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矿勘探
早在1000多年以前,黑龙江地区的金矿查探就伴随着原始的采金活动开始了。当时的金
矿开采与勘探没有严格的区分,统称为“探采金苗”。清代后期,一些金厂开始成立专门的
探苗队,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采用笨重的手工作业方法进行探矿。民国时期,探矿方法逐
渐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1916年开始使用砂钻勘探砂金,1931年开始用岩心钻勘探
岩金,勘探程序也比较正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金矿勘探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
的轨道。60年代大口径砂钻、深孔岩心钻和其他探矿设备的广泛使用,彻底改变了落后的手
工业方式,地、物、化探等综合手段的采用,取代了传统单一的地质找矿方法。从70年代开
始至1985年,岩金的找矿勘探实行多专业协同工作,形成了化探扫面——异常检查——异常
评价——矿床评价——见矿异常普查评价——矿床普查——矿床勘探等一套科学的找矿模式
,提高了查探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与此同时,金矿勘探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清末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金矿设
有一些小型、季节性的探矿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黑龙江地区从事金矿地质工作
是寥寥无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金矿勘探队伍逐步扩大,地质和冶金系统成立了区
测队、综合地质队、水文、物探队、普查勘探队等专业地质队伍。从60年代开始,国营金矿
也相继成立了小型矿山地质队。至“文化大革命”前,黑龙江省从事黄金勘探的人员(包括
东北地质局和东北黄金地质勘探公司在黑龙江地区的地质分队)超过3000人。“文化大革命
”期间,金矿地质工作受到影响,勘探队伍削弱,至“文化大革命”末,全省金矿勘探人员
骤减至千余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矿勘探队伍迅速发展,至80年代初,全省从事
黄金勘查的队伍,由“文化大革命”末期的8支增加到30支(包括武警黄金一总队、直属金矿
和地方金矿的小型地质队),形成了以国家、武警部队地质队为主,以金矿小型地质队为辅
,以各地(市)、县组成的黄金找矿报矿人员为补充的近万人的黄金地质勘查队伍。
1949——1985年的36年中,黑龙江省完成矿点、矿床普查勘探、工作总结及报告115份(
不包括武警黄金部队和矿山地质队),探明特大型矿床2个(岩金、伴生金各1个),大型矿
床(砂金矿规模:小型2吨以下,中型2—8吨,大型大于8吨;岩金矿规模:小型5吨以下,中
型5—20吨,大型大于20—50吨,特大型大于50吨。)4个(砂金),中型矿床19个(砂金18
个、岩金1个),小型矿床25个(砂金22个、岩金2个、伴生金1个)。不仅砂金勘探取得重大
成果,岩金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在省内首次发现了特大型斑岩金矿和沉积变质型岩金矿床
,岩金储量逐年增加,为黑龙江省黄金工业实现“砂岩并举”,促进黄金生产协调稳定发展
奠定了较好的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