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重点企业

  一、轮胎生产重点企业桦林橡胶厂
    桦林橡胶厂位于牡丹江市以北12公里的桦林镇,占地面积120公倾,建筑面积307 495平 方米。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同年10月21日,原东北工业部轻工业管 理局橡胶公司所属橡胶一厂、橡胶二厂、橡胶九厂奉命战略北迁至牡丹江市桦林镇,组建桦 林橡胶第一厂。
    建厂工作从1950年11月18日开始到1951年2月23日,开工复产。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工业 部轻工业管理局,厂名为橡胶第一厂。全厂人数为1 469人,其中工人693人,徒工142人,管 理人员378人(包括工程技术人员140人,其中日籍5人),服务人员237人,党群人员19人。全 厂生产分两个部:橡胶部和纺织部。橡胶部有4个生产车间:配炼车间(包括配合、炼胶、压 延3个工段和1个加工场)、轮胎车间(包括成型、硫化和内胎3个工段)和胶管车间。帆带车间 1951年恢复生产,胶管车间延至1952年复产。
    橡胶第一厂复产时,日产外胎40条,产品有34×7-10P、32×6-10P、6.00-16-6P等3种规 格。至1951年末,日产外胎已达到了400条,全年的产量54 625条,比1950年复产时上升了近 4倍。1951年冬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工厂首次接受了军工胎的生产任务,生产出了负荷能 力大,规格为12.75-24-16P防弹自补火炮轮胎。经实用效果好,解决了前线急需。按照东北 工业部轻工业局指示,1952年春建立了军工车间,名称为“特胎车间”,生产海绵炮车胎、 实心轮胎(坦克负重轮胎)等任务。至1969年11月,军工产品已有10种规格的海绵轮胎和11种 规格的实心轮胎(坦克负重轮胎)。内迁后生产停止。
    1952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亲临工厂视察,并作了“努力工作、提高质 量、减低成本、争取超额完成任务”的亲笔题词。
    1953年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厂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央提出对 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的方针,工厂由多品种综合生产向专业化单一品种生产过渡。1955年末, 牡丹江纺织厂迁出人员742人,其中干部77人,并迁出全部纺织设备;1955年末又将胶管生产 车间移交沈阳橡胶四厂生产,迁出人员132人,其中干部9人,并迁出设备64吨;1956年7月, 工厂停止传动带、运输带和三角带生产;1957年2月又将帆带车间并入青岛橡胶六厂生产,迁 出人员116人,其中干部8人,并迁出设备170吨;1957年7月又将帆带车间的三角带工艺设备 29吨迁出哈尔滨北方橡胶厂。迁出三个车间的同时,生产出了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 牌汽车配套的“红旗”牌9.00-20-10P轮胎,成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主要配套厂。工厂供 应“解放”牌汽车用胎占长春汽车制造厂轮胎用量的90%,占越野汽车轮胎的100%。至此工厂 逐步转向以生产大型轮胎为主的轨道。这一时期是工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时期工 厂隶属关系是1954年3月~1956年6月由东北轻工业部工业管理局划规中央轻工业部轻橡胶工 业管理局领导,厂名改为国营第一橡胶厂,1956年中央成立化学工业部后,工厂于同年6月划 归中央化学工业部橡胶工业管理局领导,直至1958年6月。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厂隶属关系有以下变动:1958年6月~1961年12月,直属于黑龙 江省化工轻工业厅领导;1962年又划归中央化学工业部领导,直到1968年。“二五”期间, 生产曾一度受“大跃进”影响,出现过起落现象,但工艺装备水平与原材料的更新等方面都 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和联动化。
    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厂的隶属关系为中央化学工业部领导,1965年3月10 日改厂名为中国橡胶工业公司桦林橡胶厂。在此时间工厂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八字方针,整顿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修订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收到明显效果,使生产 进一步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在中国橡胶工业公司直接组织下,在厂内开展了“全国橡胶轮 胎企业产品质量大会战”活动,使轮胎质量达到了迁厂以来轮胎生产质量的最好水平。在此 期间,重视科研,发展多规格生产,并改进设计了9.00-20-10P,7.5-20-10P产品,截至1965 年进行了40多种规格新产品的研制,有近20种投入批量生产。为工程机械车研制了14.00-24-16P、 16.00-20-16P、17.00-32-24P、18.00-24-20P等规格轮胎,为农田沼泽地耕作拖拉机生产了 1280×600-6P规格的大型轮胎。同时根据“八字方针”的要求,结合工厂实际,对生产工艺 设备水平进行了填平补齐工作,至1965年末工厂具有年产65万套轮胎的能力。
