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牡丹江地区金矿建设
牡丹江地区黄金开发建设较早。1875年(清光绪元年)即开发建设东宁县的砂金矿,清
末和民国时期,开发建设范围进一步扩大。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在穆棱、林口建造了
采金船,在林口、东宁建小岩金采选厂。
1947年,牡丹江金矿局成立,辖八面通分局,林口县黑背金矿、五林金矿和东宁县绥阳
支矿,并组织集体金班和群众采金,至1951年共生产黄金29876两。1952——1956年,在“动
员采金工人还农生产”的指令下,除东宁县金厂村半截沟坚持手工采金外,其余金矿停办,
开发建设停顿。
1957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群众采金的指示,各县黄金手工业生产逐步恢复。
1958——1962年,林口县金矿局和黑背金矿、东宁县金厂岩金矿、穆棱县八面通金矿(当时
归桦南金矿局管辖)相继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把农民生产
黄金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和行动下,各金矿封沟闭矿,
黄金生产建设停止。
1975年,牡丹江地区行署成立了黄金生产领导小组(1981年改名为黄金公司),林口、
穆棱、东宁等县建立了黄金管理站或黄金生产领导小组。黄金生产发展很快。至1978年,牡
丹江地区2市8县中的1市7县(牡丹江市、林口、东宁、穆棱、海林、密山、鸡东、宁安),
43个公社、78个大队先后组织群众采金,重点建设“三座金山”(即穆棱的小金山、东宁的
老黑山、五林的南北山)和“三大金川”(即林口的黑背、穆棱的雷峰沟、东宁的半截沟)
。全区建立起3个黄金管理站(林口、穆棱、东宁)和5个县办企业(林口的双丰金矿、穆棱
的河西金矿、小金山选厂、东宁的老黑山选厂和金厂选厂),筹建两只50升采金船和6个社队
办的水道专业队,有职工374人,年生产能力2000两。
1980——1983年,牡丹江地区共建成投产3只采金船,其中穆棱1027号50升采金船1983年
产黄金达1554.77两,创造了全省同规格采金船的高产纪录。同年,牡丹江市(9月3日地改
市)生产黄金10597两,闯过了万两大关。全市黄金产量比上年增长23.97%。1985年东宁县
东大川露天采选场和穆棱县1047号采金船建成投产,全市年产黄金达到16576两。其中穆棱县
产量达到11840两,跨入了全国15个“万两县”行列。
到198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685万元,建设25吨/日岩金选厂2个,采金船7只(共
600升),推土机——溜槽采选场3个,建房8564平方米(其中住宅3175平方米),架高压线
路74公里,建1000和1800千伏安变电所各1个(电压35/10千伏),修筑公路15.5公里,形
成固定资产1649万元,年生产能力1083两。
一、穆棱县金矿
穆棱县黄金开发建设始于清朝末期。1884年(清光绪十年)开发建设凉水泉子和楸皮沟
金矿,断断续续开采到1931年。沦陷时期,伪满洲矿山株式会社设立八面通矿业所,在雷峰
沟建了3只采金船(280升2只,210升1只),掠夺开采穆棱的黄金资源。1946年,松江省金矿
管理局在穆棱建立八面通分局,下设恒达金矿,恢复了手工采金。1952——1956年黄金生产
建设停滞。1962年,桦南金矿局成立八面通金矿,“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产。
1975年,穆棱县委把黄金生产建设摆上了领导日程,成立黄金管理站(1981年5月改为黄
金公司)。1976年5月—1978年9月,共投资78万元,在八面通金矿建成投产了1027号50升采
金船,年生产能力为780两。1979——1985年依次年产黄金为453两、672两、1022两、1177两
、1545两、1768两、1406两。到1982年末不仅还清了75万元贷款,还陆续购置了3台100马力
推土机(用于剥离复田用)、1台60马力推土机(用于探矿队地质勘探)和1台客货两用车,
补充了7万元的流动资金。
1981年5月——1983年10月穆棱县黄金公司又投资443万元,建成投产了1037号150升HES
首绳式自动复垦式采金船及其附属配套工程,新增生产能力2300两/年。1984年5月——198
