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管理
一、进程
创建初期,实行供给制管理,以经理室的物资供应计划为主。
1949年2月,实行企业化经营,由各业务部门编制生产计划,经理室汇总上报,正式批准
下达,初步形成“一上一下”制。
1950年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在秘书处设计划科,以后,计划科与建设科合并为计划建
设处,主管东北地区国营农场的生产和基本建设计划,建立了统计报告制度和一整套原始记
录和统计台账,为企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1952年国家正式颁布《国营农场农业经营规章》,明确规定:“农场必须制定生产、财
经计划……必须在计划规定下,进行组织一切生产工作。”农场管理局进一步提出:“国营
农场的生产计划,包括数量、质量、生产成本等三个方面。”农场的生产财务计划由经理室
转到会计室进行综合上报,向企业化经营迈出了第一步。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农场配备专职计划人员,为使计划更接近实际,实行
“两上两下”的管理体制,先由基层逐级上报计划建议数,再逐级下达计划控制指标,然后
逐级上报正式计划,经正式批准后执行。
1958年实行“集权型计划管理”体制,由上级逐级下达计划指标,下级按指标要求编制
计划,叫“一下一上制”。指导思想是“压力变动力”,因此,层层加码,各级都编两本账
,必成数和期成数,称“跃进计划”。人、财、物的缺口很大。
1961年,省计划委员会重申:“国营农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直接计划。其农业生
产和农副产品交售计划指标,应由农场直接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需要编制下达
。但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比例,应由各场在保证完成国家交售计划的前提下,与生产队共
同研究,因地制宜地确定。”
1962年,中央批转农垦部《国营农场管理体制的规定》,强调国营农场的生产计划权、
产品处理权、资金管理权和人员调动权,集中于国家所指定的管理机关,逐步形成“统一计
划,分级管理”的计划管理体制。
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正式颁发《计划管理试行办法〈草案〉》,对国营农场编制计划
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审批权限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作了详细规定,开始形成总局
、农场、分场、生产队的四级计划管理体制,各项计划指标,都经过上下反复协商制定,从
实际出发,又留有余地,每年7月,又有一次全面的调整,保持计划的严肃性。
1968年,将原由地方政府主管的政法、文教、金融、商业、外贸、税收等部门,完全收
归兵团管理,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并一度纳入沈阳军区的计划范围之内,兵团司
令部成立计划建设处负责执行。生产计划指标以全国通用的“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千
头猪、万吨肥”等指标代替。以行政命令代替计划管理,使计划管理逐渐削弱,“超建、超
购、超支、超编”的四超现象普遍发生。全兵团库存材料价值1968年为1.26亿元,平均每亩
耕地占用资金9.72元,到1971年库存占用资金上升到1.87亿元,平均每亩占用12.01元,
分别增加48.8%和23.6%。当年全兵团6个师耗用拖拉机、汽车配件费用为3652万元,而年末
上述配件库存额为8313万元,为实耗量的2.23倍。基本建设严重失控,有钱就花,专款不能
专用。
1976—1978年,在“三年大见成效”的压力下,急于求成,计划缺口很大,结果是无效
劳动多,如千头猪场建设、条田建设、提水灌溉建设等,收效甚微。
1979年恢复农垦部,黑龙江垦区作为农垦部的直供垦区,基本建设和物资计划由农垦部
管理,生产、财务、劳动工资及其他计划由省计委、财政厅等部门管理。这种条块结合的双
轨计划管理体制,一直延续下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奖金制,计划指标管理成为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
的关键,一般均采用前五年平均数的办法。由于当年指标低于上年实际完成数,对工业、商
业等采取年递增率的办法。
1980年,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自筹资金比例上升,基本建设的计划外和超计划建设
难于控制。1981年国家采取“对计划外建设加收30%建筑税”,农场对生产队采取“扣奖金”
的办法,来控制基本建设规模,使基本建设走上按程序办事的轨道。
1982年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结合市
场需求和生产能力,自下而上,通过各级综合平衡,制定生产、基建计划。各业务部门制定
具体的技术措施、财务、物资、商品流通、科技、文教、卫生计划,分口分级管理,使指令
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
1984年,总局对计划管理进行改革,取消了生产计划中的指令性指标,实行指导性计划
,使农场(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经营;对基本建设计
划,总局只控制总规模和百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变无偿投资为有偿投资,基建投资改国家
拨款为银行贷款。同时,着重抓中、长期计划管理,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资金、技术
情况,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水利建设上集中力量搞骨干工程配套,重视可行性研
