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制酸工业 硫酸是基础化工原料,其分子式为H2SO4,分子量为98.07,属无色透明油状液体,能以
任何比例溶解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稀释热。它能与许多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硫酸盐,
也能和其它无机盐类相反应。浓硫酸有强烈的吸水作用和氧化作用,能使棉麻织物、木材、
纸张等碳水化合物急速脱水而碳化。因而其用途很广泛,可用于生产硫酸铵、过磷酸钙、磷
酸、合成药物、合成染料、合成洗涤剂等。
硫酸工业是基本无机化工工业之一。主要产品有浓硫酸、稀硫酸、发烟硫酸、畜电池硫酸等。
生产硫酸的原料有硫磺、硫铁矿、硫化氢、二氧化硫等。硫酸工业广泛应用于化肥工业、石
油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军事工业、医药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等各工业部门,
故有“化工之母”的荣誉。
50年代以前,黑龙江地区没有硫酸工业。1958年,哈尔滨化工总厂为发展磷肥生产,支
援农业,同时采用两种形式生产硫酸。一是土法生产,利用块矿炉、鼓风机、缸塔等设备,
将硫酸矿焙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用硝酸氧化成三氧化硫,经吸收后制成硫酸。共上了3套装置,
由于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损失严重和工人操作条件恶劣等原因被迫停产。二是采用化
工部设计院年产2万吨硫酸的硝酸法定型图纸,由国家投资100万元,于1958年破土动工,1959
年11月19日试车投产。由于设备腐蚀严重,高级石棉紧缺,管道阀门经常漏酸,设备经常发
生故障,生产始终处于停停开开状态。到1960年下半年,又因主要原料硝酸的紧缺而被迫停
产。同年年末,化工部领导来哈尔滨化工总厂视察工作时指出:“为了使硫酸正常生产,该
装置必须进行彻底改造”,并批准在现有2万吨硫酸装置的基础上扩建年产8万吨硫酸的工程
项目,投资72万元。据此,在哈尔滨市化工局的领导下,于1961年初成立硫酸技术改造委员
会,组织力量对该项目进行突击施工。同年8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此项改造工程停建。1963
年,由于突击施工,质量问题严重,被迫将建成的5座塔及一些其它设备拆除,至此该套硫酸
装置彻底下马。
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本省西部碱土地区对磷肥的迫切需要,于60年代末期,
在各县相继建设了一些小磷肥厂。由于磷肥厂的建设,使硫酸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67年,安达县磷肥厂年产1万吨硫酸(配套生产2.5万吨普通磷酸钙)的生产装置开始建设。
该厂硫酸车间选用的生产工艺流程为硫铁矿沸腾焙烧、文泡电直流水洗净化、一转一吸流程。
该装置1969年6月投产,由于工艺设计不合理,加之缺乏管理和操作经验以及供电紧张等原因,
设备运转不正常。1970年生产硫酸1 063吨,1971年生产硫酸2 815吨。
1969年末至1970年初,又由省、地、县共同投资,分别在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
县、依安县、肇东县、肇州县、肇源县新肇公社、青冈县、汤原县等地,开始建设年产4 000
吨磷肥厂。在双城县第二化工厂兴建年产1万吨硫酸装置(后更名为双城县磷肥厂),在齐齐哈
尔市兴建年产4 000吨硫酸装置(后发展为齐齐哈尔磷肥厂),在伊春市兴建了年产4 000吨
硫酸的西林硫酸厂(后更名为西林磷肥厂)配套生产磷肥。1970年由国家投资248万元在哈尔滨
化工总厂开始建设年产2万吨硫酸生产装置。
由于本省最早投产的安达县硫酸装置运转不正常,燃料化学工业部大力推广山东淄博硫
酸厂的硫铁矿酸钢炉焙融焙烧、旋风、砂滤器干法净化,一转一吸的试验工艺流程。省内这
个时期建设的硫酸装置,除哈尔滨化工总厂、双城县磷肥厂及西林磷肥厂等硫酸生产装置采
用硫铁矿沸腾焙烧、文泡电直流水洗净化、一转一吸工艺流程外,其余各厂均选用山东淄博
硫酸厂的制酸工艺流程。
1970年,林甸县磷肥厂、依安县磷肥厂、肇东县磷肥厂硫酸车间投产。1971年肇源县磷
肥厂、青冈县磷肥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磷肥厂、汤原县磷肥厂硫酸车间投产。由于这
些厂硫酸车间选用的酸钢炉焙烧、干法净化的制酸流程,存在净化指标不好、砂滤器及转化
器堵塞严重、热平衡无法维持等根本缺欠,致使各厂的硫酸生产都处于开开停停的状态。另
外,此工艺流程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硫酸的产量低,消耗大,成本高。肇源县
磷肥厂的吨酸成本高达1 673元。据此,1971年10月,林甸县磷肥厂考察了广东省茂名化肥
厂的硫酸生产,并于1971年底开始进行硫酸装置改造。1972年5月,在茂名市化肥厂技术人员
的指导下,一次试车成功并转入正常生产。当年共生产硫酸3 111吨,基本达到了原设计能
力。林甸县磷肥厂硫酸车间的改造成功,不仅为省内各酸钢炉焙烧、干法净化制酸装置的改
造树立了样板,而且也证明了在高寒地区将硫酸装置的转化系统建在室外是可行的。
1972年下半年至1974年初,肇东县磷肥厂、肇州县磷肥厂、肇源县磷肥厂、杜尔伯特蒙
古族自治县磷肥厂、依安县磷肥厂、齐齐哈尔磷肥厂,都参照林甸县磷肥厂硫酸车间改造后
的工艺流程,对本厂的硫酸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除青冈县磷肥厂、汤原县磷肥厂硫酸车间
下马外,上述各厂硫酸装置的技术改造完成后,黑龙江省硫酸工业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阶段。
70年代末期,由于进口化肥的冲击以及地产磷肥价格偏高等原因,省内磷肥开始滞销。
依安县磷肥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磷肥厂和肇东县磷肥厂先后下马。
1984年,为给大庆30万吨乙烯装置配套,由国家投资1 200万元,在哈尔滨化工总厂新
建一套年产4万吨硫酸生产装置。
1970年以来,黑龙江省先后有14套硫酸装置投入生产。截至1985年底,共生产硫酸1 003 581
吨。1970年至1983年硫酸产量逐年持续上升。由于受大量进口化肥的冲击,1984年略有回落,
1985年大幅度降低。
1982年以前,产品质量执行工业硫酸国家标准GB534—65;1982年以后,执行工业硫酸国
家标准GB534—82。
黑龙江省只有安达化工总厂和西林磷肥厂的部分产品作为商品硫酸销售,这两个厂的硫
酸质量均达到了工业硫酸国家标准GB534—82规定的技术要求。安达化工总厂生产的硫酸被评
为1982年和1984年的省优质产品,西林磷肥厂生产的硫酸被评为1983年的省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