1984年,办了一期电子计算机学习班,由北京电子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胡承镐(原系宝泉岭农机校教师)任教,为普及电子计算机知识做出良好的开端。
二、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
位于友谊县境内红兴隆管理局所在地,创建于1978年7月。1980年列为国家重点中专。学
制二年,设农学、农机、畜牧、兽医、经济管理5个专业,计11个班;另为管理局代办食品工
程1个班、文科电大2个班、三年制机械制造职工中专1个班,总计15个班,627人。6年来,为
垦区内外培养各科毕业生887人,其中招生752人,其余为内部招生。现有教职工220人,其中
专职教师73人。1984年9月,引进世界银行第二次农业教育项目贷款435500美元,从国内外购
置教学设备(包括精密设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条件。
建校7年来,学校为总局和农垦部编写教材8本(计167万字),供国营农场系统中专和职
业高中做教材。副教授陈永录著的《农机作业故障200解》获1982年全国通俗读物二等奖。
三、九三农业技术学校
创建于1978年9月,校址在鹤山农场(原旭光农场场部),设农机、数学2个专业,学制
二年。1982年,农机专业改为农学专业。至1985年共培养毕业生452人(农机291人,农学82
人,数学79人)。此外,举办短期训练班培训农机队长、技术员40人,英语教师76人,体育
教师32人。学校有教师25人,其中大学本科12人,大专10人,中专3人。
四、赵光农业机械化学校
该校前身是国营通北农场附属工人技术学校,创建于1950年,校址在通北(赵光)农场
场部。1959年初改称“北安大学”,1960年初改称“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面向全省
招收初中毕业生,设农机和财会两个专业,学制三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5年恢
复,改名为兵团一师农业大学;1976年,改为北安农管局农业大学。1978年恢复,改现名。
学校设有实习农场和见习工厂。1982年财会专业并迁到农垦经济学校。1985年,增设汽车修
理专业。现有在校生516人。建校30年,先后毕业17期学生,共2400余人。学校教师自编与有
关部门合编出版了《农业基础》、《农业机械》、《国营农场会计原理》等教材。
五、黑龙江省农垦林业学校
创建于1979年,原名“黑龙江省嫩江林业学校”,校址在富裕县富裕镇。1984年11月迁
到庆安县柳河,改现称。党政关系属省农垦管理干部学院领导,教学业务属省高教局中专处
领导,对省农场总局主管业务部门负责,面向全省招生。设营林、园林两个专业,学制二年
,在册学生239人,另有进修生40人。
六、黑龙江农垦经济学校
1981年3月由阿城师范学校和赵光农机校中有关专业合并而建立,是为农垦系统培养经济
管理干部的中等专业学校。校址在佳木斯市东南岗。设计划统计、财务会计两个专业,学制
二年。现在校生500余名。到1985年已培养毕业生443人。现有教师55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
师13人。先后编写了全国农业(垦)中专经济类专业统编教材《国营农场统计学》、《国营
农场计划学》、《国营农场会计学》三本,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七、牡丹江农垦师范学校
1978年8月,经省计委、教育局批准建立的牡丹江农垦师范学校,校址在虎林县城,主要
为垦区培养小学和幼儿教育的师资。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总局决定在其他管理局和农场
设立8个分校(绥化分校、九三分校、嫩江分校、北安分校、友谊分校、八五二分校、建三江
分校、宝泉岭分校),招收小学在职教师共890人,均二年制。总校对各分校实行统一学籍管
理,统一考试,统一发放毕业文凭。行政等事务由分校所在的管理局教育处负责。1983年有
6个分校招生490人,1984—1985年有9个分校(增设哈尔滨分校),招生400人;学制二年。
全校共培养中学教师425名,小学教师1680名,另外还为总局、管局举办教师短训班9期,受
训教师760人次。该校师资力量较强,先进教师常青(后任农垦师专副校长),总结自己多年
教学实践的经验,创立了中小学“语文分格教学法”(常青曾在50年代部队系统创立过“速
成写作法”),在农场推广试行,并受到全国语文学界的重视,广泛地开展了试验应用。语
文教研室主任黄沧海,刻苦钻研业务,参与编写《全国师范生优秀作文选评》和《黑龙江省
师范学生作文选评》,并受省师范语文教研会的推荐,1984年编就《师范语文听说训练教程
》,由省教育局印发。
八、牡丹江农垦卫生学校
建于1959年5月,校址在密山县裴德镇。邻近的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为卫生学校提供实
习和师资条件。当时定名为“铁道兵农垦局卫生学校”,主要负责培训在职卫生人员。1965
年7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为“半工半读中级职业卫生学校”,同时撤销汤原医院(二院)附
设的卫生学校,把学员和部分师资并入裴德卫生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办。
1978年8月15日,经省计委、教育部门批准恢复招生,改现名。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
生,先后开设医士、护士、检验3个专业,学制二年。同时还举办一些专业短期培训班。到1
985年末,25年来共培养医疗、护理、药剂、检验、放射线理疗、中医学等专业技术人员250
0余人。1984年全国护理专业统考中,学校荣获总分第一。有教师41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
师2人,主治医师1人;大专毕业生占78.2%。此外,还在管理局中心医院聘请兼职教师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