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时期
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找矿勘探起始于有采金活动的同时。古代淘金者为了能不断地采
到黄金,就在淘金地点的外围“闯头”(即试采),寻找“够做”(即能盈利)的新矿源。
这种就矿找矿的方法,就是最初的找矿勘探。
从1884年(清光绪十年)开始,探采金苗有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探矿和采金分别进
行,有了以探矿为主的采金者。二是探矿有了一定顺序,先凭经验选定探矿点,然后“按碃
”(即探坑)探矿,挖出矿砂,分层取样,用淘洗盘淘洗,计算出金的重量,以此确定矿砂
中金的相对含量(即现在所说的品位)及开采深度。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清政府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亲自前往漠河,进行实地踏查。
采集了金砂标本并请外国化学师化炼查知:“矿脉从额尔古纳河西山发源地经奇乾河、阿勒
罕河到阿木尔河下游,长达250余公里,并测知砂金1000‰中得净金871分(即成色为871‰)
,银75分”。这是清政府首次有计划、有目的的勘查黄金资源。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袁大化接任李金镛办矿。为了加强探矿工作,他利用人冬停
产之机,组织了几个探矿队,“派金厂属员、把头,令哨弁代勇,带工人进行勘查,以查明
业区矿脉的宽窄、厚薄,计算出金几何,足敷几年开采,经费若干”。勘查之后,扩大了老
沟、小北沟、兴华沟等老矿点范围,在漠河老沟的上下游和支沟中,找到了十五六处新矿点
。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年,沙俄皇家地理学会工程师E·E阿涅尔特,率考察队沿松
花江流域进行了多方面的非法考察,盗取了大量的地貌地质与黄金资源的资料。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矿务章程》(正章和附章共111条),
对探矿的申请办法、探矿范围、期限以及争议的裁决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黑龙江地区在
极力提倡“属境商民,积极探采矿苗,以浚利用”的同时,实行了执照探矿制度,并制定了
相应的管理办法:“呈请探矿执照,必须谨遵矿务正章24款所载,照据正副两件,送呈该处
矿务委员会及省矿政局查核。所请探矿之地,由总局饬知地方官查核禀复,合格者详禀本省
督抚批准,即行照章填给探矿执照,再饬处矿务委员会,与付禀之日期,备录督抚总局批准
,全文盖印,发还原禀人收执”即可进行探矿。如“勘矿执照有数人皆指请一处”则按“先
具呈之禀应当尽先核夺,如果该票不能核准,即按各票次序先后核夺”。勘探期限“自发给
勘探矿执照之日起,限定一年,期内除原请勘矿执照之人外,矿政局不得于已准履矿界内,
另准别人请领勘矿执照”。
清朝末期,黑龙江地区的金矿勘查工作已具雏形。一是有了管理探采金苗的机构,清政
府设有矿务总局,黑龙江省督抚总局下设矿务委员会与矿政局,管辖各金矿探采金苗。二是
有了管理探采金苗的章法,实行了执照探矿制度。1909年,经省矿政局查核,省督抚局批准
下发的勘矿执照共分三类:商人、采民、商办公司。三是采矿、探矿有了分工,黑龙江沿岸
的金厂出现了专门的“探苗组”和“探苗队”。四是探矿地点逐步扩大,除漠河老沟外,在
法别拉河、公别拉河、倭勒根河、宽河及依兰(三姓)一带都有探矿活动。五是探矿队伍逐
步扩大,官办、官商合办、商办金矿以及散采的采金者均进行探矿,发现了很多新的矿点。
六是不仅从事单一的砂金勘探,也开始了岩金的查探。七是开始重视矿学研究。1908年5月(
清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省矿政局为开发矿藏,奏请清廷创办矿学研究所,确定了矿学方
面的22个课题:研究矿物之品系,研究矿物之焰色,研究矿物之粘着性,研究矿物之硬度,
研究矿物之劈开面,研究矿物之断面,研究矿物之比重,研究矿物之光泽,研究矿物之条痕
色,研究矿物之屈折,研究矿物之明暗,研究矿物之电气性,研究矿物之臭性,研究矿物之
原质,研究矿物之成分,研究矿物之种类,研究矿物矿山岩石之形态及种类,研究矿物矿山
之土壤之形态及种类,研究矿物之形态,研究矿物矿苗之走向,研究矿物矿脉之深浅,研究