究,进一步强调按程序办事,使垦区的计划管理出现新局面。
1985年,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组织经济计划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
,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的若干规定》,积极清理在建项目,开展自筹资金来源审计,规定“先存后用”,新上项目
,必须有项目建议书,然后搞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经过批准后,才能纳入计划。从严
控制计划外项目,制止各种形式的重复建设。
对农场以下的家庭农场和专业承包户,以计划管理与合同管理相结合,一切按经济合同
办事,保证全年计划的完成。
39年来,计划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完整的统计网络,为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提供了较完整
的数据资料;控制基本建设规模,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生产战线急需的场所,保证了国营农
场的投资比例,使投资效果逐步提高。
二、长期计划
1952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在全面整顿取得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1953—1957年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是在总结前五年建场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企业化的思想指
导下逐步实施的。1957年5月2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外出检查工作报告(44)》
:国家计委、财政部、黑龙江省计委、财政厅、农垦厅联合工作组对克山、曙光、查哈阳三
个国营机械农场资金使用和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省农垦厅所属34个农牧场,自19
53—1956年共开垦荒地270万亩,1956年播种222万亩。1956年发展速度最快,1956年基建投
资几乎等于前三年的总和,拖拉机增加数比前三年增加数多了一倍多。报告认为大量基建投
资使用不当,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如已建的34个农牧场中,有24个尚未规划。曙光农场搬了
三次家,先后交出和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原值115万元;克山农场建场时设计不周,搬了场部
,损失1.2万元。因规划不周,开荒地段过于分散,不便经营而造成撂荒,曙光撂荒3万余亩
,损失开荒费10万余元。查哈阳农场建筑中超标准和可以缓建缩建的项目,估算可节约资金
126.3万元;克山农场是1954年开始建场,到1956年共投资565万元,按其建设规模算,可节
约资金达35万元。
1956年编制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分别由铁道兵农垦局、省农垦厅负责汇
总报农垦部,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但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中,计划指
标严重膨胀,各级管理机关“层层加码”,称之为“跃进计划”,严重脱离实际。1960年,
农垦部把八五○农场五分场(现八五○农场)作为试验田,研究一个农场的全部生产建设过
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畜产品商品率的产业结构,经营管理和组织职工生产福利,提
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等方面的规划方案。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农
商运建全面发展,建设新型农村城市化居民点的模式,称之为“卫星城”。由于脱离实际,
受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又遇上特大自然灾害而未能实现。
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垦区各农场按照农垦部部署开展国营农场建场设计任务书补
课工作。由于总结了前几年的经验教训,所拟发展计划既积极,又留有余地。五九七农场19
63年制定的以建立商品粮基地为重点的发展计划,安排1970年达成耕地面积32万亩,粮豆播
种面积29.4万亩,粮豆亩产122公斤,总产35865吨,上交2万吨。执行结果,除耕地面积、
粮豆播种面积外,多数项目都提前两年于1968年超额完成。
1963年,农垦部长王震亲自部署,在八五一一农场建实验场,研究“农林牧、种养加、
农工商、科教文”的有机结合模型,并委派畜牧专家张源培兼任该场场长,主持实验工作;
还亲自从上海、北京等地联系基础母牛群。1967年初具规模,初步实现农林牧和种养加的有
机结合。但“文化大革命”兴起,中断规划的实施。
1972年9月,兵团统一编制1972—1980年农业机械化规划和生产建设规划,逐步恢复和加
强机务管理。由于缺乏调查研究,又无群众基础,随着形势变化,规划不了了之。1974年、
10月,为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加快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步伐,兵团统一编制1976—1985
年十年发展规划,由于一大批老干部“解放”,科技人员归队,规划的科学性、实践性较强
,实施中大批农机具、运输车辆得到调整补充,文教、卫生、交通、电力、通信和生产用房
