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黑龙江省黄金产量连续增长,黄金工业刚要振兴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
国黄金矿产公司于1969年6月被撤销,其所属金矿下放给各省管理。黑龙江省各级黄金管理部
门和金矿被“造反派”夺权,生产经营陷于混乱状态。此后全省黄金产量连年下降,1969年
与1966年相比,水枪产金量下降72.8%,竖井产金量下降73.6%,手工采金量下降52.8%。
全省黄金产量由1966年的24375两,下降到10907两,下降55.3%。
1969年,由黑河金矿局自己设计和建造的两只钢木结构的100升连续斗采金船和两只钢木
结构的50升间断斗采金船分别在罕达气金矿和兴隆金矿建成投产。黑龙江省采金船总数达到
8只,斗容量达到535升,最大斗容达到100升,采金船生产黄金3307两,占全省黄金产量的3
0%。1970年,黑龙江省第一座岩金半机械化采选厂——乌拉嘎金矿局团结沟25吨/日选厂建
成投产。从此,黑龙江省由单一的砂金生产逐渐向砂金、岩金并举转变。1971年,黑河金矿
局宽河岩金矿25吨/日选厂投产。由于宽河金矿品位较高,当年产金2790两。11月23日,省
冶金地质局在宽河金矿召开全省有色企业现场座谈会,表彰黑河金矿局成为全省第一个扭亏
为盈的黄金企业。同时明确了地质工作要首先为生产服务,加强矿区外围探矿,对严重影响
采金船生产的多年冻土,提出了利用小型推土剥离解冻的办法,全省黄金产量开始缓慢回升
。年末,全省产金18387两,比上年提高2.6%。其中采金船产金7658两,占全省总产量的41
.6%,水枪和竖井产金5129两,占全省总产量的27.9%,岩金产量为3161两,占全省总产量
的17.2%。
1972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把黄金收购价格由原来的每两240元提高到262.5元。
7月18日,冶金部在沈阳召开全国重点有色金属企业会议,各省黄金公司参加了会议。会议要
求各省、市(区)一定要重视黄金生产和建设,各级冶金局都要设置黄金管理机构,配备专
人管理黄金生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这一指示,一方面在冶金工业局内专设黄金处,
充实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对桦南和黑河金矿局等老金矿实行改造挖潜,加快乌拉嘎团结沟岩
金矿建设速度。
同年,冶金部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黄金会议,再次强调黄金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广泛组
织发动群众采金是迅速增加黄金产量的重要途径,并向国务院建议:对国营金矿实行矿产金
分成办法,分成比例为:部属金矿,地方分25%,地方金矿(包括群众采金),地方分35%。
所得黄金仍由银行统一收购管理,但可由地方直接向国家换取外汇。地方所得外汇的三分之
一交冶金生产管理部门,用于扶持黄金生产,对群众采金实行实物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交售
纯金1两补给布票5市尺、化肥50公斤,集体采金必需的生产物资和生活补贴费用,仍从现行
产品收购价格中提取10%的现金予以解决,由冶金生产管理部门集中使用。同年,穆棱、桦南
、林口、汤原、东宁、萝北、爱辉、嘉荫和呼玛等县开始筹备利用农闲时间生产黄金。1974
年,地方群众采金产量由上年的197两增加到1547两。全省黄金总产量上升到23485两,比上
年提高4.9%。其中采金船产金9927两,比上年提高3.6%,占全省总产量的41%;岩金产量达
到了6467两,比上年提高11.8%,占全省总产量27%;手工采金和半机械化生产分别为14%和
15%。
1975年,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受周恩来总理委托亲自抓黄金生产。4月16日,由中央军委下
达命令,调铁道兵八九三一三部队到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担负团结沟露天采场剥离任务,加
快了乌拉嘎露天矿建设速度。5月8日,王震组织召开了黄金地质生产座谈会,指出“采砂金
要县、社联营,每两给100元政策补贴,要银行贷款,把公社扶持起来”。8月1日到9日,王
震和有关部委人员参加在烟台召开的6个重点产金省区黄金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王震接见
了黑龙江省代表。8月12日至16日,王震副总理来黑龙江视察,听取了黑龙江省黄金生产建设
情况汇报。指出:采金能促进农业机械化,采金可以搞县、社联营,生产黄金要走群众路线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边采边探,要跟公社同志讲清楚,不能说什么都是资本主义,生产黄
金是建设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道路。王震在黑龙江视察期间确定黑龙江省为全国砂金生
产基地,重点发展采金船生产,批准由国家投资215万元在黑龙江省新建10只150升采金船,
对黑龙江省黄金工业大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之后,黑龙江省成立黄金建设会战指挥部,
下设会战办公室,抓紧落实10只150升采金船的资金、设备、材料和施工力量。
同年9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人民银行收购国营金矿和群众集体生产的黄金
,在目前每两收购价格262.5元之外,增加100元政策补贴”。到1975年底,全省有7个地区
、16个县和生产建设兵团组织群众开采黄金,群众采金人数超过5000人。这一年虽然群众生
产黄金热情很高,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加上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地质工作一时跟
不上,多数建设项目在资源不清的情况下盲目建设,盲目生产,造成许多项目因资源接续不
上而相继下马,全省黄金产量反比上年下降了7.9%。但是,由于10只采金船建设项目的确定
和群众采金热朝的兴起,为此后的黄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冶金部正式成立黄金管理局。5月3日至12日,冶金部在山
东烟台召开“全国黄金企业抓革命、促生产经验交流会”,黑龙江省穆棱县、桦南县在会上
介绍经验。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黄金工业在冷静地总结“一轰而起”,缺乏长远规划和
忽视科学管理等教训,在各地县采金矿点进行筛选,确定了一些有发展价值的矿点,并按正
规办矿程序加快建设速度,使其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1977年10——11月,王震批建的第
一批3只150升采金船分别在黑河金矿局罕达气金矿、五道沟金矿和兴隆金矿建成投入试生产
。
1978年7——10月,王震批建的6只采金船,分别在黑河金矿局和桦南金矿局建成投产。
同年由地方国营金矿建设的“双丰1号”(1026号)50升采金船和“雷峰2号”(1027号)50
升采金船也分别在林口县黑背大川和穆棱县雷峰沟大川下游建成投产,改变了采金船由国营
金矿独家经营的局面。全省采金船生产开始形成国营、地方一齐上的新布局,也使地方群众
采金由单一的手工作业向机械化和手工联合生产方向发展。年末,全省投产的采金船总数达
到了22只,斗容量达2000升,年产黄金量18760两,占当年全省总产量的62%。地方群众采金
有了较快发展。
同年,黑龙江省委根据王震副总理“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为砂金大基地”的指示,为根本
改变地质工作落后于生产的状况,成立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00519部队、省地质局和黄金公司
组成的黄金指挥部,并将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704和705地质队改编为基建工程兵,专门从事
黄金地质勘探和黄金生产。黑龙江省黄金工业开采方针由原来的“采探结合”开始向“地质
先行”转变,为黄金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6——1978年期间,虽然国务院高度重视黄金生产、国家和地方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
发展黄金生产优惠政策,尤其是国家对黑龙江省建设采金船给予很大支持,使黑龙江省机械
化生产发展较快。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左”的路线的干扰,全省黄金产量一
直在2万两左右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