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草原是一种草本植被类型,黑龙江省草原约有7 000万亩。属四大片平原(即东北草原区;
内蒙古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的东北草原区之一。位于黑龙江省平原的西部和大
兴安岭西侧,土壤肥力高,牧草生长高而茂密形成草甸草原,是著名的放牧场,这些草原是
黑龙江省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黑龙江省草原上、饲养着数百万头牲畜,每年向国家提
供大量商品肉,皮张和毛绒。
由于盲目毁草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使草原面积大大
减少,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和碱化。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草原面积4 000万亩,到1985年只有宜
牧草原2 600万亩,减少了25%。优良牧草大幅度减少,干草产量下降,草原有益动物因栖息
环境受到破坏也大量减少,鼠害、虫害日趋严重。过去人们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来形容黑龙江省牧区牧草的繁茂深厚,现在群众以“黄沙滚滚半天来,一半草场沙
里埋”来形容草场的破坏情况。为了维持利用草原,更好地开展畜牧业和保护草原上的野生
动物,黑龙江省认真贯彻了以牧为主的方针,建立了合理的放牧制度,根据草场的生产力,
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止超载放牧。同时,在宜林的地方,有计划地营造了基本草场防护林,
以林护草,草林结合。贯彻了农业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管理法(试行草案)》,加
强了草原管理。
鱼类资源与其他动物资源一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数
量变动。这些外界因素主要是鱼类栖息的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鱼类在繁殖季节溯江
河寻找适宜场所产卵繁殖,在生长季节进入育肥场索饵成长,秋季降河寻找越冬场越冬,而
产卵场、育肥场、越冬场之间又是通过洄游通道联结着,这是它休养生息的客观规律。抑制
不利因素,鱼类就可顺着客观的发展规律得到繁殖;相反,如果有害的影响不断出现,鱼类
数量就会锐减以致资源枯竭。江河污染是水产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颁布了
《渔业水质标准》,全国淡水鱼类有500多种,列为大型鱼或产量高而具重要经济价值的有43
种,其中黑龙江省占28种,而且组成成分又比较复杂。如鲟、鳇鱼、大麻哈鱼、滩头鱼、哲
罗鱼、细鳞鱼、鳌花鱼、大白鱼、草、鲢、鲤、鲫、鳊鱼等,这些特产,名贵、经济鱼类中
除温水鱼类外,还有冷水性鱼类和回归性鱼类。由于鱼的生态性不同,而需要的产卵、育肥、
越冬条件也不一样。凡水草丛生的地方都是产粘性卵的鱼类的产卵场,但也有产到河底石砾
上的。江河干流湍急的地方是产漂浮卵的鱼类的产卵场。大麻哈鱼、滩头鱼产卵场和上述条
件又不一样。鱼类的越冬场则要求水比较深、水流缓慢的江段,溶解氧充足的地方,而冷水
性鱼类越冬对溶解氧要求又比较高,黑龙江省江河湖泡等水域都有渔业价值,虽不能全部按
《渔业水质标准》来保护水体,但对待特产鱼类和需要长距离洄游产漂浮卵的鱼类的产卵场、
越冬场的洄游通道的水体,皆采取按《渔业水质标准》进行保护。长距离洄游产漂浮性卵的
草、鲢鱼越冬场在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中游有产卵场,但主要产卵场在松花江上游、第二松
花江下游、嫩江中下游、整个松花江干流都是洄游通道。而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口——三江
口、嫩江与松花江汇合口——三岔河,则是鱼类洄游通道的咽喉,它决定黑、松、嫩三江之
间的鱼类是否能溯河产卵和降河越冬问题。为保护与增殖水产资源,黑龙江省渔业管理部门
在鱼类产卵繁殖季节规定了禁渔期,还划定了若干常年和季节性的禁渔区。在禁渔期间和在
禁渔区内,禁止一切捕捞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