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金矿开发
一、李金镛办矿
沙俄盗采行动和侵略意图使清廷中的一些官吏认识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以杜绝沙俄
窥测之心,确保国家主权。
1887年1月18日(清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黑龙江将军恭镗,在“漠河金厂亟应举
办”一折中,密呈朝廷:“查漠河金厂,上年俄人勾结华匪过江占据,叠经派兵弹压,驱除
孽芽未净……,若久禁闭不采,恐俄人将来图占。”并提出开办漠河金矿“大抵办法不越官
办、商办、官商合办”三种方式。
1887年1月21日(清光绪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皇帝御批:“恭镗等奏,漠河金厂亟
应举办一折。黑龙江漠河山地方,上年曾有中俄匪徒过江偷挖金矿,虽经派兵驱除,孽芽未
净,自应及时开采,以杜外人觊觎。著李鸿章遴派熟悉矿务干员,饬令随带矿化各工,携带
机器,迅往黑龙江,随同恭镗认真勘办。如津沪殷实各商有情愿承办之人,并著饬令同往,
俾可图成。另片奏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熟悉矿务,请饬派往会办等语,即著希元转饬该员
,赴黑龙江会办。原折片均著抄给阅看,将此由四百里各密谕知之。钦此。”
北洋大臣李鸿章接旨后,立即开始与恭镗筹划办矿事宜,调派李金镛为督理黑龙江矿务
道员,主办漠河金矿事务,并兼以统管黑龙江全部矿务。
同年5月,李金镛受命从吉林来到黑龙江城(今齐齐哈尔),与恭镗商量办矿具体事宜。
为了掌握办矿的第一手材料,李金镛在与恭镗会面之后,取道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沿
着鄂伦春人狩猎的羊肠小道,沿途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边走边采金苗,往返5个月的时
间,带回12两样金。察访归来后,李金镛向恭镗禀报:“漠河地处荒僻,人迹罕通,最近之
市为瑷珲,物价昂贵,较南中已加十倍或二十倍,况更远瑷珲几二千里。其地万山环叠,异
常阴寒,当溽暑之时,饮水辄至腹痛,闻严冬雪高盈丈,马死人僵,夏秋多虫,塞耳盈鼻,
挥之不去,薰之无功,终岁不得佳日,起居服食,何一不艰,何一不苦……。卑府拟先集资
二十万,以为延矿师、购机器、置轮舟、造房屋、修道路之用。”
为了办好漠河金厂,李金镛拟定了《漠河金厂官督商办章程》共16条,于1887年(清绪
十三年)末由李鸿章上奏朝廷。清廷户部于1888年初(清光绪十四年正月初七)议奏:“李
鸿章所奏章程十六条,颇为详明。窃思英之新金山,美之旧金山,俄之悉毕尔,莫不淘挖金
矿,以为富强之计。中国虽有产金之地,向来不事开采,所出无多,又经西人收买,以致金
价日昂。况黑龙江地方,自与俄国画江分界,情势又与往昔不同,自来谋国远图,不外兴利
实边二策。漠河矿务,若果办理得宜,则利源日开,人民渐聚,富庶之基”。皇帝御批:“
依议。钦此。”
1888年夏,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津沪一带募集商银10万两,黑龙江将军恭镗拨库银3万两,
作为办矿资金。同年11月6日(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三),清政府调精兵500名和部分充军发
配的罪犯,由李金镛带领开赴漠河。恭镗派鄂伦春佐领台吉善带领鄂伦春马兵20名前引,从
墨尔根出发,轻骑简从,穿林越岭,开辟了一条直达漠河的道路。这就是中外驰名的“黄金
之路”。李金镛到达漠河之后,首先召见俄人,宣布:“一、不许俄人在华办矿。二、不许
俄人过江采金”。俄人见“镛勇兵悍,颇惧其威”,只好承诺照办。至此,被俄人占据和盗
采10余年的漠河金矿才真正被完全收复。之后,李金镛一方面每日操练兵勇,严防沙俄金匪
再次入侵(今老沟金矿小北沟还有他当年练兵的操场);另一方面,整顿矿务,精心创业。
