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章 经营状况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经39年的艰苦创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已初步 建成具有战略地位的国家现代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耕地总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上交商 品粮豆均居全国五大垦区之首。耕地约占全国农垦的1/2;粮豆总产量、上交量占全国农垦 的1/2左右。国营农场在黑龙江省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耕地占全省的1/4,粮豆总产量 占全省的1/5,上交粮豆占全省的1/3,其中小麦上交量占全省的1/2;大豆出口量占全省 的1/2;外贸出口创汇占全省的17.2%,多年来是全省仅次于大庆的出口创汇大户。
    39年来,固定资产投资62.94亿元,按耕地面积2924万亩计算,平均每亩投资215元,扣 除工业投资12.3亿元,则平均每亩投资173元。固定资产投资中包括基本建设投资54.15亿 元,占86%;更新改造措施投资8.8亿元,占14%。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投资44.3亿元, 占70%;非生产性投资18.64亿元,占30%。固定资产投资中,属于一次性核销的有15.3亿元 ,占24.5%;其中水利建设占6.5%,林业建设占0.68%,交通电力、通讯建设占11.8%,晒 场建设占1.75%,农田建设占3.77%。水利建设还有不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小型水利拨款48 476万元,水利总投资达89221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占30.3%,水利占6.8%,林业占0.68%,畜牧占3.63%,副业占 0.8%,渔业占0.18%,科研占0.2%,工业占17.8%,建筑业占0.1%,交通运输业占7.7% ,商业物资占0.91%,饮食服务业占0.35%,住宅占16.4%,文化教育占3.26%,卫生占1. 5%;其它建设占9.39%。
    1985年末,实有固定资产332371万元,占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固定总值473242万元的62. 9%。
    39年来,基本建设投资总完成541459万元。按资金来源分:一、国家预算内拨款305236 万元,占56.14%;其中1948—1978年主要依靠国家投资。31年平均占72.7%(240144亿元) ;1979—1985年7年中,国家投资共62092万元,占30%。二、省拨自筹资金3233万元,占0. 6%。三、农场总局自筹资金14934万元,占2.7%。四、管理局自筹资金2099万元,占0.39% 。五、农场自筹资金168810万元,占31.4%。六、银行贷款32859万元,占6.11%。七、利用 外资14288万元,占2.66%。国家投资与农场自筹占87.5%,是主要来源。
    国营农场的更新改造措施投资,主要是利用折旧基金。该基金1963年前全部上交国家, 1964年—1980年上交20%—70%,历年各有不同。1977年前没有进行更新措施,1978年才开始 动用。1978—1985年的8年中,更新改造措施投资合计88019万元;1981—1985年平均每年13 813万元,占当年折旧基金的92.4%。
    39年来,累计开荒面积4461万亩,1985年实际达成耕地2924万亩,保存率65.6%。减少 原因:正常移交,水利、基建、道路等占用和改林、改牧、弃耕等,其中重复开荒约占50%左 右。
    1949—1985年粮豆播种51972万亩,总产512.4亿公斤,上交243亿公斤,商品率47.4% 。自1963年起,粮食平均单产的增长幅度缓慢,总产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增加来获得 。1979年起,开荒速度放慢,以提高单产为主,但连年灾害严重(1983年丰产丰收除外), 1979—1985年的7年中,平均亩产102.2公斤。
    39年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集中表现为“三高”:机械化程度 高,田间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90%以上;劳动生产率高,每年农业工人生产粮豆1.1万公斤 ,上交商品粮4800公斤;粮豆商品率高,垦建以来平均商品率为47.4%。
    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也历经波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突出表现的主 要问题是:经营管理体制多变,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局面;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严重 不足;企业债务沉重,积累能力低下;社会经济负担畸重,企业利益流失过多;贫困农场尚 占农场总数的1/4左右,影响整个农场经济的提高。产生问题的主观因素是:在经营管理的 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急于求成,没有坚持从垦情出发、量力而行的原则,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 大、超越自身的承受能力;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粮食生产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重大 的比例关系,出现了忽视多种经营,以及在农业和工业之间忽视农业投资的倾向;改革与管 理结合得不够好,在搞活微观的同时,宏观调控能力弱化,一些企业管理制度松弛,“以包 代管”,在加强管理、双增双节、扭亏增盈方面下功夫不够,经济效益下降。
