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化学肥料工业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生产化学肥料主要是普通过磷酸
钙(简称普钙,下同)。化肥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建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1952年7月哈尔滨松江化学厂采用骨胶生产的副产品脱骨胶为
原料,经粉碎后与硫酸按一定比例搅拌,试验成功首批化学磷肥-普通过磷酸钙。1953年投入
批量生产,产量为755吨,填补了中国磷肥生产的空白,开创了黑龙江省化学肥料工业生产的
历史。至1957年,省内先后在尚志、阿城、克山、通化、五常、安达、佳木斯等县市建立了
化肥厂,普钙产量达32 485吨。1957年4月哈尔滨化工总厂还试制成功磷细菌肥料、抗生素肥
料等细菌肥料,并投入批量生产,当年总产量达7 500吨。
二、化肥工业大上阶段
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高潮中,黑龙江省化肥工业加快了发展,先后建设了一座中
型氮肥厂,两座小氮肥厂,还建了一批钙镁磷肥厂,并试制和生产了化学细菌肥料。1958年
8月,中型氮肥厂——黑龙江化工厂动工建设,化肥设计规模年产5万吨合成氨、10万吨硝酸
铵,后于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中停建。绥化化肥厂是1958年国家统一安排的全国13套小氮肥
试点厂之一,设计能力为合成氨2 000吨/年、碳酸氢铵8 000吨/年。由于资金等原因,建厂
周期较长,1965年6月才试车投产,当年生产合格合成氨549吨、碳酸氢铵2 197吨。另一个小
氮肥厂双城化肥厂,也是“大跃进”中上马,生产规模为800吨/年合成氨、3 000吨/年碳酸
氢铵。在此期间还先后在依兰化工厂、阿城红光糖厂分别建成并投产了规模为年产100 000吨,
在庆安化肥厂、勃利磷肥厂分别建设了3 000吨/年的钙镁磷肥生产装置。1960年黑龙江省钙
镁磷肥生产总量为3 250吨。由于仓促上马,产品不对路,肥效发挥不好,于1960~1961年内
陆续停产、转产。
三、继续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调整之后,化肥工业又获得发展,这一时期充分发挥省和地市、县的积极性,
共投资1.9亿元,先后安排定点建设了28座小氮肥厂,合成氨生产能力达9.6万吨/年,碳酸氢
铵为38.4万吨/年,化肥工业生产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格局。其中1966年定点6个,1970年定点
7个,到1976年建成投产18个,在建的10个。以后各厂逐步转入调整和技术改造阶段。小普钙
肥厂的发展,奠定了黑龙江省磷肥工业的基础,并与小氮肥形成了化肥工业的两翼。
进入70年代,大庆炼油厂龙凤化肥厂、浩良河化肥厂、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卧里屯化肥厂
等大中型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成为黑龙江省化肥工业骨干企业。省内大、中型化肥企业生
产能力为:标准化肥245.5万吨(其中氮肥205.5万标准吨/年、磷肥40万标准吨/年),颗粒肥
30万吨/年,硫酸21万吨/年;化肥品种有合成氨、尿素、硝酸铵、碳酸氢铵、硫酸铵(副产品
回收制得)、氨水(副产品回收制得)、普通过磷酸钙、粒状过磷酸钙、粒状氮磷复合肥、作物
专用肥、微量元素肥料系列等。整顿后化肥生产单位共18个,其中氮肥厂8座,号称“一大、
三中、四小”。即大庆石化总厂卧里屯化肥厂30万吨/年合成氨、48万吨/年尿素;黑龙江化
工厂6万吨/年合成氨、12万吨/年硝酸铵;龙凤化肥厂合成氨5万吨/年、硝酸铵11万吨/年;
浩良河化肥厂5万吨/年硝酸铵;宁安、勃利、五常、双城等县4座小氮肥厂,生产能力为1.5
万吨/年合成氨、6万吨/年碳酸氢铵。磷肥厂10座,生产厂家及规模是:安达化工总厂10万吨
/年磷肥、8万吨/年颗粒肥、8万吨/年硫酸;哈尔滨化工总厂10万吨/年磷肥、2.5万吨/年颗
粒肥、6万吨/年硫酸;林甸县、双城县、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等化肥厂都是2.5万吨/年普钙、
2.5万吨/年颗粒肥、1.0万吨/年硫酸;肇州县、肇源县化肥厂2.5万吨/年普钙、2.5万吨/年颗
粒肥、0.75万吨/年硫酸;青冈县1.5万吨/年磷肥、1.0万吨/年颗粒肥;牡丹江化工二厂1.0万
吨/年硼镁磷肥、1.0万吨/年颗粒肥。
黑龙江省化肥行业到1985年共有职工19 652人,其中工人13 043人,工程技术人员8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