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篇 环境污染及治理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北部及东北与俄罗斯隔 江相望,南面与吉林省毗邻。
    黑龙江省自然环境优美,“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老爷岭和完达山逶迤起伏,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1 980多 条大小河流纵横其间或流经中俄边境。中西部有著名的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土地 肥沃,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省总面积为45.4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3 393.2万 亩,占全省总面积19.3%;林业用地34 759.6万亩,占51.1%;草地面积15 317.2万亩,占 22.5%;苇塘面积252.2万亩,占0.4%;水面面积94.9万亩,占1.4%;其它用地37.13万亩,占 5.4%。为黑龙江省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黑龙江省的土地、水、矿藏、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地处全国的最北部,气温低、积 温少,农作物生长期短,大部分地区10℃的积温都在1 800℃以上,无霜期在100~140天, 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为120~130千卡。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全省 平均年降水量在400~600毫米,85~90%的降水都集中在5月至11月,降水与热量的良好条件, 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较为有利。全省大小河流,年平均径流总量达643.8亿立方米,丰富的水 资源可供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以及生产、生活用水,为发电、轻纺工业等提供充足的工 业用水。
    山地辽阔,资源丰富,作为全国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36.8%,木材蓄积量15亿立方 米,居全国第一,年产木材1 600多万立方米,占全国年产量的1/3。黑龙江省草地资源丰富, 有牧草地7 614万亩,荒草地7 145万亩,是全国十大牧区省之一。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 三江平原。到80年代初期(1980~1983年),全省草原改良和建设面积达480万亩。推行了草原 围栏、人工种草、治沙治碱和施肥灌溉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森林、草原中 动物种群多样,陆栖脊椎动物498种,其中两栖类11种,爬行类14种,鸟类374种,哺乳类97 种,其中珍稀保护动物有东北虎、驼鹿、梅花鹿、赤狐、猞猁、水獭等。江河较多,水产资 源也较丰富。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镜泊湖、兴凯湖等水产鱼种丰富,盛产鳊花、吉 花及大马哈鱼、鳇鱼、大白鱼、湖鲫等名贵鱼种。
    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其中煤炭、石油、黄金等在全国占有重要 地位。石墨、大理石、氟石、铜等也比较丰富。城市的发生与发展来源于资源,大庆市的诞 生与发展来源于石油,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个煤城也是由煤而发展起来,伊春则 起源于森林,称为林都。哈尔滨市这座名城起源于美丽富饶的松花江鱼米之乡以及与黑龙江、 乌苏里江相连的三江口通向欧亚大陆与大江大海相通,形成历史上的国际大都市。城市连着 江河,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等几座重点城市也与大江大河的开发利用相关,水 孕育了城市,发展了工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发展也正是为了保护资源。美丽的镜泊湖风光、 富饶的兴凯湖、扎龙鹤类保护以及五大连池矿泉水与火山口等旅游资源为哈尔滨、齐齐哈尔、 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密山、五大连池市的开放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工业污 染与生态的破坏,环境问题随之产生,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形成与发展。本编着重从水环 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污染及其治理情况分别进行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