、职工住宅都得到相应改善和发展。
1978年,总局对十年规划进行修改,拟定1978—1985年规划。1979年建设洪河农场,19
83年开发300万亩农垦项目和1984年建设鸭绿河、二道河农场,都按照建场程序编制了总体规
划。
1983年编制国民经济“翻两番”规划,“六五”规划,“七五”设想,规划了总局、管
理局、农场三级,1985年进行修订。
1985年秋,八五四农场邀请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省农场总局经济研究
所和7个大专院校的13个专业、50多位专家、学者,到农场进行考察、研究,用系统工程的理
论和方法,电子计算技术进行测查、辨识,对生产建设的方向、方针、战略、结构、模式等
各方面进行科学调查后,拟定了总体协调的长远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使农场的社会、经
济、生态等效益得以同步提高,是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一次尝试。
通观历次所订长期计划,凡执行中落空的,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制定规划时无法与国
家经济规划衔接,当资金、物资得不到保证,规划势必落空;主观上,则都受当时形势影响
,缺乏调查研究,缺乏科学论证,脱离实际,最终难以实现。
长期计划是农场计划期内进行生产建设的依据,内容一般包括:计划期内的经济发展战
略、经营方针和任务;各项生产建设发展的规模、速度及相互间的比例;土地、水源、林木
及其它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各类农作物轮作制度的规划;提高
土壤肥力和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多种经营的发展及提高产品产量、质量的措施;进行
技术改革、实现现代化的规划;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利润率,人口控制规划、教科文
发展规划、固定资产投资规划以及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的规划等。编制计划时要进行综合平衡
,包括资金、物资、劳动力等方面的平衡,并使计划留有余地,不留缺口。
三、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的拟定,主要根据长期计划要求与当年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以及与其它单位
签订的经济合同、市场动态,经过综合平衡,确定计划年度的各项生产建设指标,再结合本
场实际,拟定实施这些指标的具体措施,充分挖掘各方面潜力,使生产建设和经营活动有节
奏地进行。
年度计划主要包括各业生产计划、产值利润计划、劳动工资计划、产品上交计划、物资
和商品流通计划、基本建设计划、人口控制计划、文教卫生计划、主要设备申请计划等。
每年秋季,农场进行预测平衡年度计划,为年终决算提供实践依据,并为下一年度进行
预测预报,为上级机关下达指标提供参考。年初,各场根据国家计划指标,结合本场实际,
经过讨论、平衡后,拟出实施计划,报请上级机关审批。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性较
大,农业生产计划的实施,常因自然灾害影响而中途调整。1982年垦区东部春涝,麦播受阻
,直到5月下旬放晴,小麦播期已过。为此,国营农场总局决定集中机动机械力量,为建三江
管理局抢播大豆,原计划播种小麦的百余万亩大田改播大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年度计划的中心环节是生产计划,其它各专业计划是实现生产计划的保证。实行家庭农
场体制后,由农场向各家庭农场下达生产指标。为便于实行大面积的科学管理(如飞机喷药
、施肥和灌溉等),有的农场仍然严格控制播种计划和换茬计划;有的农场则给家庭农场更
多的“自由”,只控制播种面积,不要求作物连片,结果影响了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管理,有
待进一步调整。
四、短期计划
阶段计划、小段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旬计划以至生产作业日报表,都是农场(工
厂)计划体系中的短期计划。阶段计划和季度计划是年度计划的具体安排,小段计划和月计
划又是阶段计划和季度计划的具体安排。
基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紧密关系,短期计划的变动更大,必须根据天时地利,灵活
调整。1981年夏秋涝灾严重,麦收受阻,各农场积极采取“龙口夺粮,生产自救”措施,千
方百计改进农机具,一手抓抢收,一手抓大田管理。麦收延续到秋收,甚至封冻后在冰上收
麦。这些农场在人力调配、物资供应、技术措施、工作日程都进行了全面调整。普阳农场由
于调整计划、改进措施及时,灾年获得好收成,盈利120万元,被评为总局“抗灾抢收”先进
集体。
五、统计
计划工作以详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国营农场建设一开始就配备了专职统计人员,
承担农场经济活动中的全面统计核算工作。其工作任务由定期统计报表、统计调查、统计分
析等组成。定期报表分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根据需要,还制发一些临
时项目报表,为经营决策、检查计划提供依据。
在农场经济活动中,农业生产中进度的统计占有突出地位。每逢麦收、秋收季节,总局
、管理局、农场三级均成立麦收、秋收指挥部,以生产队统计为基础,完成中心统计任务,
为指挥生产,掌握生产进度提供可靠依据。农场总局统计部门,综合分析汇编总局、管理局
、农场、独立核算企业的统计年鉴,为各级进行经济分析,作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统一、
系统的统计信息。统计年鉴上报省统计局和农业部汇综编入国家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