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矿山地质测量
黑龙江地区黄金资源的开发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黄金矿山地测工作起点较晚。直到
19世纪50年代,黄金矿山还没有建立地测队伍。1957年,全国召开有色金属矿山地测工作会
议,颁布了《砂金地质暂行操作规程》、《砂矿测量技术规程》、《贫化损失计算规程》、
《矿山采掘监督验收条例》等,但未能在黄金矿山得到贯彻实施。
1962年,桦川金矿局组建了全省黄金矿山的第一个地质队,配有两台班加钻(这种钻机
最早用于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的“班加”锡矿区而得名“班加钻”),一个简易实验室。
1965年,地质部颁布了《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对储量管理、生产探矿等方面都做
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建国后在矿山地测管理方面的一个比较全面具体的章程。但由于当时黄
金矿山地测管理的机构职能不健全,大多数矿山没有配上专职地测管理人员,地测工作仍没
有走上正常管理轨道。“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测工作停滞不前。
1975年2月,乌拉嘎金
矿局成立了30人的矿山地测队,主要为团结沟岩金采掘服务。1976年6月,国家批准省冶金局
(包括黄金在内)招收地测工1300名,充实矿山地测力量。同年11月,黑河金矿局成立了矿
山地测科。至此,全省直属黄金矿山都建立了地测管理机构。国家黄金局投资70万元,为黑
龙江省矿山地测队配置了勘探设备、运输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为了适应黄金生产的高速发展,黑龙江黄金公司加强了对矿山地
测工作的领导,确定了主管经理和专业处室,并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地测工作。同时与省地
质矿产局、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武警黄金部队等有关部门建立了工作协调关系,理顺了资
料借用,成果利用和实施矿山探矿工程协作等。
1983年,为了解决地测技术力量薄弱问题,黑龙江黄金公司举办了“黄金企业测量专业
训练班”和“矿山地质短训班”,同时在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培养了一批测量技术人员。各
级管理部门还选拔矿山职工、职工子弟进入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
。至1985年末,全省共有高、中、初级职称的地测技术人员56人,其中工程师25人,分布在
25个黄金矿山从事地测工作。
1985年,黑龙江黄金公司先后起草了《黄金矿山地质(砂金矿部分)工作若干问题暂行
规定》和《黑龙江省黄金矿山地测管理条例》(草案)。对矿山地质管理机构、职责范围以
及地质测量、生产、基建勘探、矿山地质勘探、编录、矿山开采的贫化损失管理、地测监督
和验收、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同时还制定了“探矿工程月报
季报制度”、“年末黄金矿产保有储量报表的规定”、“地质(普查、勘探)设计和地质报
告审查制度”和“矿山(段)闭坑实施报告审批制度”等有关制度,使地测管理趋于正规。
黑龙江省黄金管理局及各级黄金管理部门、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较完整的地测基础资料档案,
使资料整理规范化。
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金矿地测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砂金矿山拥有年进尺3——5万
米的钻探装备,岩金矿山配备了DPP—100型汽车钻2台,并充实了运输和分析鉴定仪器等设备
。全省砂金矿山矿物鉴定和岩金矿山的定量分析,不出矿山就可取得结果。随着矿山地测工
作的展开,地测技术人员对本矿及区域性地质科学研究也日益广泛深入。桦南金矿局、黑河
金矿局开展了对砂金过采区(即已开采过的采区)的评价,桦南县地质队进行了东部地区玄
武岩覆盖层下第三系含金砾岩的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