矿物矿质之良好。
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黄金勘探以定性为主,只有部分金矿进行定量测算,黄金储量没
有统一管理的机构和全面准确的记载。一些外国人为掠夺中国资源,根据当时的黄金产量,
对黑龙江地区的黄金储量进行过估算。据俄国人阿涅尔特推算,黑龙江地区的黄金储量(砂
金、岩金合计)约3525吨,占远东地区金矿储量的第二位。日本人门仓三能认为:“阿涅尔
特计算储量的依据极不充分,而且是过于大胆的计算”。
二、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农商部会同财政部组成了采金委员会,下设金矿探矿处,组织探矿
队伍分区找矿。当时只限于南方各省。
1912年(民国元年),商人肖惠良第一个取得密山县南天门及穆棱县楸皮沟等地的探矿
权。之后大批商人及采金者纷纷请领探矿执照,投资探矿办矿。不仅扩大了漠河、三姓、观
音山、都鲁河、宽河等原有矿区的资源,还发现了嘉荫河、库玛尔河、奇乾河、余庆沟河等
许多新矿(主要是砂金)。
1916年(民国5年),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同黑龙江地质调查所一起,在翁文灏等地质学
家的带领下,对黑龙江地区的黄金资源进行了调查。尤其对北部地区黄金资源的分布、矿床
的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等进行了研究。同年,发现了林口县乌斯浑河支流的马峰泡一带
的砂金分布区。
从1921年开始,黑龙江流域较大的金厂,如库马尔、余庆等,都利用入冬后未下大雪之
前,组织一些有经验的采金者组成“拉沟队”,沿着采区河谷或其他河流支谷进行考查。经
过对山形、地貌、沿河砾石等综合分析后选定一些有希望的地点。金厂根据“拉沟队”提供
的地点,组织“探苗班”进行探矿。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商办民采为主的探矿盛期。1924年
,发现了泥鳅河、骚达子沟等金矿。
1928年(民国17年),黄金探矿工作已比较正规,对矿体赋存特征、矿床的成因,矿物
的组合,矿物富集规律都掌握的比较详细。逢源金矿矿商周维泰在逢源金厂产区说明书中写
道:“法别拉河的砂金系自然金粒,成色各沟不同,均达九成上下,含有银质,其它矿物有
自然铜、黑铁朱砂。矿层深度各沟也不等,浅者五六尺,深者十一二尺至三十余尺,均系各
冲积层累盖而成。矿体亦系冲积而成,深者五尺,浅者一二尺,所产金质已离原产地,原矿
石内含金,经水力分解破碎,金质与非金质均随水力之大小、地势之高下转移而下,积成层
质,重者居下,视含泥质如何,性胶粘金线较聚,泥少不粘金线形漫”。“因历年发掘精华
垂尽,现皆零星边底不成段落,探过大沟,大都探无富金,或者有金极少不得底蕴,现无大
线集采之面积、体积,无从实算储量”。
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探明的金矿储量无确切统计数据,据俄人杜加塞夫估算,1931年
东北沦陷之前,黑龙江地区的金矿储量约10.25吨。1934年,《省政汇编龙江省篇》公布的
黑龙江地区砂金储量为40.65吨。
三、东北沦陷时期
东北沦陷以后,黑龙江地区的黄金资源成为日本侵略者掠夺的重要目标。早在1907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地质调查所,就对东北各地进行了
广泛的地质考察,金矿是他们觊觎的重点。日本人门仓三能从1918年受命收集和整理北满矿
产资料起,1919——1920年、1925——1926年两次到黑龙江一带进行调查。1933年为了给日
本侵略者提供矿产资料情报,又再次到了当时的“满洲”,对黑龙江右岸流支以及松花江、
嫩江、牡丹江流域的黄金矿产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分别绘制了矿产资源和矿点分布图,并
于1933年出版《北满金矿资源》一书。书中对黑龙江地区金矿的位置、交通、沿革、矿床的
地质、探采等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述,甚至对选矿、制炼、经营、集散也作了记述。此书为日
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掠夺黄金资源提供了依据。
30年代,“满铁经调会”和关东军内的特务组织,对东北资源进行了调查。满铁经调会