5年8月,投资307万元建成投产了1047号100HD型采金船,新增生产能力1600两/年。3只船的
配套工程(精选厂、机修厂、公路、变电所、输电线路、房屋等)也均同时建设和投入使用
。
1985年又在雷峰沟3782勘探线,建设78立方米/台时组合溜槽1组,有D85A型220马力推
土机4台,WY一100型1.5立方米挖掘机2台,采场排水设备2套,选矿供水设备2套,供油设备
1套,供电线路0.7公里,总投资235.21万元。同时在雷峰沟上游小碾子沟口建设推土机—
—溜槽机械化露天采场1个,投放80立方米/时溜槽1个,T120—A推土机3台,供水泵站1套,
柴油发电机(45KW)两套及工棚等简易设施,总投资49万元,新增能力400两/年。
在组织群众采金方面,穆棱县颇有成绩。1975年8月——9月组织700多人在雷峰沟搞群众
采金会战,当年就产金324两。他们在群众采金点建设方面,以“大发动,多布点,抓大户,
保全局”为指导思想,除在有水矿区布点外,还建设引水工程,在东楼、腰楼和平岗引水上
山。平岗金矿在雷峰大川中段设泵站,往山上铺设1500米6英寸输水管道,用水泵把水送到岗
上蓄水池中,解决了水道生产供水问题。同时还在二道沟进行水道建设,在向阳南沟、大小
碾子、卡拉沟、南碃沟等处,建设9条水道。到1985年群众自建水道和半机械化采场150余处
,自筹资金购置T60—T120推土机百余台,共有4000多人采金,年产量达6490两。
这一期间,穆棱县小型岩金矿建设也有发展。1976年,金山大队自筹资金5000元建了一
座小型岩金矿。共有15名工人,生产方式为人工开采露头矿石,毛驴拉石磨磨矿,日处理矿
石不足5吨,生产能力小,回收率低,效益差。1977年,黑龙江黄金公司投入小型基建费27.
5万元,在金山建设1座25吨/日规模的简易岩金选矿厂。从乌拉嘎金矿局调人球磨机1台(带
分级机),购置250×250型颚式破碎机和6S摇床各1台,建斜井1对,购置轻轨20吨和U型矿车
4台,卷扬提升设备购的是煤矿旧设备,1台局扇和两台凿岩机,两台3立方米空压机。1978年
7月,选矿厂房和斜井(280米)竣工投产,计划形成生产能力为:采矿6000吨/年,选矿45
00吨/年,年产黄金400两。由于录用的工人大多是职工子弟,难于管理,采矿完不成任务,
加上一段磨矿和木溜槽选矿回收率(6S摇床精选)达不到设计要求,当年仅生产120两。197
9年,停停干干,生产了42两,连35人的工资都支付不起。1980年经县黄金公司申请,省黄金
公司批准核销贷款。县黄金公司保留金山金矿建制,组织社、队(乡、村)个体开小竖井,
采用拱峒子、送斜井维持生产。1982——1985年,平均年处理矿石近万吨,仅产金300两。1
984——1985两年,金山矿区遍地放点,均由开采人员自行筹款,年处理矿石约3万吨,产金
500——600两。
1976——1985年,穆棱县金矿累计投资859万元(其中贷款561万元,中国黄金总公司筹
款277万元,县自筹21万元)。共建设3个联营地方金矿、4个群采金矿,3只采金船,1个25吨
/日岩金选厂及附属配套工程。剥离设备有100马力以上推土机10台,砂钻机4台。建设砂金
精选厂、机修厂、35/10千伏1800千伏安变电所1个,输电线路35公里,房屋建筑4044平方米
(其中住宅1087平方米),形成固定资产901万元,年生产能力9000两。
二、林口县金矿
林口县于1957年恢复黄金生产建设。1958年成立林口县金矿局,1962年成立黑背金矿。
“文化大革命”期间,金矿及其管理部门被砍掉,黄金生产建设停止。
1975年,林口县委大张旗鼓地抓了3件事:第一、通过会议和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国
家对黄金的迫切需要和大办黄金促进农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调动社队大办黄
金的积极性。第二,建立管理机构,加强黄金生产建设的组织和管理,成立林口县黄金管理
站(1981年5月改名为林口县黄金公司)。第三,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组织群众集体采金与
县社联营金矿并举,发展手工业(或半机械化)生产和建设采金船并举。双丰公社黑背大队
,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情况下,从4个生产队抽调30人组织采金专业队,自带锹、镐等生产工
具,在大北沟和金厂沟恢复旧水道,建设搬帮碃和竖井,当年生产4个月,产金40两。生产屯
