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进 程

  农垦卫生事业从创立、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1948—1959年)
    农场初创,大都缺医少药。1948年建场的绥滨农场,麦收期间有40多人食物中毒,当时 无卫生所和卫生人员,只得到绥滨镇兽医诊所求助,老兽医张守先前来治病,他运用传统的 民间验方,很快把病人治愈(直到1951年,农场聘张守先为医生,办起了卫生所)。1948年 ,宁安农场、永安机械农场(现八五一○农场)、桦南农场(现曙光农场)、五大连池农场 、查哈阳农场、泰来农场、庆阳农场、香坊农场等8个农场先后建立了医务室、卫生所,共有 卫生人员19人。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宁安农场卫生所只有一间15平方米的草房,2名卫生人 员。永安机械农场仅有1名青年医生,卫生设备是一只小小的木制药箱、两把镊子、一把剪子 、十几种常用药品。查哈阳农场卫生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卫生所,有一栋150平方米的草房, 8名工作人员(所长1名,医生4名,助产士、管理员、会计各1名)。
    1949年,赵光、肇源、孟家岗(曙光)、伏尔基河荣军(新华)、八一五、二龙山等农 场建立了卫生所。孟家岗和二龙山农场卫生所是最早由部队转业人员组建的卫生机构,孟家 岗农场下属3个分队的卫生所是垦区最早的生产队卫生所。
    1950年,中国医科大学内科39期毕业生韩学忠、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生李济民、刘萍先 后分配到农场工作,他们是第一批来垦区的医科大学毕业生。
    1950—1954年,集贤、红星、密山、九三、荣军、绥滨、宝泉岭、红色边疆、友谊、红 光农场等相继建立了卫生所,配备了卫生人员。集贤农场的医生裴泽璞是从县医院调来的, 当时没有固定的卫生所,他凭着一只药箱、一支枪、一匹马,不分昼夜地奔走全场,为职工 防病治病。1952年农场建立了卫生所,裴泽璞任所长,共有10名工作人员,其中有3名日本人 :军医官平川、护士平井、择腾(1953年遣返回国)。宝泉岭农场的卫生事业在1952年有较 大发展,拥有房舍1020平方米,病床28张,其中8张为结核病专科病床,有卫生人员73人,均 为部队转业官兵,全部沿用部队医院的建制和规章制度,其规模、设备、技术水平在鹤岗、 萝北县一带颇具声名。1953年正式改名为宝泉岭农场职工医院,这是垦区建立的第一所医院 。1954年,曙光农场卫生院组建了一个医疗队,到各生产队巡回医疗,这是最早的一支巡回 医疗队。
    1955—1959年,一大批经受战争考验、具有丰富经验的解放军卫生人员转业来农场,使 医疗、护理技术水平显著提高。1955年6月,铁道兵五师200多名卫生人员分配到八五○、八 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六等农场。7月,农建二师卫生人员分配到二九○、二九一、铁 力、友谊、宝泉岭等农场。1957年9月,第五十七预备医院三分院集体转业到八五二农场;1 0月,第五十六预备医院一分院在密山县裴德镇组建铁道兵农垦局第一职工医院。1958年,十 万官兵转业到北大荒,其中有3000多名卫生人员分配到各农场,成为垦区卫生事业的骨干。 有3个预备医院和1个兽医院集体转业,为创建中心医院创造了条件。第九预备医院集体转业 到汤原县北大营,组建合江农垦局职工医院。同时,省人民医院和市县医院部分医务人员以 及少数医疗卫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来垦区,增强了医疗卫生队伍。到1959年底,47个农牧场 全部建立了场级卫生机构,其中有34个农牧场将原来的卫生所扩建为职工医院,多数农场设 立了分场和生产队卫生所、室。铁道兵农垦局、合江农垦局,九三垦区、查哈阳垦区都建立 了局级医院。合计共有医院36所,医院工作人员2657人,病床2232张,从而初步形成了农垦 局医院、农场卫生院(所)、分场和生产队卫生所(室)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医疗设备逐步 改善,医疗技术明显提高。
    这一时期,铁道兵农垦局于1957年设立卫生处,1958年改名为牡丹江农垦局卫生处,各 农场陆续设立卫生科,均与医院合署,卫生科科长兼任医院院长。合江农垦局于1958年成立 卫生处,各农场未设卫生科,农场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由农场医院兼管。省属各农场均未建 立卫生行政机构,农场医院接受当地县卫生部门管理。