    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厂隶属关系于1969年又划归黑龙江省化工轻工业 局领导。由于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厂生产十分混乱,产品产量、质量大幅度下降。 但在技术工作方面,排除干扰,坚持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使轮胎品种又有增加。研制生产了 模型胎、铲盐机轮胎、工程机械用宽基轮胎28层级工程轮胎、宽轮网轮胎等。轮胎用主要原 材料再次更新,工厂从1967年开始,由掺用丁苯胶向掺用顺丁胶过渡,开始进入了顺丁胶时 代。同时胎用帘线淘汰了棉线帘,改用合成纤维。在炭黑使用上,从1970年开始使用中超耐 磨炭黑。1966年5月1日研制生产出第一批单胎条活胎面,提高了轮胎使用寿命。
    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厂隶属关系变化是:1972年曾划归牡丹江地区专 署领导,1973年划归黑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局领导。这一时期,由于党委恢复正常工作,加 强了生产管理,各项生产经济指标波动不大,生产稳定,并开始了回升。轮胎产量除1971年 产596 000条外,其它年份都保持在60~63万套之间,总产值稳定在2.3~2.4亿之间,利润也 由1971年的6 750万元上升到1973年的7 762万元,创本时期的最好水平。在此期间,又研制 出了5种规格的拖拉机轮胎,并于1973年3月正式投产。同时盲目投资也造成了一些损失。1973 年筹建钢丝车间,进口设备14台,后停建,损失40万元。1974年投资装备“拖胎生胎运输装 置”失效,损失10万元。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局面。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工厂“挖潜改造”进行第二期重点扩建 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时期成为工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主要成果是:外轮胎 产量已从1975年的60万套发展到1980年超过85万套;经济指标总产值由1975年23 346万元, 逐年上升,1980年达34 138万元,实现利润突破亿元,达11 116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1~1983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工厂隶属黑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局。1982年根 据中央(29)号文件《关于整顿企业的决定》的要求,黑龙江省委确定工厂为全省首批整顿的 试点单位之一,省市领导亲自来厂指导整顿工作。根据整顿的要求重点整顿和完善了经济责 任制、整顿和加强了劳动纪律、整顿了财经纪律、整顿了劳动组织、整顿健全了领导班子。 1982年2月省、市组成验收团,对工厂整顿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验收工作计有18个项目、 116项内容,经验收有91条被评为优、21条被评为良、4条被评为及格。优良率占96.5%,全部 达到合格。验收团颁发了《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合格证书》。
    企业全面整顿之后,1983年是工厂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一年。年初党委确定 1983年开创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技术改造、职工教育、福利事业、党的建设、社会风气、 政治思想工作、厂区环境、计划生育等“十个新局面” 和争创“六个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 截至1983年末,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益、保安全,提前3个月完成国家计划,提前14天全 面完成增产节约计划,各项经济指标回升,扭转了前两年由于轮胎滞销,总产值和利润有所 下降的局面。
    至1983年末有固定职工4 654人,合同工155人,合计4 809人。其中生产工人3 070人, 占职工总数的63.8%;学徒工107人,占生产工人的31.5%;管理人员565人,占全厂职工总数 的11.79%。其中技术人员227人,占职工总数的4.7%。
    
    
    二、胶鞋生产重点企业哈尔滨橡胶厂
    工厂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与中山路交接处。厂区占地面积32 000平方米,建筑面 积21 023平方米。工厂下设生产车间10个,职能科室22个,至1985年有职工2 170人,是哈尔 滨化学工业总公司所属的中型胶鞋生产企业。
    哈尔滨橡胶厂的前身是公私合营哈尔滨橡胶厂。公私合营橡胶厂是于1955年12月25日由 大北、运昌、裕华、时光、大华、建华等6家私营胶鞋厂合营组建。厂部设在哈尔滨市道里区 买卖街57号。1959年搬往新厂址。
