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期阶段
1960年6月11日,中国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只采金船——“爱辉1号”在罕达气金矿试产,
第一任船长由在日本采金船上做过力工的罕达气金矿老采金工刘海山担任。同年9月24日停产
,生产周期106天,完成挖方量约3600立方米,产金28两,远远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尽管这只
船存在问题很多,极不完善,甚至有的手工业水道班提出要和采金船比赛,但是它标志着新
中国砂金生产开始向机械化迈进。
1960年6月,黑龙江省冶金厅在罕达气金矿召开了全省黄金生产机械化现场会。冶金部通
知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内蒙、吉林等省冶金行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到会
人员对第一只船的建成投产给予充分肯定。
1961年末,针对第一只船在两年试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罕达气金矿决定对第一只船进
行改造。根据船长刘海山对日本采金船生产情况的回忆,技术人员把原定位调度系统改成了
桩柱——横移边绳定位调度,把平底筛筛分改为圆筒筛筛分,采用皮带机排弃筛上砾石。改
造后的“爱辉1号”采金船初具桩柱式采金的雏型。1962年该船生产初步走向正常,当年完成
黄金产量115两。
1962年,黑河金矿局根据第一只船改造情况及采金船3年生产实践总结的经验教训,又组
织设计了第二只50升木结构、间断斗采金船。该船吸取了第一只船设计和生产的经验教训,
各系统的设计均较完善,于1963年9月在罕达气金矿建成投产,一次试车成功,采矿系统基本
达到设计要求。该船经过1963年两个月的调试,当年生产黄金37两。
至1964年末,全省共建成采金船2只,在生产的采金船仅1只(“爱辉1号”采金船进行停
产改造),产金556两。占全省黄金产量的3.8%,比1960年增加28两,增加18.9倍。在采金
船的生产技术管理方面也开始起步,罕达气金矿编写了全国第一个《采金船技术操作规程》
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二、缓慢发展阶段
1965年,乌拉嘎金矿局根据苏联提供的采金船图纸,在北沟金矿建成了中国第一只以锅
驼机为动力的木结构50升采金船,当年生产黄金74两。同年罕达气金矿“爱辉1号”采金船完
成改造投入生产,当年生产黄金733两。1966年,由黑龙江省冶金设计院设计的钢结构间断斗
85升采金船,在桦南金矿局寒虫沟建成投产。该船不仅斗容增大,并且采用了钢结构船体,
斗型和材质均有了改进。该船投产后由于工人不会操纵,拓不宽工作面,出不去基坑。后来
从罕达气金矿请来有经验的工人进行指导,生产逐渐正常。投产第一年就生产黄金424两。
到1966年,全省在生产采金船发展到4只,斗容总量达到235升,黄金年产量达到2988两
,占当年全省黄金产量12.3%。罕达气金矿“爱辉1号”采金船经改造投产后,技术性能有了
较大提高,1966年产金1316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只年产超过千两的采金船。从此黑龙江
省采金船生产开始走向了以小型采金船为主缓慢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黑河金矿局于1966年开始注重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针对以前采区生长的树丛
影响采金船挖掘和污染采池水质等现象,采用人工超前清理采区,使采金船的作业环境得到
改善。同年罕达气金矿第一次采用爆破法处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取得了较好效果,并针
对采金船挖斗耐磨性差和斗型不利于卸矿等缺点,对挖斗进行了改造,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
出了高锰钢整体挖斗。1968年由沈阳冶金修造厂铸造成功,较好地解决了采金船生产中的一
大难题,既延长了挖斗的服务年限,又减少了挖斗的卸矿损失。
1969年是采金船生产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这年,黑河金矿局两只钢木结构的100升连续
斗采金船(“红旗3号”和“红旗4号”)在罕达气金矿建成投产;两只50升木结构、间断斗
采金船(“红旗7号”和“红旗”8号)在兴隆金矿建成投产。全省采金船又增加4只,斗容增
加300升,采矿能力增加58万立方米。由于这4只船吸取了前4只船的经验教训,尤其是两只1
00升采金船,主驱动设计合理,生产中不出故障,时间作业率高达85%以上,1970年分别创年
产2207两和2599两的高产,分别完成采矿量12.9万立方米和25.2万立方米,当年达到设计
能力。
1970年,全省投入生产的采金船(8只)共生产黄金7800两,占全省当年总产量的比例由
1966年的12.3%提高43.5%。1973——1974年,由桦南金矿局设计和建造的两只钢结构连续
斗50升采金船分别在桦南金矿局小石头河和驼腰子建成投产。
1960——1974年间,黑龙江省共建成投产采金船10只。其中50升船7只,85升船1只,10
0升船2只,比1964年增加斗容535升。至1974年末,全省斗容总量达到635升,在生产的采金
船为9只(其中罕达气金矿“红旗2号”船停产改造),1974年产量达到9927两,采矿量达12
