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品位
清代开采黄金对矿床开采品位没有确切的定量要求。由于找矿探矿以及采矿、选矿都是
手工作业,确定金矿床是否可采只是凭测算。据《黑龙江沿岸金矿事业》记载,在黑龙江流
域,由15人组成的一个踏查(找金探查)班,每天淘洗含金砂10吨(约5立方米),每吨矿砂
必须实收砂金5分(15.6克)上下,最少保3分(9.36克)即“够做”。
在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合江一带,淘金者“够做”是有依据的。据《三姓官营金矿调
查报告》记载:“试其成分(指含金量)有无经营之价值,即在试采沟中取含金砂20筐堆积
一处,名曰一堰。每筐含金砂重百余斤,每七堰淘洗可实收砂金3分(9.36克,实收品位2.
6743克/立方米),开采尚有微利”。东部没有老冻(常年不化的冻土),当时交通条件较
好,作业时间长,开采技术水平也略高。因此,黑龙江东部金矿的开采品位要求比黑龙江沿
岸北部低。
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没有统一的金矿工业指标参数,但各矿点都有具体的
品位数据,而且是含金砂砾岩层的砂金品位系列数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50年代末,黑龙江省金矿床品位指标没有统一参数。
60年代初,黑龙江北部地区开采多年冻土区砂金矿床,为减少剥离量而采用地下开采方
式,当时的开采品位是:矿砂层品位4克/立方米。
1963年,黑龙江省开始用采金船开采砂金,圈定砂金矿体时一般执行混合砂块段最低工
业品位为0.24克/立方米。
1981年由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委托黑龙江省地矿局第二地质调查所组成规范编写组
,编写了《砂金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5年1月,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正式颁发试
行。黑龙江黄金公司经过测算、统计、类比,确定了砂金矿床品位指标和岩金品位指标参数
。
中生代及第三纪含金砾岩型金矿属外生矿床,因其探矿方法和采矿方法与岩金矿相似,
而选矿方法又类似砂金矿。因此,它的最低工业品位数据可介于砂金和岩金矿两者之间。目
前开采的砾岩型金矿床(小金山金矿),经冶金工业部长春黄金设计院推荐,确定如下品位
值为其工业指标:
对于伴生金矿,如嫩江多宝山斑岩型铜(钼)矿床伴生金,其最低工业品位的确定,无
经验数据,只能根据它所附的主矿体,在综合利用资源的原则下,以盈亏持平为标准进行测
算,确定相应的品位指数。
二、黄金的成色
黄金的成色,即指黄金的纯度。1000份自然金中所含化学纯金的重量份数,称为自然金
的成色(若100份自然金中所含化学纯金的份数称含金率)。自然界中没有足色金(即1000‰
的成色)。所有的砂金或多或少都含有杂质,常见的杂质有银、铋、铜等,银是金的姐妹元
素,含量较多。金成色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砂金矿床的开采价值。
古代开采砂金就注重成色的高低。清代李金镛开办漠河金矿,曾把从墨尔根到漠河途中
淘采得的砂金交给美国矿师,化验其含金率。
不同矿床,金的成色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条矿体,不同的位置上黄金的成色也不一
样。砂金成色的高低与补给源的原生金成分和在外力作用下砂金中银的析出有关。而原生金
的成色与金矿床的成因、成矿时代、矿床形成的物化环境等有关。在黑龙江省就有这种规律
,凡是低温热液矿床(金元素从岩浆凝结时产生的热水溶液中结晶出来而生的原生矿床,称
之为热液矿床;结晶温度低于150°时,称为低温热液矿床)作为补给源的,砂金成色就比较
低,如林口黑背一带的砂金成色仅660一700‰;而成矿时代早,成矿温度高的金矿床,金的
成色就较高,尤其是在深部(400—300℃)形成的金矿床成色更高,如黑河四道沟和东宁县
金厂半截沟的砂金,成色超过850‰—900‰。这主要是因为金物质来源于海西期及燕山期中
高热液活动的结果。砂金矿体上、下游的成色也不一样,漠河县老沟砂金矿区,主矿体上游
成色为862‰,下游为873‰;萝北县梧桐河砂金矿体,上游金的成色为720.1‰,下游则为
873.1‰。这是由于砂金在从上游往下游搬迁沉积过程中,主要杂质银析出的结果。在黑龙
江省,超浅成次火山岩型金矿床(如团结沟式岩金矿床)或由其补给的砂金矿床,金的成色
都比较低,在6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