    公私合营后,职工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高涨,工厂产值、产量成倍增长。1956年完成 产值191万元,1957年达到419万元,比1956年增长1.2倍。1956年完成胶鞋产量53.3万双,1957 年达到112万双。
    1958年8月工厂改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橡胶厂,当年产值达906万元,比1957年提高1.16 倍;产量完成221.8万双,同比也提高了近1倍。此后,工厂经过1963~1965年国民经济三年 调整及第三个五年计划至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品 种、产值产量都有极大地提高。产品品种由合营初期的棉胶鞋、长五眼鞋、力士鞋、网球鞋、 短球鞋等几个品种,发展出生产女轻便鞋、绝缘水鞋、绝缘棉鞋、工矿鞋系列产品、彩色鞋 系列产品等53种。到1984年产量达342万双,共有6种产品分别被评为国家和地方优质名牌产 品。其中“熊猫牌”轻便雨靴 1980年被评为国家优质名牌产品,获国家银质奖章;“中工牌” 工矿靴、中童靴、男女轻便雨靴1979~1983年分别被评为部优质产品和省优质产品;“艳丽 牌”彩色印花女靴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新产品。“熊猫牌”轻便雨靴 1979年开始出口日本, 开创了国产半筒靴出口日本的先例。
    1984年完成产值2 230万元,实现利润122万元。
    三、胶鞋生产重点企业哈尔滨松江橡胶厂
    工厂位于哈尔滨市太平桥南端马家沟西侧1公里处。全厂占地面积54 562.54平方米,建 筑面积29 592.20平方米。1984年底全厂职工2 325人。其中生产工人有1 746人,占职工总数 75.1%。技术工人中,八级工54人,七级工113人,六级工176人,五级工122人,四级工171人, 三级工638人,二级工416人,一级工44人。
    工厂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设厂长1人、副厂长2人。厂长在哈尔滨市化学工业 总公司和工厂党委领导下,在工厂职工代表大会监督下,全面负责工厂的生产与技术,经营 管理与行政工作。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对全厂生产技术经营活动负全责。
    哈尔滨松江橡胶厂早期创建于1934年(伪康德元年)10月,当时厂名为康德胶皮工厂。厂 址在沈阳市北陵区安民街。日本投降后,工厂被国民党东北“资源委员会”接收。1948年11 月沈阳解放后,为人民政权东北工业部企业管理局橡胶公司接管。1950年,工厂北迁哈尔滨。
    1950年10月,工厂遵照“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疏散令”,北迁哈尔滨市并与哈尔滨原有 的东北财政部被服局胶鞋厂合并,组建了国营第六橡胶厂(全称为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 管理局第六橡胶厂),直属中央轻工业部,1953年8月1日中央轻工业部决定将工厂交由原松江 省工业厅领导,并将厂名改为哈尔滨松江橡胶厂。1956年12月又将工厂隶属关系划归哈尔滨 市原第二工业局领导,1960年下半年成立哈尔滨市化学工业局,工厂划归化工局领导,厂名 不变。
    1950年12月北迁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厂逐步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橡胶 行业布面胶鞋生产重点厂之一。1950~1957年迁建初期,设备陈旧,品种单一,只有军工棉 胶鞋、军工五眼鞋、布面滚筒长球鞋、五眼运动鞋、白力士鞋等品种。产量也较低,1952年 产各种鞋173.2万双。后经扩建,使产量大增,1957年产量已达348.9万双,比1952年增长2倍。 1958年以后,受“大跃进”的影响,片面追求产量高指标,但质量下降。在以后的三年经济 调整时期,整顿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修订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解决了一些质量关键问题, 使产品质量综合合格率又稳定在99.19%的水平上。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急剧下降,最低年份1968年产量仅328.2万双。“文化大革 命”结束后,在1980年开始的全面整顿基础上加强管理,使产量、质量又有很大提高。至1984 年产值完成2 643万元,产量710万双,产品合格率达99.98%,出口75.4万双,创外汇91.4万 美元。
    四、胶带生产重点企业哈尔滨北方橡胶厂
    工厂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十七道街119号,地处全市繁华商业区,交通十分方便。
    哈尔滨北方橡胶厂隶属于哈尔滨市化学工业局的中型地方国营工业橡胶机带及橡胶杂品 生产厂。到1983年底,职工总人数1 574人,工业总产值1 49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14万元, 比合营前的1955年增长了近20倍。
    工厂前身是由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的龙江橡胶厂、北新工业橡胶厂于1962年合并成立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由公私合营初期的风 扇带、杂品2个品种,到1984年又增加了三角带、运输带、胶布带、导风筒、水利封隔器、酒 瓶垫、胶滚等8个品种。产量也由1962年年产56.5吨,提高到1983年的136吨。