出资60万元,组成资源调查、普查班,在铁岭集训所集训后分赴各地。1932年,七里走雄对
呼玛五道沟,大四道沟的砂金进行调查。1933年羽田班对都鲁河、梧桐河,阿郎班在桦川的
八虎力、七虎力河流域的主、支沟各地分别进行调查。1934年岗本班对梧桐河及浓兴沟等地
进
(见附图)
行调查。1932——1934年,日本侵略者在松花江东部,黑河地区的中部以及牡丹江一带探查
金矿,在依兰、汤原、萝北境内北起黑背,南至倭肯河,东至七虎力、八虎力上游,西至太
平岭,1700平方公里范围内做过1:10万和1:2000的试验成绩调查图,并计算出了储量。
1935——1939年,日本人新带国太郎在漠河一带沿黑龙江岸进行1:50万线路地质调查。
伪东北地质调查所和伪满洲采金株式会社的日本人在东宁金厂,穆棱雷峰沟,瑷珲的罕达气
,呼玛的韩家园子、达拉罕、闹达罕、兴隆沟,吉龙沟、三分处,桦川县的寒虫沟,驼腰子
等砂金产地进行调查和评价。对瑷珲的红叶子,东宁金厂的岩金矿也进行过概略调查。
1935年3月15日成立的伪满采金株式会社(前身是满铁经调会中的一部分)和“满洲矿业
会社”都是伪满实行“矿业开发五年计划”,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特殊公司。会社管辖黑龙
江(包括吉林)地区的金矿,在各处均设有探矿所。1937年伪满采金株式会社绥阳探矿所在
东宁金厂雇工200余人,用两台砂钻在半截沟、苇子沟探查砂金。在八号峒、松树砬子挖大小
洞穴10余处(有的资料记载挖30余处)探查岩金。
从1935年开始,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实行限制性申请矿业权的办法,允许民、商申请探
矿采矿。如1938年,乌拉嘎孙成吉带领太平沟武装探矿队对小鹿儿倒(后称小乌拉岛)进行
查勘,查证了该处有可采砂金矿体。1940年,淘金把头孙少明带人在大结烈河探明一个长1.
3万多米,宽60多米,厚4米,品位0.35克/立方米的矿体。
据不全统计,东北沦陷前后,日伪满洲采金事业调查部、伪满洲采金株式会社、伪东北
地质调查所、伪满铁地质调查所等组织,都对黑龙江地区金矿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写出了
大量的调查报告,为日本侵略者加速掠夺黄金资源提供了依据。
四、解放战争及建国后
(一)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9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金矿所在地尚未建立政权,黑龙江地区的一些金矿有一段
时间被土匪霸占,出现了自由探采的无政府状态。
1949年黑河金矿局钻探队在猪肚河流域用绞磨式钻机进行钻孔探矿。
从1946年4月开始,人民武装消灭了土匪,各级人民政府和黄金管理机构逐步建立。194
7年4月15日,黑嫩省政府成立了金矿管理局(同年3月设立乌拉嘎金矿总局),管辖上自漠河
,下至乌云,沿黑龙江右岸及嫩江上游一带的金矿,组织采金工人拉沟探采,进行资源调查
。同年,桦南的驼腰子金矿成立了探矿队。
1948年1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金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探采结合,鼓励工
人积极寻找金矿资源,以保生产接续和发展
(见附图)
(二)“一五”时期(1949年10月——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于中央集中力量进行煤、铁、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基础矿产
的勘探,黄金资源的勘查受到影响。
1950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矿产地质调查。以东北为重点,大批地
质工作者分赴各个产金省,开展工作。叶治铮、戴广秀来到黑龙江,对桦南金矿局驼腰子区
的砂金进行了实地考察,做了矿物分析和机械分析。当时的东北金矿管理局也派人调查了佳
木斯至牡丹江一带的砂金资源。同年,黑河金矿局成立了矿务科,领导拉沟队进行探矿。
1954年,管理体制改变,取消了金矿局,全省除兴隆、罕达气等4个金矿下放到地方,其
余各金矿被撤销,矿山地质队的探矿几乎陷于停顿状态。
1956年,东北地质调查所一一八队在大兴安岭西坡开展1:20万区域调查,并在黑龙江进
