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碃

  碃即采金挖的坑或井。古代采金戒律很多,在金沟里忌讳说“坑”字,认为“坑”字不 吉利。故把采金坑称为碃,挖坑称为“按碃”,沿用至今。
    碃的由来及起始时间已无从考查。据资料记载,明末清初,桦川(今桦南县)驼腰子、 石头河子一带就有许多采金坑遗迹。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依兰东沟一带的采金坑遗迹 已达数十里长。在生产过程中,淘金者把小型竖井开采称为暗碃,把小型露天开采称为明碃 。
    一、明碃
    采矿 1889——1896年(清光绪十五——二十二年)间,黑龙江地区金矿夏季生产多以 明碃开采为主。当找到一条新矿体后,按生产能力大小把矿体分成几段(称作放段),每段 由一个把头带20——30人开采,可以开单个小碃,也可连片开大碃(称大揭盖)。
    明碃开采要求矿体苗旺(品位高)、水少、毛口浅(含金层埋藏浅)。在林口、桦南一 带有“搬七(尺)不搬八(尺)”的说法。在北部地区,“嘉荫河上游十五里处,毛深三四 尺,夏开明槽最为得手”,“照七人作碃,日收金三四钱至一二钱不等”,毛口浅效果好。
    明碃的剥离运输,按碃剥毛(不含金的砂土称为毛),都是用锹、镐等工具进行,把毛 堆到采区的外侧。单个碃挖的浅,可用锹直接把毛扬至碃外。若碃范围大,挖的深,则用推 车或拉车将毛运至碃外。也有用飞台子倒毛的,即分几个台阶,自下而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 的用锹向上倒运毛砂。碃内的毛剥完或分块剥完,矿砂就上溜洗选。
    排水 1889——1896年(清光绪十五——二十二年),明碃有两种排水方法:一是在碃 的下端(下游)挖出排水沟(也称水道),自然排水。这种方法适用于水大坡陡(底板坡度 大)的矿体,老采金者称此为“水道碃”。正如《漠矿录》所述:“下尾挖出长沟,水有走 路,上面揭去毛皮即可上溜”。排水沟的长度视坡度而定,坡陡则沟短,原则是沟头必须位 于含矿层的底部,沟尾必须位于地表,使沟内的水能自沟排出。二是人工排水法,一般用人 力戽斗水车,从明碃的水盆(蓄水池)把水汲(提)到地表,或用拨杆提装水柳条罐排水, 也有的用辘辘提水罐排水。后者在挖小碃且涌水量不大时采用。自然排水和人工排水的方法 ,在采用机械排水之后还沿用了很长时间。
    选矿 清代后期,明碃的选矿开始用木溜槽粗选、手工摇簸子精选的选矿方法。据资料 记载,1889——1891年(清光绪十五——十七年),漠河金矿“均采用木溜槽粗选,手摇簸 子精选”。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漠河金矿聘请俄国矿师,制造成木制选矿大机器,用 于明碃生产选矿,使效率提高了很多。当时“漠矿用仿俄大机器一架,地车四十辆,马倍之 ,丁夫一百五十名,以此做工可抵二千五百人用”。至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漠河金 矿明碃生产大多用这种机器。也有的用溜槽选矿,“引水清溜,溜长一丈六尺三寸,宽二尺 二寸,中多小格子,下有挡砂格,底溜宽长和上溜相似。清金小溜长六尺二寸,宽二尺二寸 ,上置闸板接水箱”。除此之外,还有用木溜槽铺帘子(溜格)选矿的,溜格的规格,矿工 们按照开采的矿体条件而定。漠河金矿记有“乾厂金碎,水易冲出,惟大溜安时略陂(坡) ,格子曲而向内,亦如机器,小溜格子再高出一倍,万无跑金之理”。
    1897——1948年,黑龙江地区的金矿(厂)均采用过明碃生产方式,只是生产规模、流 程略有不同。1949——1959年,由于“黄金无用”论影响,加上适于手工开采的富矿所剩不 多,手工开采人员减少等原因,明碃开采方式呈下降趋势。
    1960年开始,个体和社队组织的采金队、组,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取缔,明碃采金 基本停止。直到1975年,明碃作业才得到恢复。农民和各行各业的采金者,在夏秋季节积极 从事投入少,易见效的明碃生产,其生产流程与以前相似。
    1978年起,随着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单个小碃生产逐渐减少,搬帮倒掩毛大碃(也称搬 帮碃)明显增加。搬帮碃用手工剥毛,用飞台子或推车运毛石和矿砂。排水有开沟自然排水 法,但多数卧引水盆(随着工作面移动的蓄水池),用机泵排水。选矿用木溜槽群,在剥完 毛石后的砂台前排列3个以上溜槽(多的可达10余个),人工用水勺泼水上小溜,或用走水流 (即把作业面或附近河沟的水引到溜槽自流)选矿,也有的用水泵供水,泼溜粗选。溜槽的 粗精矿用簸子精选得到成品金。