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书林带领一支20人的专业队,在洋胡子沟和马粪泡子建设生产点,3个月生
产黄金20两。二道大队党支部带领一支30人的专业队到10公里外的羊胡子沟建设采金点,边
建设边生产,7天就盖起了简易宿舍和食堂,建成1条水道。双丰公社6个大队,16个小队,共
建设7个采金点,有113人参加黄金生产建设。1978年,县社联营建设了第一只采金船(50H型
,编号1026号),1979——1980年9月建设了第2只采金船(50H型,编号1028)。1981年5月
——1982年9月县黄金公司建设了第3只采金船(100H型,编号1038号)。
1976——1985年,林口县共建设双丰、五林、民主3个金矿,1026号、1028号、1038号3
只采金船,一个精选厂,一个集体采金队,10公里公路,24公里输电线路,2355平方米房屋
(其中住宅1328平方米),完成投资427万元(其中:贷款350万元,黄金总公司筹款77万元
),形成固定资产419万元,形成生产能力3350两。
三、东宁县金矿
清朝末期,东宁县即有砂金的开发建设。1875年(清光绪元年)发现万鹿沟和东大川的
砂金矿。1890——1931年(清光绪十六年至民国20年),曾开采万鹿沟、兴隆沟、金厂胯子
沟和交界岭子金矿。
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洲采金株式会社在金厂村和松树砬子掠夺岩金。抗日战争胜利日本
投降后,在金厂村设绥阳支矿。
1953年在金厂村半截沟组织70余人开采岩金。1958年1月建设金厂金矿,组织54人开采,
1959年10月因矿贫而停办,1961年5月恢复生产,因品位低(3克/吨)而亏损,于1962年2月
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闭沟。
1965——1966年,省冶金704队在东宁县老黑山的东风沟(九佛沟)探得170余公斤储备
、平均品位7克/吨的岩金矿一个。1977年9月,经黑龙江省黄金公司批准,建设25吨/日岩
金选矿厂。这个采选厂由东宁县工业科设计,选矿采用重选——混汞——浮选流程,利用原
老黑山发电厂厂房(1000平方米),设备有1×l米球磨机分级机,12个浮选槽,1块重选拉溜
板(以上为山东省招远县罗山金矿租贷设备),400×400毫米颚式破碎机两台,12块汞板组
成的外混汞槽和包括碎样、化验的实验室。露天采矿设备配凿岩机两台,装矿平台1个,采场
运矿小车5台,运矿汽车1台,简易运矿公路3.5公里。供电工程有小型变电所1个,修复原发
电厂深水井1处。这个采场共投资29万元(其中自筹3万元),设计年采矿量为3500吨,选矿
量2000吨,年产金1500两,于1978年全面施工,1979年6月交付生产,当年产金149.2两。这
个采选厂采矿和选矿流程管理比较规范,化验指导生产,矿石贫化损失率也较低,但在生产
后发现资源与原地质报告严重不符,矿体宽不足1.5米,品位仅3克/吨左右,采深至20米时
品位小于1克/吨,29米处矿体尖灭,1980年被迫闭坑停产。同年经黑龙江黄金公司核准,核
销了该采场29万元投资。
在老黑山岩金矿建设的同时,还在东宁县金厂八号峒由社队企业自筹资金5万元建小选厂
一处,生产工艺为球磨机(0.9×0.9米)磨矿,拉溜板加溜槽选矿的重选流程。因金嵌布
粒度太小,不适合重选,1978年建成投产至1979年末共产金12两,1979年末自行闭坑停产。
1982年3月,东宁县金厂金矿建设第一只100升采金船(1039号),共投资261万元(主体
工程150万元),当年11月即建成投产,成为全省当年投资,当年施工,当年建成投产的“三
当年”优秀建设项目,在全省基建会议上受到表彰。1985年在东大川金矿建设了推土机溜槽
采选厂,共投资60万元,3月开工,6月投产,当年达到生产能力(80两),成为全省黄金建
设的好典型。
1975——1985年,东宁县建设了老黑山金矿、金厂金矿、东大川金矿和采金队,主要生
产能力为日处理25吨矿石的岩金采选厂1个,100升采金船1只,推土机——溜槽采选场1处,
配套附属工程有精选厂、机修厂和输电线路15公里、公路3.5公里、探矿队1个(2台砂站)
、房屋2147平方米(其中住宅760平方米),累计投资38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381万元,年生
产能力19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