行包括黄金在内的普查。1957年,小兴安岭区调队成立后,在小兴安岭一带进行区测的同时
,开展了对砂金的找矿普查工作。
1956年12月,地质部黑龙江省办事处(1958年5月31日改称黑龙江省地质局)在哈尔滨成
立,统一领导全省地质(包括金矿地质)工作。矿产(包括金矿)勘查的组织形式由过去的
官、商、个人探查改为“公佃”、“公私合佃”和“自佃”探矿。各金矿局均成立了“公佃
”探矿班。
“公佃”探矿是国家投资,由地质部门按规定要求实施探矿工程,在获得一定比例的各
级储量,并提交储委审批之后,探矿任务就告结束。当时对金矿床的勘探不太详细、正规,
即使属于第I勘探类型的矿床,最多也只能获得15%的B级工业储量。“公佃”探矿也可由金矿
组织的采苗班进行,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4月施工,按指定地点探矿,国家供给一切费用(包
括劳保和日用品等)。这种季节性的探矿队不付工资,实行定额包工。
“公私合佃”探矿,是当探矿人员或部门发生资金困难时,国家从探矿费中抽出一部分
给予补助,使其继续进行探矿。
“自佃”探矿是自筹资金,因此在“自佃”探得的矿体从事采金的单位或个人,要从实
际产量中抽出千分之三奖给探得矿源的人,当时称这为“金红利”。也有一些采金者,一个
或几个人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找矿,当时称为“押古丁”。“押”有试探、押宝碰运气的意
思,“古”即“孤”,指单个工程(按一个“碃”)。这是一种小型、灵活、省费用的找矿
形式。
1957年8月,冶金工业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目前黄金生产情况及今
后发展意见”的报告。国家开始重视黄金生产。在国家专业地质队勘查的同时,各金矿局下
属的探矿所、拉沟队也在不同区域进行了金矿勘探工作。国家地质队主要进行普查、踏勘,
各金矿局则是边探边采。据不完全统计,国家给各金矿局的探矿补助费60余万元。由于对以
前的黄金勘探缺乏详细的资料,黑龙江省的金矿储量无确切统计数据。据1957年黑龙江省工
业厅在《第二个五年计划黄金生产规划》中记载:上报的“爱辉、呼玛、嘉荫现在生产矿区
,尚有储量6.4吨。据林口、桦川、集贤、汤原4个县1949年企业普查记载的原有产金地矿源
储量9.1吨。据穆棱、萝北2县报告和采金工人估算,还有砂金5.7吨。此外,在黑河地区估
计可查清埋藏量5.3吨。”
(三)“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年5月,地质部黑龙江省办事处改为黑龙江省地质局,下属6个专业地质队及综合地
质队。合江、牡丹江、黑河、齐齐哈尔等专署地质局均有专门从事黄金勘查的地质队或地质
分队。黑龙江省有色地质勘探公司的地质一、二、四队,东北黄金公司第一勘探队等都在黑
龙江省从事黄金资源的普查勘探。同年,小兴安岭区测队在工作区进行了1:20万地质测量之
后进行了地质综合研究。认为白垩纪砂砾岩可能含金,并且把区内侵入岩划分成华力西和燕
山两期,初步认为白岗岩的侵入与黄金成因有联系,并且发现了含金石英脉。1959年继续进
行了1:20万区测工作时,发现了三叶虫化石,提出要注意在侵入岩和泥盆系外接触带寻找岩
金和砂金矿体。在此基础上,在其他老采金矿区开展了砂金、岩金的普查工作。同年,黑河
专署地质局对泥鳅河的黄铁化点进行了普查,对骚达子沟砂金进行了详查,在萝北县太平沟
地区,呼玛县五道沟,林口县黑背一带以及嘉荫、乌拉嘎等处都进行了大面积的普查找矿。
在国家地质部门进行大规模普查勘探的同时,下放给地方的黑河、桦川和乌拉嘎3个金矿
局的地质队,也组织力量开展了金矿地质勘探工作。1960年,黑河金矿局地质队在团结沟的
金星沟、胜利大沟、五龙桥3处矿点进行普查。原乌拉嘎金矿局地质队探得了上马骑小沟的矿
体。原金矿局地质队进行的黄金资源勘探工作,起到了集腋成裘的补充作用。
1964年,省地质局调查组古秀容等在呼玛北部及爱辉县全区进行逐个矿点的踏查工作(
包括红叶子岩金)。调查了这些矿点的开采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地质特征、矿体特点的研究
及工业意义的评价。与此同时,桦南砂金矿区,呼玛的兴隆沟、吉龙沟矿区,穆棱县雷峰沟
中下游的砂金矿段等,都由普查转入勘探。爱辉县罕达气砂金矿区于1965年末提交了勘探储
量。
这一时期,从大、小兴安岭区测工作开始,国家地质队和矿山地质队在全省进行了大面
积的砂金、岩金矿化区(点)的检查和普查工作,共提交金矿普查报告17份,勘探报告9份,
