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卫生防疫

  国营农场多建在边远地区,深入荒原腹地。有些地区历史上被认为瘴瘟蔓延,难于定居 ,地方病流行十分严重,因此,农场对地方病防治都十分关注。进入70年代后,普遍建立卫 生防疫站,对地方病进行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治疗,并拨出专款进行改水(深井 水加微量元素),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与此同时,还加强领导,积极贯彻“食品卫生法”, 在食品行业建立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把不合要求的人员坚决调 离,以固本清源。至1985年,已建立卫生防疫站93所,共有专职防疫人员521人。牡丹江管理 局防疫站、曙光农场防疫站等获农牧渔业部授予全国农垦卫生先进集体称号。101个农场中已 成立81个食品卫生领导小组,39个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任命了115名食品卫生监督员,360 名食品卫生检查员,形成了食品卫生监督网。
    在地方病防治工作方面。大骨节病区3—6岁的儿童11.4万人,近3年连续口服亚硒酸钠 预防,服药率达85.7%,有效率在90%以上,大部分病区已得到基本控制。克山病区连续15年 未发生急型病例。1983年以来共治愈自然慢型和潜在型克山病患者700余人,现有210人正在 治疗。地方甲状腺肿经过努力防治,已多年未发生克汀病,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已降到国 家控制指标以下。总局对52个高氟点中的15个点,投资85万元,改水降氟,使近万人吃上低 氟水,免除了氟害。卫生部门同畜牧部门共同努力,对布氏菌病防治做了大量工作,基本控 制了新患发生。1985年,全垦区有10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
    在传染病防治工作方面。1985年,“四苗”接种率均已达到并超过国家1990年的规划指 标,各种传染病的综合预防措施落实较好,传染病总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全年未发生 白喉和乙型脑炎。14种传染病的病人数显著减少,共发生7060例,比1984年少4581例;总发 病率为十万分之五百零四,比1984年下降十万分之二百二十三,下降幅度为39.4%。
    在结核病防治工作方面。总局、管理局和部分农场相继成立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1985 年达59个,有专职人员46人,兼职人员57人。新生儿卡介苗初种率达95%以上。除九三、嫩江 、哈尔滨管理局外,其他单位复种率达87.3%。
    在妇幼卫生工作方面,有2个管理局和10个农场设立了妇幼保健站,有45个农场配了专职 妇幼保健人员,全垦区共有专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81名。经过妇幼保健人员和妇产科、儿科 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1985年全垦区妇幼卫生工作的几项主要指标都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 孕产妇死亡率为万分之五点一九(省定:城市低于万分之四、农村低于万分之九);新法科 学接生率为99.6%(省定:城市99%以上,农村95%以上);婴儿死亡率为15.1‰(省定:城 市不超过30‰,农村不超过43‰);未发生新生儿破伤风(省要求不超过1‰)。
    学生卫生工作初上轨道。到1985年分场以上小学有1454所建档,建档率为76.2%;299所 中学有265所建档,建档率为88.6%。其他如工业卫生、卫生宣教、放射线防护等项工作,也 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多年来,国营农场系统坚持经常开展有领导、有组织、有标准 的卫生评比竞赛活动,把爱国卫生运动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爱国卫生运动出现 了新的局面。仅1985年消除垃圾35600吨;修建道路65条,新建排水道2万米;植树4万株,种 花2880平方米;新建供水点147个,受益人口68700人。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地区初见农垦小城 镇规模,曙光农场、普阳农场做到了居民点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生活“三废”达到无害化 处理标准。1985年,总医院、农垦科学院、北安管理局机关、五大连池农场机关食堂被评为 省级卫生文明单位;曙光农场、普阳农场、前进农场、克山农场、八五七农场、五九七农场 一队、勤得利农场五十队、尖山农场五队、军川农场十七队、名山农场八队、铁力农场二队 、八五七农场二十四队、八五二农场电业所等单位被评为省级卫生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