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矿地质
黑龙江省从区域上看,处于兴蒙海西晚期褶皱带北东部和那丹哈达岭燕山地槽区内,褶
皱基底为下元古界黑龙江群及麻山群的结晶片岩、片麻岩,遭受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的地段
为金矿床(点)的主要分布区。上古生界地层,在老爷岭隆起区以西很发育,海西晚期花岗
岩分布极广,其与地层接触部位往往赋存有金矿床(点)。海西褶皱带迥返以后,东部和西
部差异很大。西部侏罗系和白垩系为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堆积。东部老爷岭隆起区的侏罗系
则为断陷含煤碎屑堆积,白垩系为碎屑堆积和火山岩。侏罗系和白垩系底砾岩含金,火山岩
具有一定的金矿化。燕山期侵入体沿断裂或不整合接触面呈岩株状岩体侵入。已知和金矿点
关系密切的超浅成的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为斑岩型金矿的母岩。新生界为河湖、陆相
碎屑堆积。第三纪砾岩亦含金,第四系冲积层中的砂金矿作为主要类型开采。
黑龙江省黄金资源有砂金、岩金和伴生金。按中国地质学会贵金属组1985年拟定的中国
金矿床成因分类,砂金属沉积型金矿床。依据形成沉积金矿床的地质营力,搬运介质和沉积
环境、固结程度等,在黑龙江省内有残坡积型、冲(洪)积型两大类砂金矿床。省内冲(洪
)型的埋藏型矿床,一是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系的古砾岩型金矿,二是第三系形成的较为松散
的砾岩型金矿,两者均未经过变质作用的改造,在其上面有较厚的覆盖岩层,故勘探方法和
开采手段均和岩金相同。残坡积型砂金矿,按产出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接覆盖在原生矿床
上的残积矿床和靠近原矿下侧坡积层内的坡积砂矿(已有流水作用),它们可以构成小而富
的矿体,适合小规模手工开采。更具有意义的是,残坡积矿体的存在,可作为追索原生矿体
的直接依据。
按地质学会贵金属组分类,黑龙江省岩金矿床有火山及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有斑
岩型的团结沟金矿和次火山——热液型九沸沟等处的金矿床)、沉积变质型金矿床(东风山
、东风林场等处金矿床)和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混合岩化热液再生岩浆热液型的老柞山、大
安河、二十四号桥、宽河等金矿床以及岩浆期后热液型的八车力金矿床)。在省内,岩金矿
发现和探明的时间较晚,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仅4处,其储量只占金矿总储量的10.1%,
但其产量则逐年提高。其中火山热液型(斑岩型)团结沟金矿具有埋藏浅、储量大(占岩金
储量的91.5%)等特点,是黑龙江省开采的重要金矿类型,也是全国特大型金矿床之一。其
次,沉积变质型东风山式金矿床在省内的首次发现,在省内以至全国寻找此类矿床具有指导
意义。它和老柞山金矿、小金山砾岩型金矿都属4吨以下的小型矿床。它们的开发利用,在提
高、稳定全省黄金产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伴生金矿,也可列入岩金型矿床类,黄金作为副产品产出,在省内有2处,即嫩江县三矿
沟矽嘎岩型(伴生金)铜矿床和嫩江县多宝山斑岩型(伴生金)铜(钼)矿床,金品位低,
但储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