    1982年风带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风筒1982年获黑 龙江省优质产品奖,运输带1983年又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
    工厂的主要产品有三角带、风扇带、运输带、传动带、导风筒、绝缘胶布带、橡胶杂品 等。所有产品均标有“北方牌”注册商标。
    五、胶鞋生产重点企业牡丹江橡胶二厂
    牡丹江橡胶二厂系牡丹江市石油化学工业局所属全民所有制单位,曾用名“新民胶鞋厂、 牡丹江胶鞋厂、红卫橡胶厂”。厂址座落于牡丹江市中心长安街与大安路相交处。
    工厂始建于1948年2月,经历了私营、公私合营和国营三个历史阶段,逐步发展成为生产 多种民用胶鞋的企业,是牡丹江橡胶企业中的骨干企业。
    私营阶段。1948年初新民胶鞋厂建成,2月1日开工投产。这个时期生产用胶大部分是再 生胶,压混炼胶用豆油或油角,蒸鞋用潮气,致使产品质量低劣,时干时停。后改进了硫化 用气,到1949年末,日产胶鞋由开工初期的几十双,猛增到400~500双,产品样式也有所改 进。
    公私合营时期。1954年6月19日,牡丹江橡胶二厂第一个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由此进 入了一个新历史阶段,当年实现工业总值958 000元,比合营前的1953年增长29.63%,总产量 也比1953年增长74.9%。初步显示了私营工商业者走公私合营道路的优越性,被牡丹江市评为 “一化三改”的先进典型。1955年11月橡胶二厂与牡丹江胶皮鞋厂合并,生产朝鲜族胶鞋。 到1957年全厂的总产量翻一番,利润实现72.4万元。1958年又扩建胶管、被眼、皮鞋、缝纫 机修理、布轮、再生胶等卫星厂。1963年后,共试制农田、林矿、解放、球鞋、朝鲜族鞋、 坤鞋、童鞋、紧口鞋等8个新品种。鞋的平均寿命317天,合格率达到99.89%,创历史最好水 平。1965年又扩建投产2个成型车间,使生产能力年达250万双。
    企业从公私合营转变为国营,为工厂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但在“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干扰,致使管理混乱,利润年年下降,产品质量下跌。工厂成立新党委后,从1973年 到1976年,注重走内涵发展生产的途径,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工厂生产有了显著发展, 1976年总产值实现2 960.1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厂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80年劳动鞋在5省9户企业产品试穿会 上,被评为第一名。轻便鞋等获国家“三部一局”(即轻工部、化工部、商业部、国家标准总 局)颁发的优秀设计奖。1981年6月轻便鞋、钉胶鞋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2年,男凉鞋、三 防球鞋又获省优良产品称号。1983年,农林棉鞋被评为石油化工部优质产品。1984年工厂从 抓整顿入手,积极的进行技术改造,当年整顿验收合格,实现了两创(创无泄漏厂、创清洁文 明厂),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进了“百万富翁”行列。
    198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 308万元,实现利润124.4万元。年末被评为省“六好企业”。
    工厂建厂37年来,年生产胶鞋能力由开工初期的1万双,到1985年已达到750万双,产品 品种也由初期的2种发展到4大类58个品种。37年来共创产值58 563万元。
    1985年全厂固定资产净值 632万元。工厂共设有利废车间、裁断车间、炼胶车间、成型 车间、新产品车间、鞋帮车间、硫化车间、动力间、机加车间等10个生产和辅助车间。
    六、胶管生产重点企业齐齐哈尔橡胶厂
    齐齐哈尔橡胶厂隶属齐齐哈尔化学工业总公司,全厂占地面积44 933平方米,其中建筑 面积20 695平方米。
    工厂历史悠久,早在1914年,马占山在原黑龙江省督军府的扶植下创办了“卜奎军用被 服厂”。1931年4月日军侵占齐齐哈尔,被服厂改为伪满洲国军需被服厂齐齐哈尔军需支厂。
    1946年8月齐齐哈尔解放,人民政府接管被服厂军需支厂,改为嫩江军区被服厂,隶属嫩 江军区后勤部。1958年经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批准转为生产橡胶制品,并改厂名为齐齐哈尔 橡胶一厂。工厂转产后,下设6个生产车间164个班组,当时主要生产力车胎、吸引胶管两个 品种。1960年至1962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工厂建成棉胶鞋、自行车内外胎、雨衣等 车间并投产。1966年10月又建成棉编管车间。1965年4月在齐齐哈尔炮台屯筹建了橡品车间。 1967年在同址建成油法再生胶车间,后改为分厂,1974年独立。
