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篇 经营管理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开发建设39年,在管理体制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在领导体制上,从 早年的多头领导,分口领导,到1976年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实现统一领导的体制。在管理 体制上,经历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继而企业下放、政企合一,其间又 经历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的准军事化管理,到1979年开始实行统一领导、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管 理体制。国营农场在经营方针和产业结构上,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从建场初期的单一 经营,继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到1979年实行多层次综合经营;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的 全民所有制向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过渡。为改变高度集中的经营方式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从50年代起就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其间经历“包、定、奖”、“承包到劳、联产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以及“职工家庭农场”等生产责任制。
    经39年来的反复实践和探索,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已基本形成以全民所有制现代化农业为 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企业群体。由于“农垦小社会”的特 点,国营农场除生产经营管理外,还自办各项社会性建设事业,兼管部分政权工作,其中包 括自办教育、卫生、文化、电视、交通和通讯,自建公安、检察、法院三大机关,还承担土 地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物价管理、民政以及人民武装等工作。各项社会性建设事业 和企业政策性的大量开支,增加了国营农场经营管理的难度和压力。
    39年来,省国营农场累计生产粮豆512.4亿公斤,上交国家243亿公斤,商品率为47.4 %,共向国家上缴利润、税金12.5亿元。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累计34.8亿元,自筹资金累计2 8.2亿元。1976—1985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生产 发展较快,效益也较明显。这一时期,耕地最多时达到3256万亩,职工85.4万人,总上交粮 豆156亿公斤。创造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211.6亿元,工业、农业产值比重大致为 三七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