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排入大气环境废气总排放量约为4 000亿标准立方米。其
中有15%为工业废气,85%为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煤在燃烧过程中,烟尘排放量为最高,其
次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这些污染绝大部分没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气环境。总排
放量的80%又集中在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城镇,所以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城市。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带,能耗的2/3集中在采暖期。加之冬季小风、静风频率高,逆温
和城市热岛效应等气象因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所以采暖期大气污染尤为严重。
黑龙江省开展大气监测的到1984年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
大庆、黑河等8个城市。1985年增加了伊春市,共计9个城市。
1983年全省排入大气环境中的各种废气为4千亿标准立方米。其中生产工艺过程排放废气
为560多亿标准立方米,占总废气量的14%,其余86%是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
1983年8月29日下午15时40分至16时20分,哈尔滨市出现酸雨,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局、市
环境监测站在道里区建国街进行监测,测试结果表明,这次酸雨降雨量为0.3毫米。酸雨的PH
值为5.24。
1983年8月30日晨5时30分至6时30分,哈尔滨市再次出现酸雨,经哈尔滨市环境监测站在
道里区建国街进行采样监测,这次酸雨的雨量为0.3毫米,PH值为5.14。这是哈尔滨市城区大
气污染的明显标志。两次酸雨出现之前,哈尔滨市气象特征是近地面为东南风和南风,风速2
米/秒,由上风向漂来的大气污染物,在地势较低的建国街附近地区密集,空气湿度增大时,
加剧了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与空气中的氧反应,造成酸性污染,酸雨的出现与
大气污染较重有直接关系。
1983年9月10日晚18时,哈尔滨市市区出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烟雾污染事件。污染区自东
南向西北呈带状,东南起红旗大街,西北至松花江畔,长9公里,宽3~4公里,面积35平方公
里。最严重地区是南岗马家沟和哈尔滨火车站。烟雾持续两小时,被骤降的大雨驱散。据当
时在污染区的居民反映,这次烟雾有强烈辛辣气味,刺激呼吸道使呼吸困难,能见度极低,
几米之外看不见景物。哈尔滨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证明,污染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值偏
低,而氮氧化物值高达0.10毫克/立方米(平时秋季最大值为0.542微克/立方米,冬季最大
值为0.756微克/立方米),都高于兰州西固地区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标准。
1983年10月20日哈尔滨市局部地区再次出现烟雾污染事件。污染区居民呼吸困难,纷纷
向市人民政府、市环境保护局打电话,要求调查处理这起烟雾污染事件。
1983年11月6日哈尔滨市连续出现严重烟雾污染事件,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市环境保护
局组织科技人员对污染区进行监测、分析和科研,证实这次烟雾主要是由于哈尔滨热电厂等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机关及居民千家万户小炉灶所排放烟尘及有害气体,一遇逆
温天气,地面无风,不易烟雾扩散稀释而造成的。
1983年,伊春、牡丹江、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大庆、鹤岗等6个城市排放废气量占全省
废气排量的60.8%,再加上佳木斯等市排放废气量,要超过70%。可见大气环境污染主要在城
市。
由表3-5可以看出,燃料燃烧过程中,烟尘排量为最高,其次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废气及各种污染物排入大气环境中以后,由于各地区的气候特点的不同,构成了各种污
染物在时空上的不同分布状况,即各种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瞬时浓度值。
1980至1983年SO2、NO3及颗粒物等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值列于表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