    1978年以后,国营和地方机械化采金船建设速度加快,带动了手工采金机械化程度的提 高,明碃生产由小碃发展到大碃,即半机械化露天采场。至1985年,各种手工明碃开采只有 在老沟深山的个体采金者才使用。
    二、暗碃
    冬春季节,北部和东部地区手工采金都转入地下,即开暗碃。北部称暗碃为暗槽(槽峒 ),牡丹江、佳木斯一带称为大尾巴碃。这种方法是地下开采砂金的主要方法。据《漠矿录 》记载,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开始,漠河金矿所属各金厂冬季采金普遍采用暗碃开采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袁大化在给李鸿章的奏折中禀称:“漠矿每届九、十、冬、 腊数月,天寒日短,冰凝水固,积薪煨碃烧石,沸水淘金”,“此法只宜冬春时开暗槽”。
    民国时期,暗碃开采在黑龙江地区仍被广泛应用。逢源金厂从事暗碃开采的淘金者最高 达1.5万多人。东部地区入冬农闲后,农民开暗碃采金也十分普遍。
    1918年(民国7年),在逢源金厂、兴安金厂的兴盛时期,这两个金厂采取暗碃与明碃衔 接的开采方式,即夏秋季开明碃,冬季转入地下开暗碃。只是不再使用俄式选矿机器,取而 代之的是大型木溜槽。木溜槽设置在靠近水源的固定地点。大碃开采出的含金沙,用马车运 至选矿地点,直接给人大溜槽进行选矿(当时称这种选矿方式为马大溜)。几个人按小碃时 仍有人力采矿,有小木溜槽选矿。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把暗碃作为冬季的生产方式,从1936年开始,在桦川、驼腰 子一带用水泵排水,卷扬提升运输,减少了冬季排水沟防冻和清理水沟内的毛油子(细粘泥 )的工作量,使砂金手工业生产常年作业,加强了对黄金资源的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和地方政府大力组织群众采金,支援解放战争。在鸡东金厂沟 等金矿,矿工打碃棚子钻峒子采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9年,暗碃仍然是冬季采金的主要方式。1960年,暗碃生产 同明碃一样,生产规模逐渐缩小。特别是1965年以后,全省只有少数人在农闲的冬季,偷偷 在地下钻峒开采,产量很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74年。
    1975年,国家贯彻机械化生产和手工作业并举的方针,鼓励群众采金,提倡冬闲变冬忙 ,从事暗碃生产的采金者逐渐增多。1984和1985两年,全国各地的采金者大量涌入黑龙江省 ,仅漠河县就达5000多人,在古莲河掀起了采金热潮。暗碃产量占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使漠河县的产金量超过万两。
    按碃口搭碃棚子 “碃口”指进入地下开采的进出口主道,提升运输矿砂的出口处。按 碃一般在十月份进行,用锹、镐、钎子、大撞(一头扁、一头尖的粗长铁钎子)等工具进行 挖掘。碃口为圆形或方形,其大小没有规定尺寸,直径或边长一般2——3米,一直挖到含金 砂层以下。碃口一般进行支护加固,北部多年冻土地区一般不需支护。碃口上要搭碃棚子, 保温防冻,碃棚子可以用木材支在碃口的地面,再盖上树干和羊草,覆盖一层土(也有盖帆 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北部地区多用“养冻碃”的方法开采。即挖冻层时,先在碃 内用木柈子、羊草等燃烧,使矿体冻层融化,化一层(0.5米左右)清理一层,往复进行。 这种方法速度较慢,按一口5——7米深的碃需用15——20天时间。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矿山 用爆破方法按碃,使掘进速度有较大的提高。1985年,漠河古莲河金矿冬季普遍用爆破掘进 法,效率提高10倍多。
    掘进与采矿 暗碃开采一般掘进与采矿同时进行,即边掘进边采矿,均为手工作业,使 用的工具有:锹、镐。北部地区在多年冻土区作业,采用烧疙砬方法,即在碃口上面把小块 石头烧热再运到碃内的掘进掌子面上堆放利用石头的热量把冻矿砂融解,然后再用锹镐落矿 。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漠河金矿暗碃采矿已有一些较好的经验。“人峒挖沙,不能 不留沙格,以防倾塌伤人,火则毛皮坍落,出毛则带土连沙,且有因矿沙较薄,遗弃底沙, 碃水大时,沙柱因淹此中糟蹋最多”,“每次正沙能作十分之六,已不易得”。可见北部暗 碃内需用沙格、沙柱作保安矿柱。东部地区一般不支护。但在掘进中空顶大时,或在顶层不 稳固时,要有“带帽”(柱顶楔入长木楔)的柱单顶支护,底板为软底时则需用“穿鞋”( 柱底加木垫)的柱支护。送巷采矿30——50米不等,即开一个“天棚眼”(平巷内通往地面 的通口),开棚眼在平巷的一侧,倾斜地穿出地面,规格达到人能进出即可。天棚眼可用作 通风,安全出口、运送尾矿砂、工具等。