    齐齐哈尔橡胶厂1980年在企业整顿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共325项3 901条。使 企业管理水平、生产经营工作都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11月27日验收合格,并被齐齐哈尔市 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至1983年胶管总生产能力已达6 000万寸米/年。主要产品已由原来的两种发展为夹布胶 管、吸引排灌胶管、棉线编织胶管、钢丝编织胶管、食品胶管、喷沙胶管等共计5大种、47个 品种、973种规格。产品主要销售于黑龙江、河北、北京、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 福建、新疆、江苏、山西、安徽、江西、内蒙、湖北、湖南、辽宁等省市。工厂从1958年至 1983年生产各种胶管累计4 894万寸米。其中吸引胶管1 446.6万寸米,夹布胶管2 652.8万寸 米、棉编胶管12.6万寸米。共上缴国家利税10 043.2万元。
    工厂共有设备353台(件),其中主要设备70台。设备完好率94.3%,泄漏率1.33%。
    1984年全厂职工有1 030人,其中生产工人650人,平均技术等级3.35级。管理干部137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8人。
    七、再生胶生产重点企业齐齐哈尔第二橡胶厂
    齐齐哈尔第二橡胶厂由原齐齐哈尔橡胶厂的一个车间于1965年4月建立,并改称为齐齐哈 尔第二橡胶厂,直属齐齐哈尔市轻化工业局主管。
    工厂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南郊炮台屯,全厂占地面积86 1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 720 平方米。主要产品是油法再生胶、水油法再生胶和橡胶杂品,其中泥浆泵活塞及水油法胎面 再生胶注册商标为“双齐”牌。工厂下设12个科室和4个车间:油法再生胶车间、水油法再生 胶车间、杂品及动力车间。1965年4月建成橡胶杂品车间,设计能力200吨/年;1967年建成油 法再生胶车间,设计能力500吨/年,后扩建至1 000吨/年;1977年筹建水油法再生胶车间, 设计能力3 000吨/年,1982年6月正式生产。再生胶主要销于省内。泥浆泵活塞销往全国各大 油田。1982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
    至1984年固定资产原值为532.5万元,净值204.7万元。
    自1974年以来到1984年累计生产再生胶26 552吨,橡胶杂品950.4吨,上缴利税323.7万 元。1984年有职工387人,其中生产工人262人,平均技术等级3.6级。
    八、胶带生产重点企业齐齐哈尔新华橡胶厂
    齐齐哈尔新华橡胶厂位于齐齐哈尔龙沙区卜奎大街。全厂占地面积17 600平方米,其中 建筑面积7 040平方米。主要产品有各种型号三角带、传动带、风扇带、环型带、绝缘胶布、 导风筒等。产品注册商标为“新华” 牌。
    工厂前身是由5家合营橡胶制品总店于1956年3月实行公私合营成立的。隶属齐齐哈尔市 商业局领导。1959年由经营橡胶制品逐步转向生产橡胶制品,工厂改名为齐齐哈尔市公私合 营新华橡胶制品厂。1960年3月,工厂由全民所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同年8月工厂改名为齐 齐哈尔新华橡胶厂。此后几年企业隶属关系和名称多次变动。1978年2月又正式划归齐齐哈尔 市化学工业局领导。
    1984年末有职工562人,其中生产工人455人,平均技术等级3.2级。
    工厂从1956年至1983年累计生产三角带2 310万A米,绝缘胶布1 017.3万盘,传动带(运 输带、环形带)161.2万平方米,导风筒40.4公里。实现利润2 350.5万元,上缴税金7 150万 元。
    1983年企业在整顿中,建立健全了各项经济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共修订完善岗位责任制 109章995条,管理制度88章926条,已基本形成了人人有职责、管理有条例的规章制度。通过 企业整顿,使生产和管理有很大提高。1983年被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九、胶带生产重点企业佳木斯市橡胶机带厂
    佳木斯橡胶机带厂隶属佳木斯市石油化学工业局,是生产工农业机械传动带、三角带和 橡胶制品杂件的国营企业。工厂位于佳木斯市站前路,厂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 面积0.5万平方米。
    1984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3.3万元,净值308.4万元。有设备96台,完好率88%。全厂职 工总人数477人,其中生产工人416人。主要产品传动带年产量14.5万平方米,三角带327万A 米,橡胶杂件13吨。本年创产值490万元,实现利润15.7万元。无级变速三角带被评为黑龙江 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企业变化沿革是:1980年4月在开展企业整顿过程中,佳木斯市经委决定将其并入佳木斯 市石油化学工业公司的佳木斯市科学器材实验厂,改名为佳木斯橡胶机带厂。同时又将佳木 斯市橡胶二厂并入机带厂。1982年7月24日将在企业调整中关停的佳木斯市化工三厂移交给佳 木斯橡胶机带厂。同年12月21日佳木斯市经委决定将佳木斯市提花色织二厂并入佳木斯橡胶 机带厂。此时全厂职工总数达503人。
    1983年7月9日工厂开始了三角带、锅炉、变电所等车间的安装施工。同年10月正式投产。 本年工业总产值525万元,实现利润24.5万元。
    1984年9月将原并入的橡胶二厂又从厂内分出,实行独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