4.4万立方米。这些采金船主要分布在黑河、桦南、乌拉嘎3个国营金矿局。船体结构由木结
构过渡向全钢结构发展,斗链结构由间断斗发展到连续斗,挖斗开始采用高猛钢整体铸造,
定位调度系统全部采用桩柱——横移边绳系统,选矿系统均为圆筒筛筛分,固定溜槽选矿,
排尾系统均采用了皮带机——尾矿溜槽排尾系统。100升以下小型采金船均采用单一的采金船
自己剥离自己采矿工艺,采矿方法为单工作面纵向
三、发展阶段
1975年,王震副总理批准黑龙江省一次性建设150升金采船10只。
1977年10月,黑龙江省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批3只BW150升采金船在黑河金矿局罕达气
金矿、五道沟金矿和兴隆金矿率先投产。1978年,10只船中又有6只投产。其中黑河金矿局兴
隆金矿2只,韩家园子金矿1只,桦南金矿局3只。同时以国县联营形成建设的2只50升采金船
分别在林口县双丰金矿和穆棱县八面通金矿建成投产,打破了黑龙江省直属国营金矿独有采
金船的格局。到1978年,全省投入生产采金船总数达到23只,斗容量达到2135升,黄金产量
达到18760两,占当年全省黄金产量的62.3%,确定了采金船生产在黑龙江省的主导地位。同
年建于手工过采区的罕达气金矿1015号采金船年产黄金3775两,不仅创了高产,还开创了采
金船回采手工业过采区的先例,为采金船复采手工业过采区提供了依据。由于采金船数量的
迅速增加,为便于管理,中国黄金总公司对全国采金船进行了统一编号。编号方法为“1××
×”,其中“1”代表黑龙江省,后边3位数代表建设(或改造)的计划排列顺序。1979年,
王震批准建设10只船的最后一只(1022号)在韩家园子金矿建成投产。全省在生产的采金船
总斗容量达到2285升,采金船黄金产量达到24723两,占全省黄金产量的72.6%。
这期间,采金船达产率较低,新建成投产的10只150升采金船设计年采矿量为450万立方
米。而1979年仅完成266.2万立方米,达产率为59%,生产黄金8345两,平均每只150升船年
产黄金834.5两,低于100升采金船平均年产量。其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首次成批建设中型
采金船,因发展速度快,从设计到管理都缺乏经验,尤其是采金船生产工人多数是由手工业
采金工人转产上船操作,绝大多数工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一时很难掌握现代化采金船的操
作,生产中事故较多,影响采金船的时间作业率。另外,地处大兴安岭地区的韩家园子金矿
和兴隆金矿,矿体内的多年冻土高达50%以上,解冻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使采金船的挖掘效率
下降50—70%。黑河金矿局在兴隆金矿采用进口大型推土机对多年冻土进行了剥离解冻实验,
初步获得了成功,但还没有推广应用。
1975——1979年,黑龙江省成批建设投产10只150升采金船和3只50升采金船,共增加斗
容1650升,为1974年以前的2.6倍。1979年采金船产金量比1970年增加16923两,是1974年的
2.5倍,占当年全省黄金总产量的72.6%。
这一阶段,选矿工艺有了新突破,由东北工学院和黑河金矿局组成采金船选矿工艺流程
查定小组,对罕达气金矿1004号采金船的单一固定溜槽流程进行了多次查定,得出结果为回
收率为29.4%。省黄金公司为此多次召开全省选矿工作会议,邀请省内外专家对采金船选矿
进行研究。1979年将4只150升采金船由单一固定溜槽选矿流程改为固定溜槽主选——梯形跳
汰机扫选——摇床精选的多元选矿流程,使采金船的回收率有了较大提高。黑河金矿局开始
应用相邻工作面采矿方法,对于多年冻土的解冻开始进行研究,在兴隆金矿进行了推土机剥
离解冻试验,并且初步获得成功。
四、提高阶段
从1980年开始,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全省
采金船生产全面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大力发展地方采金船,形成了部属国营金
矿、地方国营、黄金部队全面发展的新格局。1980——1985年,全省共投产采金船38只,增
加斗容5100升。这些采金船6年共生产黄金280430两,相当于前20年采金船累计总产量的2.
27倍。全省采金船生产工艺、技术管理初步完善。1983年黑龙江黄金公司颁布了《采金船生
产技术管理暂行规定》,较全面系统地制定了采金船矿山的地测、采矿、选矿、环保与复垦
的技术管理制度和各岗位责任制及安全操作技术规程,使采金船的生产管理开始向科学化迈
进。采金船的污水处理、环保复田工作开始起步。到1985年,全省在生产的采金船数达到57
只(1007、1008和1011号船报废,300乙船于1983年停产),斗容6935升,1985年生产能力达
到1740.8万立方米,年产黄金68427两,占全省黄金产量的54.2%。
(一)直属国营金矿
1980年,中国黄金总公司从荷兰引进3只MTE300升首绳式采金船,1981年分别在韩家园子
金矿和兴隆金矿建成投产(两只归韩家园子金矿管理,1只归黄金部队管理)。300升引进船
生产均没有达到设计能力。
1980——1985年,黑河采金船设计院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150HC桩柱式采
金船,在国营金矿共建成投产10只,还投产100升船1只,使国营金矿1985年在生产采金船数
量达到34只(其中黑河金矿局11只,呼玛金矿局11只,桦南金矿局6只,嘉荫河金矿3只,乌
拉嘎金矿3只),占全省采金船总数的59.6%。至1985年末,这些采金船采矿能力达到1237.