    运输与提升 暗碃是季节性生产,不可能建设供长期生产使用的各种设施。运输和提升 也一样,不论清代漠河金矿,还是以后的个体采金者,在平巷内运输矿砂,最初都是用筐抬 ,后来发展到用独轮车运矿。在东部地区,矿砂需从采矿巷道内运到碃棚中待选,规模大的 暗碃巷道宽达2米以上,人车两侧通行。有的矿层薄,巷道断面小,镐手跪着打镐落矿,运矿 人得弯腰推车。巷道内的毛砂或选矿尾砂的提升运输有以下几种方法:在碃口用拨杆提升、 置辘轳提升、双人操作的缆笼提升和从天棚眼处“飞台子”提升,极少数用电动卷扬机提升 。1934年以前,北部矿区开采埋藏较浅的矿体,都采用拨杆和辘轳提升,东南部地区采较深 的砂矿,用辘轳和缆笼的较多,埋藏浅的则有飞台子把毛和尾矿运到地面。1949——1979年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国营金矿冬季生产的暗碃在运输提升上有明显改进,黑河和桦南 金矿局在平巷内铺设过轻轨,人推轱辘马车运矿和电动卷扬箕斗提升,机械化竖井生产就是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至1985年,地方群采散采的小规模暗碃除采用飞台子方法外,只是在 辘轳和提升能力较大的缆笼传动轴上装上轴承,提高了运输提升效率。桦南一带的地方采金 ,把只能冬季生产的暗碃改为能常年生产的竖井,运输和提升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摆 脱了以人力为主的局面。
    通风 在暗碃生产季节,因地表和碃内温差较大,一直采用自然通风方法。小规模的暗 碃,靠人工掘进开采、送巷,用一个碃口通风。采掘范围较大的暗碃,有随着掘进延伸而布 设天棚眼通风。只有具竖井雏形的较大规模暗碃,冻层掘进用爆破方法送巷采矿时,才辅以 其他方法通风。
    排水 暗碃生产排水采用过3种方式:自然排水、人力提水和水泵抽水。1894年(清光绪 二十年),漠河金矿“槽峒(即暗碃)水溢,自应先挖引河疏水”。这是暗碃生产自然排水 法的最早记述。排水沟的布设条件和开掘长度与明碃一样,只是在暗碃口的下侧,有一条长 长的排水沟,合江、牡丹江地区的老采金者称之为“大尾巴碃”。东部地区的排水沟一般宽 0.5米左右,沟壁用石头垒成墙,或用框形水道撑子加固防塌,支撑间用条棍“刹帮”,上 面用架条覆盖,再堆上羊草压上雪(土)防冻。水道上留有等距离的清毛油子孔,由清毛油 工淘沟,使流水畅通。在平巷内一侧挖有带坡度的水沟,使水流往碃口集水沟,排往水道( 或水盆)。东南部地区用这种方法排水一直延续到1985年。
    1936年前,小规模零星生产的小暗碃,用人工提水法,即利用提升矿砂的拔杆、辘轳等 ,从碃口往上间歇提水,速度慢,排水量小。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解放初期。1960年以后, 大部分国营金矿暗碃生产的排水普遍使用水泵。1975年,部分社队企业采用了自然排水和机 泵排水相结合的方法,水泵从水盆中抽出的水直接上溜选矿,选矿尾水从水道排出。林口黑 背一带的社队采金点,仍用人工提水。
    选矿 暗碃选矿分碃下选矿和碃上选矿两种。在东南部地区,只要不是干碃(碃内无水 ),都是在碃下泼溜,用小型木溜槽粗选,手摇簸子精选。精矿砂运到设在碃棚内的选场, 用水勺泼水选矿。穆棱县老采金工人为提高选矿回收率,把洗矿要领编成顺口溜:“一勺砂 子二勺水,冲不开帘子再上半勺水(帘子由细柳条编成,铺在溜槽底当溜格子用)”。泼水 有一定量,以上到溜槽上的矿砂碎散、不聚堆,使轻重矿物得到充分分选为宜。1975年后, 大部分金矿用水泵抽水上溜,在碃棚内淘洗时,架一个大锅烧水,用热水集中回收精尾矿。 当多峒门采矿或巷道送得远时,分散选矿,在巷道的一处拓宽,挖水盆集水泼溜,尾矿砂从 天棚眼用飞台子送到地面。
    在北部地区,暗碃生产一般将矿砂提升到碃上堆积(称作打“冻砂子”),到春夏季融 冻后集中选矿。据资料记载,清末漠河金矿“入冬水冻,能开暗槽,惟沙多凝结,水不澄清 ,十不能得金三四。俄制木机器,冬日停机,……打取沙堆,拉运积聚,人春上溜,费省而 无遗金,法至善也”。也有少数在碃口内烧热水,边采边选矿的,“冬日做工,坚冰积雪无 水淘金,有用转水溜法,溜之旁置釜于水坎,釜中燃薪,既得火力而藉以上溜者,亦有用乱 石烧红而热水者”。1984年,漠河县古莲河金矿冬采大会战,也沿用早期采金烧疙砬(即石 块)热水选矿的方法。因融化一立方米的矿砂需一立方木材,成本太高,此后再也没有用这 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