金(银)矿检查评价报告24份,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总结4份,完成区调(1:20万)面积17
610平方公里。其中经国家储委批准上储量平衡表的报告4份,探明表内砂金储量9.88吨,表
外储量1.11吨,在罕达气、桦南石头河子等4处勘探到了大中型金矿床,为建设一批大、中
型砂金矿山提供了资源,开始了对侵入岩和岩金矿成矿条件的研究,以及对岩金矿化区的检
查评价,为寻找岩金提供了地质依据。金矿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开始起步,编报了黑河地区砂
金矿床的成矿预测(说明书),五道沟一带金矿实验成果报告和砂金普查勘探工作方法总结
等,积累了一定经验。
(四)“三五”和“四五”时期(1966——1975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黄金无用论”再次抬头。
在“以铁、磷为重点”的片面找矿方针影响下,许多从事黄金勘探的专业地质队转行从事其
他勘探,投入黄金探矿的地质费大幅度下降,各种探矿规范、规章制度被当成“管、卡、压
的框框”而取消。全省实行了所谓“快速探矿法”,地质编录被大大简化,勘探质量受到很
大影响。1968年提交的韩家园子(大型砂金矿)的地质报告,连砂金成色都未进行测定;一
些经验丰富的地质专业人员被揪斗,下放劳动,甚至遣返原籍,技术力量大大削弱;金矿局
下设的矿山地质队也陷于瘫痪,无力进行地质探矿。留下来的人员,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继续黄金地质勘探工作。
1966年6月,东北黄金勘探公司第十勘探队工人佟金发在团结沟东北坡下“按”发现了含
矿斑岩风化壳,找到了残积砂矿。
1966年8月,东北黄金勘探公司第十勘探队,派技术员马祥云和金振杰到团结沟寻找岩金
。团结沟一带自清末开始就有人开采砂金,1955年4月,乌拉嘎金矿局工人李雪人等在探砂金
时,先后挖出416克、554克、112克的俗称“狗头金”黄金3块。1964年以前,省地质局区测
队、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普查队在这一带进行过地质调查。1965年省有色金属勘探公司第三
勘探队,根据砂金分布规律在这里追索岩金。开始只集中注意寻找含金石英脉,收效不大。
后来在团结沟南山黑云母片岩中发现了褐铁矿蚀变带,经取样化验,圈出了3个低品位的小岩
金矿体,由此受到启发,改变了找岩金只集中找含金石英脉的单一找矿观点。这次马祥云和
金振杰经过认真调查,在团结沟北山前人的探坑中发现了含褐铁矿的蚀变花岗斑岩。经拣块
分析,含金量达25—45克/吨。之后又清理扩大探槽,取了19个样品,其中15个样品的品位
在2克/吨以上,最高达32.32克/吨,矿体宽达18.3米。
同年10月,第十勘探队开始钻探施工,第一孔就打出了厚13米的矿化带,1967年打到了
主矿体——含金花岗闪长斑岩的角砾岩带。
1969年,东北黄金地质勘探公司随同中国黄金矿产公司一起被撤销。第十勘探队归属黑
龙江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704队,继续在团结沟工作。终于在1975年9月完成了勘探任务,探
明了中国第一个特大型斑岩型金矿,改变了黑龙江省砂金单一的资源结构状况,填补了我国
金矿类型的一个空白。
与此同时,砂金勘探也取得一些成果。1967——196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五队完成了呼
玛县兴隆沟两个大型砂金矿床的勘探,1970年又完成了韩家园子矿段大型砂金矿的普查任务
,而后又完成了其他9个普查报告,伴生金也获得了第一份储量。
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打下了一定基础,(黑龙江省金矿勘探成果基本都是前5年完成的
),这一时期,共提交各级黄金储量116.78吨,其中砂金63.47吨,岩金53.31吨。“文化
大革命”后期,金矿勘探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勘探成果明显下降。省地质局系统在1971
——1975年期间,没有提交砂金储量,全省仅完成5处普查评价,使可供建设的后备资源所存
无几。“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家地质队提交各类报告31份,仅为1958——1965年的41.
