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包定奖责任制

  国营农场从1961年以后,逐步地推行以“包、定、奖”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包, 就是农场对国家实行包产量、包利润、包成本、包工资等。定,就是国家对农场实行定规模 、定人员、定设备、定投资、定物资消耗等。奖,就是国家对农场,农场对职工按照包的条 件实行利润分成和超产分成。
    由于生产对象、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同,因而采取的具体形式也各有所异。如农、林 、牧、副、渔、农机等各有几包几定。在利润或超产分成上,有些农场采取“上死下活”的 方式,即上缴产品产量和利润是死的,场、队积累、职工口粮和工资是活的;有些农场采取 “两头都活”的方式,即按包定的条件实行超产分成,减产受罚。在实行利润或超产分成的 比例上,有的实行“六、一、三”即60%上缴,10%留农场,30%奖给职工;有的实行“四、二 、四”即40%上缴,20%留农场,40%奖给职工。
    这个制度的关键:一是合理确定包的项目和指标。只包产量而不包产值,就会不顾成本 追求产量的倾向;包的指标过高会使职工感到实现无望而产生泄气情绪,包的指标过低,则 不能促进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都达不到促进生产发展的目的。二是合理确定超产比例分成 。国家拿的太多,职工分的少,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反之,国家拿的 少,职工分的多,就要影响国家收入和农场积累的速度。这两个问题较难处理。从1962年开 始逐步探索,逐步完善,至1963年增加了“产量提高1%、奖金递增0.5%”的分配办法,调动 增产积极性,取得明显效果,1963年比1962年单产提高24.4%,1964年又提高9.5%,1965年 提高9.3%。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一制度也就中止。
    1979年2月,国家农垦总局下发《关于改革国营农场工资制度的方案》,提出把基本工资 加奖励作为一种生产责任制形式,在国营农场推广。同时,省农场总局发出《关于1979年奖 励制度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所有农牧场以生产队为单位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后 来发现这种方法仍有平均主义倾向,只奖不罚,很难调动职工积极性,于是在总结推广友谊 、八五二农场和九三管理局等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将基本工资加奖励改进为“包、定、奖( 赔)”责任制。1980年在实行上述办法基础上,加了“产量增加1%,分配递增0.5%”的办法 ,结果大丰收,使奖金冒高,职工多得。1981年取消了这个办法,部分农场试行了“浮动工 资、超利分成”的分配形式,承包组织形式仍以生产队为单位。在林、牧、副、渔业生产方 面,有少数单位按行业实行班组承包,不坐“农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