1889年1月14日(清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国第一个官督商办金矿——漠河金矿
正式祭山开工,建竖井、造房屋、制溜槽,大兴采淘,商贩渐兴,“气象今非昔比”。漠河
金矿开始生产后,李金镛非常注意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为矿工盖了不少宿舍,
并采取少缴“官金”、奖励矿工、矿工发财后可以回乡探亲等措施,调动了采金工人的积极
性,再加上黄金储量丰富,有的矿工每日可采砂金二三十两。
在此期间,除漠河金矿外,还开办了奇乾河、洛古河、马札拉河、兴华沟等砂金矿点,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后经朝廷批准,漠河金厂改称“漠河金矿总局”,管辖黑龙江沿岸所有
金厂。1889年,漠河金矿总局产金1.9万余两。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9月17日,李金镛积劳成疾,故于漠河任上。他赴漠河办矿不足
三年,历尽艰难,谨慎从公,献身军营。漠河金厂仅开工两年多,“招回流民二三千人,调
练兵勇数百名,产金4万余两”,为兴利实边做出了重大贡献。清政府为表彰他反抗沙俄盗采
和鼎力办矿的杰出功绩,追认他为内阁学士,并批准在其家乡无锡和漠河为他立祠,以示纪
念。
二、袁大化办矿
漠河金厂的开办“首开官办之法”,不仅巩固了边防,也为朝廷提供了丰厚的财源。从
此,漠河金矿声名大振,人们从山东、河北、蒙古及东北各地历尽千辛万苦奔向漠河。漠河
的矿工人数激增到1万余人。黑龙江地区采金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淘金热。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2月27日,李鸿章上奏朝廷,保荐李金镛副手袁大化接办漠河
矿务,朝廷准奏。袁大化接管后“金苗不旺,矿丁赔累潜逃,亏款日甚,冗多弗重,所得盈
余不敷开销”。为扭转被动局面,他一方面裁减管理人员,压缩经费开支,同时派出人员沿
黑龙江上、下游查探金苗,寻找新矿源,还对采选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引水抛毛”的
跑毛水道开采法,并引进了黑龙江对岸俄人用的淘金木机器,雇用俄国木匠以及从江对岸回
来的中国木匠,在漠河金厂建造以水为动力的淘金木机器,用马车运输矿砂,使生产效率有
了较大提高。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在漠河金矿“金苗不旺”的情况下,扩大开采了奇
乾河北沟砂金矿。当年漠河金矿总局产量达到20595两,比1890年只稍有下降。
1891年9月,为进一步扩大开采范围,袁大化派人勘查了瑷珲附近的西山小北沟、达音河
、呼玛尔河(呼玛河)的瓦西里,萝北县的观音山,太平沟等砂金矿,并于次年正式在达音
河开工建厂。这是瑷珲地区最早开办的官办金厂。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夏,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派兵500人至观音山巡查发现偷挖砂金
流民有3000多人,搭盖房屋数百间,“询问其采金者何求?回答者皆说:委实穷迫,谋食起
见。巡官体察民情,不予严究,当即出示晓谕,限令三日尽数出沟”。同年7月,漠河金矿总
局开办观音山金厂。金厂各矿点分布于嘉荫河及太平沟等处,产金量逐日增加,当年产金30
00多两,金厂名声大振。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漠河金矿总局开采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原来基础上相继开发
了瑷珲城附近的西山小北沟、达音河及呼玛河流域的瓦西里等砂金矿。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漠河金矿总局又新办乌玛河金厂。至此,漠河金矿局已包括
西起奇乾河,东到呼玛,南达瑷珲、观音山的广大采金地域,“产金甚丰”,每年进贡朝廷
