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篇 生产与科技

  清朝末期,清政府驱逐沙俄盗采之后,解除了对黑龙江地区金矿的封禁政策,大力兴办 金矿,漠河一带出现了举世闻名的“淘金热”。至20世纪30年代末,黑龙江地区黄金生产方 式改进不大,仍然沿用传统笨重的手工采金。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侵略者为加速掠夺中国黄金资源,从1938年开始,陆续在黑龙江地 区建设了半机械化竖井和机械化采金船。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6年开始,黑龙江地区恢复了半机械化竖井生产黄金,主要生产 方式仍是手工作业。直到1958年,半机械化生产方式仅产金1001两,占当年全省总产量的7. 4%。
    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只采金船建成投产,中国砂金生产开始进入机 械化开采阶段。从1976年开始,采金船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21.8%的速度发展。到1985年, 采金船生产黄金已占全省总产量的50%以上。
    黑龙江省第一个水枪采场,1963年在桦南金矿局建成投产(1959年黑河工矿管理局曾在 罕达气金矿建成了一个水枪采场,但因动力问题解决不了,没正式投入生产夭折)。当年仅 产金6两,占全省总产量的0.05%。到1966年,水枪采场产金比例上升到9.3%。1970——19 71年,乌拉嘎金矿局团结沟25吨/日选厂和黑河金矿局宽河金矿25吨/日选厂相继建成投产 。改变了黑龙江省单一的砂金生产结构,开始向砂金和岩金并举的方向发展。1984年,全省 第一个以龙江一1型溜槽为主选设备的砂金露天机械化采场在罗北县创西沟建成。此后,这种 生产方式迅速发展。1985年,仅萝北县就建成投产6座砂金露天机械化采场。全省溜槽黄金产 量从1984年的137两上升到1985年的3148两,上升了22倍。至1985年末,全省半机械化、机械 化生产的产量已占全省总产量的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