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职业教育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系统的职业高中试办于1980年。它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新鲜事物。1979 年,农垦部提出“改革垦区中等教育结构的意见”,指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比例严重失调 。1980年,省农场总局颁发了《关于办好职业高中的决定》,针对垦区实际情况,采取一改 、二建、三附、四增的发展步骤,有计划地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创建新的职业 高中,在普通高中内附设职业高中班,并增开职业技术选修课。当年试办职业高中34所,12 0个班,在校学生5660人;普通高中附设职业班110个,学生4792人,共计10452人。1982年全 国农垦系统教育改革会议在红兴隆管理局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云山农场等职业高中,肯定 了两年来试办的成绩,探讨了巩固、发展和提高等问题。1983年,职业高中在全垦区推广, 共有职业高中85所,普通高中附设专业班408个,在校学生达45359人,占高中在校生的70. 5%。所设专业因校而异,主要根据农场本身的就业需要。职高学制基本规定为:初中毕业的 ,学制3年,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高中毕业的,必须在职业高中学一年专业知识课,才允许 就业。职业高中的开设和发展,有效地改变了普通中学畸形发展的状况,使中学教育结构渐 趋合理。
    职高学生的生活补助和其他优惠,视所在农场的经济条件而定。每月伙食补贴8—16元不 等,有的给学生发统一校服,有的在就业后,视对口专业而给予“中专”待遇。总局规定每 月给每个学生教材补助费2元,住宿生每月发伙食补贴6元。
    教材以自编为主,1980年,总局借助有关中专和技工学校教材,编印了农学、畜牧、兽 医、农机、财会、林业等教材。在试办过程中,农场职业高中办得比较出色的有:
    绥滨农场职业中学,建于1980年,先是在一中附设农机、农学两个班,招收学生90名。 1981年,招收学生160名,并增设了师资专业班。为了适应农场专业人才的需要,该场教育科 联合劳资、林业、畜牧、电业等科,联合开办了一年制的职业高中班,招收学生180名,开设 了林业、淡水养殖和电工专业。1982年,职业高中独立设校,建在二十四队修理所,边建校 边教学。1983年学生总数达540人,1984年达650人。至1985年秋,学校农机具已基本配套, 主要设备有:东方红—54、铁牛—55、手扶拖拉机各1台,康拜因1台,播种机3台,中耕机3 台,龙江一号1台。管理局投资3万元,建起塑料水稻苗大棚一座。为了使专业横向发展,走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农学专业由原来的大豆、玉米、 小麦科目外,增设水稻科目,农机专业增设小型农机具科目(小四轮、插秧机等),实习农 场种水稻300亩,亩产276.5公斤,创农场寒地井灌水稻亩产的最高纪录。教师和学生共同总 结和撰写论文《寒地水稻井灌栽培技术》,获省科技奖。1985年4月,学校迁到场部,新建教 学大楼1420平方米,宿舍面积700平方米。引进水稻育苗机、插秧设备,使水稻亩产提高到3 50公斤。120名男生掌握了操作技能。还开设了家禽饲养专业,以栽培黑加仑、葡萄为主的园 艺专业等。同年9月,141名首届毕业生多数成为农场的技术骨干。9年来,该校被评为农牧渔 业部“国家农业部教育先进集体”,并列为全省重点甲级职业高中。
    军川农场职业高中,由原第二中学改编而成,调整了教师队伍,配备有专业知识的技术 骨干任教,设农机、农学、财会、畜牧、林业、缝纫、土木建筑、幼儿教育等专业,后来又 设电器维修、水稻和饲养等专业。由于专业分工细,就业面广,容易为农场“消化”。学校 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加强学生的思想和纪律教育,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所学知 识扎实、牢固,实用性强。1985年在校学生436名,专业教师24名,耕地900余亩,相应的农 机具配套,作为各业的生产实习基地。1981—1985年,连续被评为总局、管理局教育先进单 位。
    兴凯湖农场职业高中,1980年由码头干校改为职业高中。有教职员工66人,当年招收农 机班学员83名。同年举办了两期农机短训班,学员80名。1981年,场部中学开办了财会、烹 调等4个职业高中班,共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学过两年高中基础课的学生160余名。由于学生学 有专长,毕业后分到各单位颇受欢迎。1982年,农垦部在牡丹江管理局召开“全国28省、市 农垦系统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现场会”,兴凯湖农场作了经验介绍,烹调班学员做了操作表演 。会议确定了培训生活服务人员也是中等教育改革内容之一。1982年增设师资班、瓦工班, 1983年增设园艺班。截止1983年底,职业高中在校学生367人,毕业生306人,大部分成为农 场各条战线的骨干。根据对职高生(专业班)的追踪调查情况来看,分配工作对口率分别为 :财会、医务、师资100%;农机、瓦工85%以上;烹调毕业生绝大部分充实到各单位食堂,但 随着职工家庭农场的兴办,食堂减员,不少人改做其它工作。
    1985年垦区有职业高中75所,在校学生25486人。“六五”期间,共有5万名职高毕业生 走上了生产岗位,为国营农场工人后备队培养了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