    在创建医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付出艰苦的劳动。许多医院的房屋都是医护人员自己动 手建造的。大多数医院都是草房,防寒保暖条件差,冬季靠火墙取暖,燃料供应不足,医护 人员砍柴伐木加以补充。每当农忙时,医院要派出大批医护人员到生产队参加突击性生产劳 动。
    二、恢复、调整时期(1960—1965年)
    1960—1962年,遭受特大涝灾,经济陷入困境。农垦卫生事业面临严重的因难,投资大 量压缩,设备无力增添,医疗条件难以改善。1962年,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农垦经济逐步好转,卫生事业也在调整中得到巩固和相应的发展。1963年1月 ,东北农垦总局在佳木斯成立,设立卫生处,编制4人。原合江农垦局中心医院改名东北农垦 总局汤原医院,牡丹江农垦局裴德医院改名东北农垦总局裴德医院,西岗医院改名虎林分局 西岗医院,萝北农场与萝北县合管的医院挂萝北分局医院与萝北县医院两块牌子,八五九农 场医院改名饶河分局医院。到1966年初,除龙头马场因规模小,仅建立卫生所外,农场均已 建立医院,分场和生产队都建立了卫生院、所。至此,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健全。
    1965年,东北农垦总局为压缩开支、减少亏损,曾多次提出将农垦卫生事业移交给地方 管理,并一度削减了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当年11月,总局卫生处撤销,保留1人在总局办公 室兼管卫生行政工作。虎林分局医院划给完达山林业管理局,饶河分局医院划给饶河县,萝 北分局医院划给萝北县。
    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发展和经济状况的好转,农垦卫生事业有较大的发展。每年都有一 定数量的高、中等医药卫生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各级医院,有相当一部分医院的技术水平已 经达到当时省内地、市、县医院的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动乱期间,卫生事业遭到严重损失和破坏。各项规章制度被否定,一大批卫生战线的干 部和技术人员受到冲击,医护质量下降,管理混乱。
    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按军队建制和备战要求组建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和 卫生事业机构。兵团设立后勤部卫生处,各师设立后勤部卫生科,各团由卫生队兼行政职能 。1969年,兵团在哈尔滨王岗建立兵团医院,编制病床位500张,工作人员570人。同期,兵 团所属6个师相继成立医院。一师医院于1969年建成,病床位400张;二师医院由汤原医院改 名,病床位400张;三师医院于1973年建成,病床位500张;四师医院由裴德医院改名,病床 位400张;五师医院由九三农垦局医院改名,病床位400张;六师医院于1970年建成,病床位 300张。各师医院人员编制均按每床0.95人配备。各团卫生队均由农场医院改名,连队设卫 生室。到1975年末,兵团共计有团卫生队74个,有各类卫生所2532个。兵团医院与6个师医院 均设立医训队,从1970年起陆续开展技术培训工作。1972—1975年,兵团及6个师相继成立防 疫队。
    兵团时期,卫生机构的房舍条件有较大改善,医疗设备有较大的加强;恢复和建立各级 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程,鼓励和选送大批卫生人员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水平。1975年, 全兵团有病床771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5.9张;有卫生职工1643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1 2.6人,平均每床有卫生工作人员1.46人;行政、政工、勤杂人员占医院总人数的40%以上 。