1万立方米,比1979年增加824.6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137.4万立方米;斗容总量达到4
550升,占全省生产船斗容总量的66.1%;年黄金产量增加到46267两。
在此期间,国营金矿采金船生产,结合冻土处理大多采用了推土机剥离——采金船采矿
的联合开采工艺,共从国外引进大型推土机23台,购进国内大型推土机9台,初步解决了冻土
解冻问题。采金船选矿工艺有了较大改进,黑河和桦南金矿局把1015号、1024号、1023号采
金船原固定溜槽的单个溜槽改为整体溜槽,并实现了机械化清溜,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回收率和时间作业率。新投产的150HC型采金船全部采用了三段跳汰——摇床的工艺流
程,提高了对细粒金的回收能力。同时生产单位还与东北工学院联合在1020号船和1003船上
进行了以可动胶带溜槽为主选设备的新的选矿工艺流程试验,回收率达到83.15%。
1985年,国营金矿采金船生产仍占全省黄金生产的主导地位,黄金产量占全省黄金总产
量的37.39%。这些采金船斗容规格有50、100、150、300升4种。采金船的选矿工艺流程大体
分为4类:(1)单一固定溜槽流程。(2)固定溜槽——梯跳——摇床流程。(3)三段跳汰
流程;(4)可动胶带溜槽流程。采矿定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桩柱式,一种是首绳式(仅两
只300升船采用)。排尾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尾矿溜槽——皮带机排尾方式,一种为砾石溜槽
——砂泵旋流器排尾方式。
(二)地方国营金矿
1979年,穆林、林口县黄金公司的1026号、1027号船投产。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地方首批投产的两条50升小船。至1983年以前,地方金矿投产的采金船共5只计350升,(
3只50升,2只100升)。1983年,由黑河采金船设计院设计的150HES首绳式采金船在穆棱县八
面通金矿建成投产,开创了地方矿山首绳式采金船开采的先例,同时使地方矿山采金船由小
型发展到中型。但在生产中发现,首绳式采金船开采虽利于复田,但不适应采掘冻结和硬砂
金矿床。1985年末,八面通金矿拟将首绳式改为首绳桩柱式。
1980——1985年,地方矿山的采金船的开采工艺主要采用中、小型推土机剥离——采金
船采矿的联合工艺;选矿流程分为3种:单一固定溜槽流程,溜槽——跳汰——摇床流程和三
段跳汰流程;采矿方法多用单工作面纵、横向开采法。
至1985年,地方国营的采金船矿山发展到4个市(地区)、9个县,主要分布在佳木斯、
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地区及国营农场总局;采金船总数量达到16只(其中投产采金船13
只),斗容总容量达到1450升。1985年末,采矿能力达到426.7万立方米,生产黄金15191两
,与1979年相比,采金船总数增加了14只,斗容总量增加1350升,年生产能力增加403.8万
立方米,黄金年产量增加14425两。
(三)黄金部队
1981年6月,中国黄金总公司为武警黄金部队从荷兰引进的MTE300升首绳式采金船(乙船
)在呼玛县东大沟建成投产。这是黄金部队投产的第一只采金船。由于东大沟矿体埋藏浅,
矿床底板硬度高,不适合首绳式采金船开采,加之官兵大多是首次开船,操作熟练程度差等
原因,投产当年仅生产黄金509.12两,完成采矿量17.2万立方米,远远没达到设计能力。
1982年,300升乙船生产仍不正常,仅产金574两。1983年,黄金部队生产基地全部转移
到萝北县,对300乙船(部队编号为301)管理不便,经中国黄金总公司批准,把该船移交给
呼玛金矿局兴隆金矿。同年,该船刚开船便因大面积盆形坚硬底板浅船而停产(只产金32两
)。7月,1106号150HC型采金船在萝北县杜家河投产。由于黄金战士绝大多数首次开船,操
作不熟练,生产事故较多。1983年1089、1090两条150升船投产,由于作业率最高也仅50%,
3条150升船年产金仅2624两。1984年,生产情况好转,年产金5516两,比上年增加1.1倍,
采矿量接近设计能力。
到1985年,武警黄金部队又先后投产150HC采金船1只编号1107、以可动胶带溜槽为主选
设备的100HJ采金船3只编号1101、1102、1103,采金船总数达到7只,斗容总量达到900升,
年采剥总量达到189万立方米。经过4年的生产实践,武警官兵逐渐掌握了采金船开采技术,
采金船的事故率有了较大幅度下降,1985年平均时间作业率达到70%,1089号采金船创出了年
产黄金2730两的高产记录,采金船生产超额完成了国家指令性计划,全年生产黄金6969两,
占全省采金船产量的10.2%。但总的来看,武警黄金部队在采金船生产方面还落后于直属国
营金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平均低于国营金矿和地方国营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