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搬帮水道

  1991年(清光绪十七年),搬帮水道开采方式已在漠河等金矿采用。据《漠矿录》记载 :“三姓地区东大沟脉络宽长,皮薄沙厚,画(划)出地段,够开水道,不准乱挖”。“观 厂(即观音山)天寒,觥洞作金,挨来春搬帮大作亦好。上段水道脉宽十四五丈,下段七八 丈,现作二里长”,“乾厂(即奇乾河)搬帮水道,二十抬沙能作一两三钱金”。具体做法 “或归一段,或分两段,水道开成,出金当有起色”。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漠河金矿以及三姓一带,在夏秋季节,除按明碃以外,搬 帮碃水道的开采方法是十分普遍的。在东部地区,当明碃生产规模由七八个人增加到20—— 30人时,剥离即由大揭盖改为搬帮掩毛(搬帮碃),排水方法也因劳力充足而改为开掘水道 排水,使明碃发展到搬帮碃,再向搬帮水道开采方式过渡。搬帮水道的开采技术要求比较严 格。矿体的底要有一定的坡度(8‰以内),埋深3——4米。开采前要先在矿体两侧挖排水沟 ,防止洪水淹没采区,并在采区的上端挖一条拦水坝,拦住排往采区的地表水,把水从两侧 排水沟排出。采区下侧的排水沟统称水道(东部采金叫“底水道”),一般在有采场剥离之 前先把底水道挖完,底水道的尾端露出地表,不能与河道相接,防止河水上涨倒灌。水道上 端位于矿体的底板上,以便将采区砂层内的水疏干。在采场内也要有排水系统,开采面上有 一条主疏干水道,既把水排往底水道,又通往各作业面跑毛水道。随一帮一帮的向前开采, 疏干水道往前延伸,并且要及时做好疏通工作。
    搬帮水道的剥离采矿分矿块单幅或双幅进行,从底水道的头开始,第一个矿块的表土剥 到采区外面,第二个矿块剥离的表土排放到第一块采空区内(采矿块与非采矿块间用石块、 塔头墩子或其他物料隔开,防止丢矿或贫化),循序前进。矿工称此为“倒掩毛”。至1900 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漠河金矿搬帮水道的剥离、采矿全用人力,工具是镐、锹、钎子和 大撞,选矿用仿俄木机器,运矿用马拉车;南部地区则在作业面内支木溜槽,泼水上溜粗选 ,最终都是用手摇簸子获得成品金。
    1919年(民国8年),为逢源金厂兴盛时期,在法别拉河流域多采用搬帮水道,大多是开 采暗碃的过采区。因为单个小明碃作业的采区有很多生格子(未开采的原生矿块),加上新 资源接续不上,入春以后,季节冻地区的暗碃开采停止,从地下转到地面,来不及采出的矿 就用搬帮碃开采,利用自然排水沟排水。在黑背地区的狐宣堂沟,就是在冬夏季节用不同方 式生产的金沟。
    至1948年,搬帮水道在南北各金厂和民采均有采用,一个搬帮水道有10—30人,主要开 采坡度较小、地面集水量小、毛口浅的生沟。选矿木机器被中小型木溜槽取代,溜槽随着工 作面移动,泼溜水用引水盆集水。
    1949——1960年期间,在手工作业产量中,搬帮水道生产所占比例较大,主要是开采过 采区,且地方群众采金所占比例较大。
    1961——1974年,国营矿山致力于发展采金船等机械化生产,机泵排水方式取代了搬帮 水道,加上过采区重复开采,适合搬帮水道开采的资源很少。又值地方采金处于被取缔状态 ,这种方式的产金量减少。
    1975年以后,国家高度重视黄金生产,鼓励地方群众采金,搬帮水道虽有所恢复。但是 和搬帮碃方式一样,剥离被小型(60马力)推土机所代替,大小不一样的泵站代替了水道。 至1985年,桦南、穆棱、萝北等县和黑河市的搬帮水道多被机械化露天采场所替代,手工剥 离、水道排水方式的搬帮水道,只在较偏僻地区的个体采金点才能偶而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