    1972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后,在管理局机关及所属的合江、黑河、嫩江、 绥化、大兴安岭、呼伦贝尔等6个分局机关陆继设立文教卫生处,各配有1—2名卫生行政工作 人员,兼管计划生育工作。各农场均未设立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到1975年末,计有管理局职 工医院2所(分别设在嫩江县和北安县),病床380张,工作人员320人;呼伦贝尔分局医院1 所,病床97张,工作人员140人;农牧场医院和卫生院72所(其中50所有病床1708张),工作 人员2939人;分场、生产队及其他单位卫生所827所,病床82张,工作人员3410人。
    四、调整、改革时期(1976—1985年)
    1976年2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对原兵团所属的卫生机构进 行改制,对原省农场管理局所属的卫生机构进行充实、加强,从而形成统一的卫生行政和医 疗卫生体系。总局设立文教卫生处,专业工作人员6人。1978年4月,总局成立卫生处,与计 划生育办公室合署办公。到1980年末,各管理局卫生处、各农牧场卫生科全部建立。
    卫生事业机构也逐步完善。原兵团医院改为总局总医院;原兵团6个师的医院改为北安、 九三、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原省农场管理局第二职工医院改 为嫩江管理局中心医院,由北安县迁往齐齐哈尔市;绥化、哈尔滨两个管理局未建立中心医 院。1981年,总局在汤原县建立精神病防治院。1984年1月,总局在江苏省宜兴县筹建农垦太 湖疗养院。原兵团各团卫生队均改制为农场职工医院;省属农牧场职工医院均予保留;各分 场、生产队都设立了卫生院、所。到1985年末,全垦区共有医院128个、分场卫生所182个; 生产队卫生室2565个;有病床10007张,每千人拥有病床6.2张;有卫生工作人员14744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9.2人。病床数和卫生职工人数约占全省的1/10。
    这一时期,医疗设备陆续添置、更新,医疗技术有所提高。总局总医院和管理局中心医 院的设备、器械及医疗技术水平,大体与省内中等地、市级医院和重点县医院水平相当;少 数农场医院同一般县医院相当;多数农场医院同一般镇卫生院相当。
    医疗用房逐年扩大和改善。1976—1985年,10年间共建医疗用房202148平方米,总投资 为3042.4万元。1985年末,医疗用房面积为42.3万平方米,全部实现砖木结构,基本上解 决了医院房舍拥挤问题。1985年,各管理局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已全部组成;卫生防疫站有 93所,占应建站数的93%;专职防疫人员521人,其中农场有431人,占农场卫生职工总数的2 .9%,机构数和总人数都是1983年的3倍。各防疫站都兼管地方病防治和结核病防治业务。妇 幼保健站共建立12所,还有45个农场防疫站配有专职妇幼卫生人员,共有专职妇幼保健工作 人员81人。
    农场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家属享受半费。对困难户实行救济补助或特批免费。据《宝泉 岭农垦志》记载:管理局医疗经费有两个来源:一是企业按工资总额6.5%拨出的经费;二是 医疗卫生单位的少量收入。在按工资总额6.5%拨出的经费中,农场每年使用约占3%,基层卫 生经费约占3—3.5%,卫生防疫、计划生育与卫生科使用约占0.5%。各医疗单位购置大型或 贵重医疗机械,一般由企业专项拨款。1980年—1984年,管理局卫生经费平均每年500万元, 占全年工资总额的7%。按职工平均每人每年享有医疗经费51.32元,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22 .16元。
    各级医院在运用成药治病的同时,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中草药研究和中草药药剂的试 制和应用,以减轻医疗费负担。二九○农场医师张元余发现用茶条槭抑菌效果好;军川农场 医士谢帮和用“石流法”提纯中草药注射液剂工艺,得到沈阳医学院的肯定;裴德医院运用 刺五加制剂治疗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广为应用。在全体医务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医 疗和防病保健水平都有提高,有的已达到省和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