    经营管理上产生问题的客观因素是:一、投资长期不足和投资逐年减少,多数农场是在 低洼易涝、开荒难度大的地区建立起来的,建场初期实行“五边”方针,一开始就投资不足 。目前垦区平均每亩耕地国家投资108元,其中亩投资不足70元的有21个农场,占20.5%;亩 投资在70—100元的有43个农场,占42.2%。因此,二、三十年过去,大多数农场仍属于“未 建成的农场”,这是造成垦区目前中低产田高达2300万亩的主要原因。1978—1981年,国家 鼓励垦区多开荒,垦区超计划开荒322万亩,国家未给投资,按当时简易开荒每亩70元的标准 ,欠拨投资2.25亿元。近年三江平原开荒,一亩地需投资300元,国家只给30元,贷款30元 ,垦区只得向银行借债来配套投资。此外,国家投资逐年减少,“五五”期间年均14323万元 ,“六五”期间年均减低为7443万元。二、国家核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1980年国家最后 一次给垦区企业核定自有流动资金14.5亿元,实有11.5亿元,当时就缺额3亿元。1983年后 ,企业流动资金改由银行贷款,迫使贷款上升。1985年基建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又促使垦 区投资性借款增加。三、灾害性损失严重。由于农业投入欠帐大,基础建设薄弱,农业生产 稳定性差,一遇灾害损失就很大。1981年垦区粮豆减产16亿公斤,各种经济损失8亿元,当年 亏损3.6亿元,财务包干由结余变为赤字。1985年粮豆减产7.85亿公斤,各种经济损失4. 6亿元,当年亏损3468万元。两年重灾损失12.6亿元,亏损3.95亿元。严重灾害损失就转为 农场超包干亏损挂帐。四、管理体制不顺和农场的双重功能客观上诱导了企业政策性负担的 增加。以1985年为例,垦区自办公检法,事业开支1000万元;自办教育,中小学经费超支15 00万元;总局、管理局两级事业费(主要是医院和大中专学校经费)不足,超支2000多万元 ;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工矿企业职工的粮煤倒挂700万元;负担银行、邮电、铁路、税务等部 门驻垦区的职工粮油倒挂167万元;离退休人员经费开支7032万元,全部挤入企业开支;自建 自修自营公路,仍向地方交养路费近2000万元;落实政策开支95万元等等。上述项目共增加 负担17053万元,尚不包括抗灾抢险、民兵执勤、边防堤岸维修以及交地方政府的环保费等。 五、农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严峻。主要产品是粮豆,粮豆又是微利产品,而国家对农 场采取了与工业相同的利率政策,带来负效应较大;随着利率逐步提高,加上银行对农场一 部分贷款加息、罚息,使垦区贷款利息不断上升,部分农场年盈利不够交陈欠利息;税金大 幅度增加,年平均递增约15%;垦区“石油农业”的特点与价格扭曲的矛盾十分突出,物资消 耗占农业综合亩成本上升到60%以上,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而粮豆产品价格不涨或微调,使 垦区农业净收益大量流失;上交粮任务偏重,合同征购任务与年平均任务相比,形成缺口2亿 公斤;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带来饲料和工业用粮的增加;部分农场购买仪价粮顶上交任 务等等。
    39年来,国家共拨付国营农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302236万元,流动资金137411万元, 黑龙江省拨给基本建设投资3233万元,共拨补亏损204713万元,专用拨款(包括政策性社会 性支出、小型水利支出、简易建筑费、知识青年安置费、科研费)114695万元,合共投资76 2288万元(按财务决算累计)。
    自1948年—1985年的38年中,国营农场上缴国家税金97912.7万元,能源交通基金1101 4万元,上缴折旧基金(1948—1969年)23444万元。上缴变价收入425.3万元,实支各项专 用基金143291万元。合共支出276087万元。
    到1985年末,全总局实有固定资金245356万元,流动资金115859万元,一次性核销的固 定资产(包括耕地、道路、电讯、水利工程建设)153236万元,共有家底514451万元。比应 存数多28250万元,还担负了粮油倒挂补贴共62137万元。到1985年尚有银行贷款111809万元 未还。
    国营农场自1948—1985年的38年中,经营净盈亏有24年亏损200094万元,平均年亏损84 81万元,其中亏损最多年为1981年36845万元;盈利有14年共100012万元,平均年盈利7144万 元,其中盈利最多年为1983年29285万元。盈亏相抵实亏100082.1万元。
    38年来,国营农场经营状况和水平见下列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