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林资源
黑龙江省有林地面积为2.4亿亩,覆被率为35.3%,比全国森林覆被率
高2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一位。从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看,大小兴安岭的森林,
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屏障,它阻止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南下,调节气候、气温、温度等,保护着
松嫩平原、松辽平原、使松嫩、松辽平原具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环境。
二、草原资源
黑龙江省有宜牧草原近7 000万亩,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面积为3 600多万亩,是
我国三大草原之一。盛产羊草,亩产干草100~200斤。草场退化比较严重,其中沙化、碱化
草场占25%。三江平原宜牧草原有1 400多万亩,主要是小叶樟沼泽化草甸草原,亩产干草可
达400~500斤。中部山区林缘、山间谷地和河流岸边分布有柞、榛、胡枝子等草场,小叶樟
类草甸草场和小叶樟沼泽化草甸草场,面积近2 000万亩。
三、鱼类资源
黑龙江省有养鱼水面660.7万亩,已利用308万亩,占可利用水面的46.6%。水中鱼类比较
丰富,共有19科、67属、97种,其中经济鱼类占50%。
四、野生植物资源
黑龙江省有高等植物183科737属2 200种。按植被类型,可分为4个植物区系:一是东北
山区,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和老爷岭为长白植物区系;二是西部地区,包括松嫩平原和丘
陵漫岗地区,大部分属于蒙古植物区系,多为草甸草原植被,草本植物占优势;三是三江平
原地区,由森林植被、草甸植被和沼泽植被组成;四是西北部的山地属于大兴安岭植物区系,
地带性植被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中药材年蕴藏量达20亿公斤,不仅品种多、贮量大、质
量好,而且具有寒地特点。很多药材,如防风、桔梗、苍术、赤芍、车前子、黄芩、玉竹、
宣实等在国内负有盛名,满山红、刺五加、黄芪、黄柏、五味子、人参、党参、龙胆、柴胡、
平贝、一轮贝等都是名贵药材。很多药材的调出量居全国一、二位。纤维植被可达884万吨,
其中芦苇贮量为40万吨,是我国重要的芦苇基地之一。食用山产植物达1 000种以上,已开发
利用的有100余种,其中蕨菜、黄花菜、薇菜、山芹菜等野菜类全省年蕴藏量达40万吨以上;
松籽、山核桃、榛子、刺玫果等干鲜野果有20多种,全省年蕴藏量有3万多吨;黑木耳和各种
蘑菇等食用真菌有几十种,年蕴藏量为2万吨。野生山产工业原料也很丰富,有山葡萄、都柿、
树莓、草莓、紫莓等10余种野生果酒原料,年蕴藏量为2万吨以上;有含淀粉量很高的橡子仁;
有含油量很高的苍耳。
黑龙江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一级保护植物人参,二级保护植物东北岩高兰、蕉木;三级
保护植物黄著、草苏蓉、钻天柳、水曲柳、平贝母、野大豆、核桃楸、黄蘖、樟子松、兴凯湖松。
五、野生动物资源
黑龙江省有陆栖脊椎动物近500种。
省内珍稀动物资源有属于国家规定保护的珍稀动物31种及亚种,占全国保护动物的23%。
一类保护动物11种:东北虎、丹顶鹤、梅花鹿、金钱豹、白鹤、白枕鹤、白头鹤、朱貂、白
尾鹤、黑鹳、白鹳;二类保护动物12种:驼鹿、貂熊、细嘴松鸡、大天鹅、小天鹅、鸳鸯、
麝、马鹿、紫貂、猞猁、棕熊、水獭;三类保护动物8种:白鼬、伶鼬、雪兔、黑琴鸡、花尾
榛鸡、黑熊、灰鹤、大鸨。
东北虎是体形最大的一种虎,绒毛厚密,颜色较淡,条纹略宽。由于森林面积不断缩小,
栖息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猎捕的结果,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很少,据1974~1976年的调查,全
省仅存80多只,分布在东经127°以东的山区。大兴安岭已无虎迹,小兴安岭也仅有几只在活
动。如不采取紧急的保护措施,这种大型猛兽有绝种的危险。
丹顶鹤,又称仙鹤。是一种大型的珍稀鸟类,体羽洁白,丹顶黑翎,姿态优美,行止潇
洒,又常伸颈展翅、翩翩起舞。主要生活在水草丰盛的沼泽地区。每年3月上旬飞来,产卵繁
殖。秋天(9、10月份)陆续南迁,在长江下游越冬。丹顶鹤野生数量逐渐减少,1985年黑龙江
省仅存170只左右。扎龙自然保护区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
驼鹿,又名罕达犴,是世界上现代生存的个体最大的鹿。“犴鼻”系著名的大兴安岭三
大珍品之一。野生的数量已很稀少,主要见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完达山地区。在动物地
理分布上属于环北极类型,其分布规律与针叶树种有关,本省是其分布的最南界。
貂是著名的东北三大宝之一,它的毛绒细密、保温性强,在严寒天气其毛绒能“拂面如
焰”,素有“裘皮之冠”的声誉。历史上黑龙江省紫貂分布广,产量大。1972年黑龙江省貂
皮收购量最高峰达3 000张,1982年只收400张。这都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急需
采取措施恢复这一珍贵动物资源。
榛鸡,又名飞龙,俗称榛槌鸟,是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深山密林中的一种珍贵飞禽。
喜食松枝茸、树枝嫩芽,因此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历史上称为山珍上品,而今已为少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