6%。至1975年末,全省金矿保有储量为94.90吨,其中砂金46.85吨,矿砂量15636.1万立
方米;岩金48.05吨,矿石量977.1万吨;表外的砂金、岩金储量合计为118.05吨,矿量分
别为18950万立方米和229.6万吨。
(五)“五五”和“六五”时期(1976——1985年)
1975年省地质局有11个野外队,仅有一个队普查黄金矿。
1976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冶金局都充实和加强金矿地质勘探力量,“文化大革命”期
间调出的专业队伍的人重新回到黄金地质勘探战线。1978年,为了加快黄金勘探速度,国务
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下设3个支队,其中00519部
队(即黄金51支队)派往黑龙江。该支队所属的00513、00514、00515、00516部队分驻加格
达奇、呼兰、林口、牙克石等处,开创了部队从事黄金勘探的先例。到1980年,省地质局14
个野外地质队中有5个队,3932人从事黄金普查。1983年,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勘探公司有6个
地质队(701、702、704、705、707、物探队)从事黄金勘探。在国家地质队充实加强的同时
,中央直属国营矿山及地方黄金矿山也加强了勘探队伍建设,到1985年,矿山地质队由1975
年的3支增加到17支。
1976——1985年,黄金矿山地质队共探明5吨以上矿床6处,2——5吨的矿床11处,1——
2吨的矿床10处,1吨以下小型砂金矿床8处,提交各类报告和工作总结153份,探明储量158.
801吨,为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4.7倍。其中砂金79.10吨,(矿砂量31862.4万立方
米);岩金79.70吨,(砂石量23952.1万吨),超过了砂金储量。由于探明储量迅速增加
,尽管砂金、岩金基本建设用矿量急剧上升,保有储量和累计探明储量仍基本保持相对平衡
。1985年末全省保有储量达153.57吨,比1975年末增加了58,57吨,其中砂金保有储量73.
87吨(矿砂量29634.7万立方米),占48.10%;岩金79.70吨(矿石量23952.1万吨),占
51.90%;表外金属量13.035吨。
国家专业地质队 1976年后,黑龙江省地质局,黑龙江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所属的地质
队,在大兴安岭、黑河、佳木斯、牡丹江、鹤岗和松花江地区,呼玛,漠河、萝北、嘉荫、
桦南、汤原、穆棱、林口、海林、通河、尚志等21个县、市(区)进行了黄金的找矿、普查
、勘探工作。在上国家储量表的32份成果中,有13份报告是省地质局一、二、三、五和地调
二所以及冶金702地质队提交的,共提交黄金储量38.25吨,占全省同期探明储量的48.3%,
其中5吨以上砂金矿床3个。武警黄金部队提交的林口县兴隆——民主、萝北的梧桐河、漠河
老沟、爱辉法别拉河砂金矿(五道沟)详探报告,就是在省地质局、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普
查的基础上进行的。省地质局下属的各地质队,在进行矿点检查、踏查、普查后,编写各类
检查报告和工作简报共39份,其中岩金矿点检查和矿化区普查评价报告15份。地调一所在东
宁县老黑山乡九佛沟一带对黄金及多金属蚀变带投入大量的地表工作的近千米的岩心钻,进
行了大面积和大量的普查。经过国家地质队的努力,1981年在汤原县发现了东风山沉积变质
型金矿,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寻找岩金开辟了新途径,继而勘查到了含金石英脉型及热温型
矿床各1处(呼玛县二十四号桥和七台河市老柞山),在桦南开展了对玄武岩覆盖下第三系含
金砾岩的研究。为实现黑龙江省砂、岩并举的开采方针打下了良好基础。伴生金储量也有了
很大增加,多宝山铜钼矿床勘探结束,伴生金储量达73吨。
武警黄金部队 从1980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00519部队(1985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武
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一总队),在黑龙江省南起牡丹江的东宁、穆棱县,北至大兴安岭的呼玛
