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烧碱

  烧碱的学名为氢氧化钠,别名苛性钠,俗称火碱。分子式为NaOH。烧碱产品有固体、液 体两类,分别简称固碱和液碱。烧碱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无机盐、有机合成、医药、农药、 造纸、纺织、印染、石油加工、肥皂、制革等多种行业都有应用。其生产方法有苛化法和电 解法。苛化法因原料不同又分为纯碱苛化法和天然苛化法;电解法分为水银法、隔膜法。隔 膜法近年又发展了离子膜法。上述生产方法在省内都有过应用。
    黑龙江省烧碱生产已有30多年历史,1948年就有苛化法生产烧碱的厂点,以后逐步发展 成为电解法生产烧碱的行业。1948年5月,黑龙江省财政厅投资20万元,在齐齐哈尔榆树屯 利用日伪旧军用机场的废酒精厂址及当地深井和锅炉等设备,建设了2 500吨/年苛化法生 产固体烧碱装置。1949年4月1日建成投产,厂名为黑龙江碱厂(后改为齐齐哈尔化工总厂)。
    1950年6月,省政府安排投资230亿元(东北币),在齐齐哈尔市铁东八里岗(现齐齐哈尔 针织厂厂址)建设7 000吨/年苛化法生产固体碱的黑龙江第一火碱厂。当年8月基建动工, 于1951年试车投产,使用苛化法连续7年,生产固体碱13 490吨。后因天然碱原料供应不足 而被迫停产。1958年3月,齐齐哈尔榆树屯化工厂开始筹建电解隔膜法烧碱车间。省基建投 资70万元,采用化工部3 500吨/年定型设计。同年9月动工,1959年10月23日建成试车,工 程费用为165.1万元。后因国民经济调整,于1962年5月停建。1958年3月,佳木斯化工厂开 始筹建,1959年1月29日正式投产。初期烧碱生产规模只有5 000吨/年,采用水平式电解槽 ,以后又改为波浪型电解槽生产。到1963年累计开工720天,亏损98.3万元。省化工轻工业 厅鉴于工厂生产平衡严重失调,设备简陋落后,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于1963年12月指令停 产,进行技术改造。经省计委拨款47.6万元,省轻化工业厅投资15.6万元,从1964年5月开 始改造,到1965年3月1日全面复产,烧碱生产能力达到了3 000吨/年。增建了“六六六” 农药车间和液氯、二氯酚工段。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接近了国内同行业的较好水平。
    1959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重安字第1213号”文件批准建立哈尔滨化工厂(后改为哈尔 滨化工二厂)。设计规模烧碱7 500吨/年,及其它项目投资2 400万元 。1962年3月,2000 吨/年电解烧碱装置完成设备安装。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被指令停建,直到1966年复建后投 入生产。牡丹江树脂厂的烧碱项目于1958年开始筹建,几经调整,1967年4月扩建改造到年 产3 000吨烧碱能力,才使工厂步入正常生产轨道。
    黑龙江省的烧碱工业从1958年兴起,到1966年已发展形成了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 江、佳木斯等市为核心的生产格局。由于建厂初期规模小、工艺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很 难生存。鉴于这种情况,各厂分别进行了“填平补齐”的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适当扩 大生产规模。在此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各厂多方筹措资金,继续坚持技术改造, 整顿生产秩序,加强管理,为烧碱行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至1977年时,黑龙江省 烧碱产量达27.31吨。首次完成了当年国家计划,实现了全行业盈利。至1978年产量达32720 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并首次实现了全行业厂厂盈利。
    “六五”期间,黑龙江省烧碱工业加快了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采用新的生 产工艺,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使烧碱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了较高速度的发展 。全省烧碱生产能力由1980年4万吨/年,提高到1985年的6万吨/年。在“六五”期间氯碱行 业共生产烧碱18.67万吨,比“六五”计划超出30%,1985年生产烧碱4.2万吨。经济效益大 幅度提高,1985年全省氯碱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 699.6万元,实现利润275.9万元。
    黑龙江省烧碱产品主要品种有:30%液体烧碱,为浅蓝色液体,是烧碱的主要品种,约 占总产量80%左右,哈尔滨化工二厂、佳木斯化工厂、牡丹江树脂厂生产;42%液体烧碱,只 有哈尔滨化工二厂从1983年开始部分生产,主要供给哈尔滨化工总厂和哈尔滨制药厂使用; 45%水银液碱,是齐齐哈尔化工总厂的主要烧碱品种,为高纯度烧碱,主要用于制作烧碱试 剂和片碱;片碱,为齐齐哈尔电化厂(后改为齐齐哈尔化工总厂)生产,1983年建3 000吨/ 年片碱装置投产,此种产品为国内首创;高纯碱,是齐齐哈尔电化厂(后改为齐齐哈尔化工 总厂)1981年试制生产,装置能力为1 000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