数万两黄金。据记载,仅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廷就从漠河金矿总局获黄金5万两。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袁大化因其胞弟袁大杰私贩黄金潜逃,被清廷停职待查(
后经核查并无贪贿之举而复官,因其经营漠矿有术,督办观音山金厂有功,朝廷授予他二品
顶带,出任新疆巡抚,跃升为封疆大吏),由李梦民接任督办。李梦民受任督办漠河金矿以
后,清廷又令延茂再次核查漠河金矿私贪之案,延茂上奏:漠河“局用过多,商得太丰,红
花尤侈”,清廷极为不满,再次督知府周冕等妥议章程,对漠河金矿进行认真整顿。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萝北都鲁河金厂正式开工建矿。从此嘉荫的北半山(当时
称佛山),萝北的太平沟、梧桐河和汤原的都鲁河各金厂统称为观都金厂,成为清末仅次于
漠河金厂的大金厂。当时的太平沟码头遍设商号、粮店、客栈、酒楼、茶馆、戏院,加上烟
馆、妓院、赌场、宝局、大小楼房、官督衙门等,人流如水,生产上的“鍬、镐、钉、丝、
麻”,生活上的“烟、酒、肉、蛋、茶,”全由江道而来,码头上过往船只每年(5—10月)
达三四百只,“采金所需物资皆由此地集散”。清政府在这里设置萝北道,其政治经济地位
已远超过漠河与瑷珲。
三、官督商办金矿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漠河金矿督办周冕将总局衙门移至瑷珲,不久“因矿务废
驰,管营不利”被革职。次年朝廷又令黑龙江将军恩泽严催周冕速速交出17万两白银,若再
拖延定解部追监。当“官督商办”金厂处境不利时,瑷珲鼎盛茂商人潘立、张志清等冒赔本
风险,集股投资在瑷珲城西的奇拉卡附近的宽河开办黑河地方独家商办金矿,每百两银为一
股,由董事负责管理,“课税十抽一或交官,以得保荐,扶持发展,始开商办金矿之先例”
。1889——1899年,是“官督商办”金矿的鼎盛时期,这次采金热潮被称为“漠奇金潮”。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日俄战争爆发,黑龙江地区金矿被沙俄武装强占,实行抢采,
漠河金矿开始衰落,而呼玛金矿渐渐兴起。
四、开发三姓金矿
三姓金矿包括东沟(今桦南县)和黑背(今林口县)两大矿区,早在清初就被发现,但
由于清朝的封禁政策,及土匪连年骚扰,直到光绪年间才有少量居民散采,由吉林省经营,
只收课税不投资建设,金矿不旺。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袁大化派人从观音山往南会同吉林官员恩龄、郑国桥等勘查
三姓金矿,发现驼腰子人烟已很稠密,采金者漫山遍野,南浅毛、老浅毛、桦皮沟、太平沟
等金矿,周围百余里,地势如“上”字形,各沟合计掘水道70多条,“密如蜂房,几无隙地
”。同年,吉林省府派员正式接管三姓金矿,设省署官办三姓金矿局,任命恩龄为局长,这
是第一次官办三姓金矿。由于清廷无钱投资,民间集资又未集成,只好招集矿工自由开矿(
自由组班,自探自采,一切自理),开办两个多月,矿工达5000多人,月产黄金1000多两。
金矿局按产量的30%征收课税,课税中60%上缴省库,40%金矿局留用。后恩龄因事辞职,金矿
局停办,共收课金644两,产金约2149两,除开支外,尚有盈余。
第二次官办是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2月,宋春鳌为局长,募集民间资金10万两白
银,制订金矿章程16条,招集4000余名矿工,开东沟各矿,月产金达730两。1898年(清光绪
二十四年),三姓金矿上缴吉林军饷白银2万两。因宋春鳌办矿有功,吉林将军长顺奏请朝廷
,拟将吉林全省矿务归并统一办理。1899年初,皇帝朱批:“着准其归宋春鳌办理。如果办
有实在成效,再行奏明请旨。钦此”。后由于庚子之变、水灾、匪灾和战争之灾,生产建设
遭到破坏,局长被撤职,金矿局停办。
在此期间,同时开采的还有凉水河子金矿、密山兴隆沟金矿、呼玛金矿、余庆金矿、吉
拉林金矿、五虎林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