县、黑河地区,并进入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西口子地区开展黄金普查、勘探工作。探明并提
交勘探报告的矿床有:呼玛县三分处、查拉班河,爱辉县罕达气的小泥鳅河,萝北县杜家河
、小奇拉河,嘉荫河中腰,乌拉嘎及穆棱县雷峰沟中上游、小金山沟等地的砂金矿床。另外
在地质、冶金系统普查、评价基础上进行升级勘探,提交了韩家园子——富西里段、漠河老
沟、黑河嘎噜河、法别拉河(五道沟)、萝北梧桐河、林口的兴隆——民主砂金矿和呼玛宽
河岩金矿评价报告以及团结沟金矿储量重新计算报告书。此外在爱辉县的阿尔滨河、什锦河
,东宁的马营、闹子沟西北沟一带,海林的大石沟等百余处进行了砂金、岩金矿点的评查。
至1985年共探明储量37.06吨,占全省同期探明储量的46.8%。
矿山地质队 从1977年开始,黑龙江省黄金公司组织直属金矿局和地方黄金管理站(公
司),在宽河、都鲁河、老冰沟、刺尔滨河、嘉荫河东段、金山、东楼等处进行地质探矿,
找到一批有远景的矿点,为以后的勘探提交储量打下了基础。1980年汤原县黄金公司地质队
交了地方地质队独立完成的第一份合格的地质报告。1981年,桦南金矿局资源首先告急,矿
山地质队投入一多半的人力、物力从事外围地质找矿。1982年对七虎力河IV号矿体重新评价
,重新圈定矿体进行储量计算,增加储量近1倍。1984——1985年,在小北沟打砂钻322米,
完成投资2.2万元,获C级表内储量0.31吨,为1005号采金船生产接续提供了资源。与此同
时,黑河金矿局矿山地质队于1981年对猪肚河进行详查;1982年进行了阿尔滨河,乌里亚的
勘探,1985年开始了黑河市四道沟的勘探,还进行了纳金沟、太平沟、南二龙等处的普查,
为新建猪肚河等3条150升采金船提供了工业储量。乌拉嘎金矿局矿山地质队于1983年在胜利
大川、葡萄沟,1984年在北沟进行勘探,获得C十D级工业储量1.5吨。汤原、桦南、萝北、
东宁、呼玛县和黑河等金矿地质队探得的成果,建设了黑金河、石门沟、创业沟,东大川、
宽河等十几个砂金矿山,新增生产能力2万余两。林口羊胡子沟获得的0.75吨储量,使双丰
金矿1026、1028、1038等3只采金船增加生产服务年限4年以上。
“六五”后期,黄金系统地质探矿实行了补贴和超产奖励的办法,从提交300公斤起算,
每百公斤补助地探费3—8万元。报告按规模大小分别审批,1吨以下由省黄金公司代表中国黄
金总公司审查,1吨以上由省储委组织审查,合格者列入储委储量表,并兑现承包金额,每超
产100公斤,奖励地质人员1万元,调动了黄金矿山地质勘探的积极性。仅“六五”期间,矿
山地质队就完成探矿砂钻进尺26378.6米,提交勘探报告28份,省黄金公司共投入费用349.
61万元。
群众找矿报矿从1975年开始,各级黄金管理部门和矿山利用各种形式宣传、组织群众找
矿报矿。领导和工作人员深入产金村屯,访问“老把头”(旧社会带工人采金的头儿),“
老把式”(老采金工人)“老船员”(在伪满采金船上干过活的船员),调查了解资源情况
。汤原、穆棱、逊克等县编写宣传提纲,县政府还发出布告,发动群众找矿采金。牡丹江地
区行署,在经委内设地质办公室,专门接待报矿人员。省水利厅有一位姓郑的老科长,在退
休之前到省黄金公司提供了他在伪满组织的地质队当摇簸子工时掌握的矿点。1982年,组织
派人跟他跑遍了宁安、林口、海林、穆棱等县,得到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据不完全统计,19
75——1979年5年中,地方矿山进行找矿、勘探的技职人员和群众有近万人。产金区的人们把
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探矿采金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6年来,黄金勘探累计探明金属量285.466吨,其中砂金152.459
吨,岩金133.007吨,矿砂及矿石量分别为55001.7万立方米和24999.8万吨。保有工业储
量156.224吨,表外储量51.871吨。保有工业储量及表外储量合计达到207966吨。勘探工作
步入正轨,积累了4个并举(大、中、小型矿床并举;砂金、岩金并举;独立金矿和共生伴生
矿并举;扩大已知类型金矿远景和突破新类型金矿并举)、3个相结合(专业队伍、矿山小型
地质队和群众找矿报矿相结合;地、物、化探相结合;科研、生产相结合)和多部门(地质
、冶金、黄金)互相协作的工作经验。所有这些都为全省黄金事业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