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化工科学技术
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省和哈、齐、牡、佳等主要地市相继成立了化工技术室或研究室,
开展了化工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工作。主要成果有松江省工业厅化验室与松江化学厂研制
成功照相底片用白明胶,松江化学厂用脱骨胶粉首次研制成功并投产了磷酸三钠,还首次试
制投产了普遍过磷酸钙肥料、六偏磷酸钠、磷酸二氢钠和颗粒过磷酸钙肥料。这些产品填补
了国内空白。1954年8月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并正式成立了黑龙江省工业厅试
验所。1957年开始研制并在此后成功地合成了尼龙66单体和尼龙树脂,1961年建成国内第一
套尼龙中试装置。进入60年代后,橡胶工业原料采用丁苯胶,人造丝代替棉帘线的技术改革,
并开始了橡胶助剂的应用和开发。
1962年,为适应本省石油资源开发和利用,从辽宁、吉林、大连和北京抽调了大批技术
骨干,在哈尔滨市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东北石油化学研究所(后改为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
究所),主要从事石油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1965年冬,为加快石油化学工
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抽调部分技术骨干、仪器、图书和资料,在佳木斯成立了黑
龙江省农药化肥研究所,在大庆喇嘛甸成立了黑龙江省石油化工研究所,加强了农药、化肥
和石油化工的研究力量。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在聚酰胺工程塑料路线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
原料路线、工程塑料的改性和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1966年,齐齐哈尔榆树屯化工厂开始
以水银法代替隔膜法生产烧碱,经过10余年的努力后正式投产。
70年代初开始,涂料行业为节省食用植物油,开展了节代油的研究;化肥工业以石油为
原料生产尿素的中型氮肥厂—大庆龙凤化肥厂和浩良河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黑龙江省石油
化学研究所完成了偏三甲苯丙烯烷基化空气气相氧化剂二酐的研究。
1977年9月,佳木斯石油化工厂年处理原油1.3万吨的砂子炉列解装置一次试车成功。
从1978年至1979年,橡胶工业开始用丁基胶生产内胎,改造硫化工艺并实现密炼机的自
控。桦林橡胶厂着手引进产年10万套子午胎生产线。佳木斯橡胶机带厂试制的尼龙帘线无级
变速带,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获1983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烧碱工业。为加速金属阳极电解槽的改造,哈尔滨师范学院与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共同
研制成功了以钛为基体的锡锑钴涂层金属阳极,次年又研制成功与之配套的聚氯乙烯改性石
棉隔膜,由于制膜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于1979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涂料工业。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齐齐哈尔化工研究所以石蜡深度氧化的产物替代植物
油,制得了醇酸自干漆和调合漆;哈尔滨油漆厂研制成功无毒,不用铅氧化物的磁性氧化铁
酚醛防锈漆;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功防潮、防霉和防腐的三防涂料及高可控硅、锗器
件内涂料。
1982年涂料工业中的节代油有了新的进展。哈尔滨油漆厂用芥油代替豆油制取了氨基烘
漆;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系用从酒精发酵液中回收的玉米油为原料,研制并投产了醇酸清漆
和磁漆,这两项成果分别获得了1982年和1984年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哈尔滨市化工研
究所利用造纸厂副产塔尔油代替部分植物油生产出调合漆和清漆;哈尔滨油漆厂摸索出用涤
纶下脚料制醇酸调合漆的工艺路线。为适应建筑装修的需要,省内开始从省外引进106、801
建筑胶和107、803内墙涂料的生产技术,齐齐哈尔油漆厂涂料分厂还研制了建筑用胶及内墙
涂料,并获1983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农药工业也有较大发展。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所试制成功除草剂拉索,鹤岗农药厂在
敌稗的生产中以甲苯代替氯苯做萃取剂,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完成了氟乐灵生产中对一三氟
甲基氯苯的一步硝化,提高了合成工艺的经济效益。
1981年为增加农药品种,鹤岗农药厂采用混合型乳化剂与芳醇混合溶剂配制成30%的敌稗
乳油,5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也在佳木斯农药厂投产。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完成了除草剂地乐
胺(A820)的研制任务。
1982年,齐齐哈尔市化工研究所利用石蜡氧化产物中的粗丁二酸与铜盐反应,制得的粗
丁二酸铜(DT杀菌剂)。由于它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茄子黄萎病、李子红点病和苹果树的腐
烂病等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获1983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佳木斯市化工研究所以
猪毛为原料制得的以氨基酸盐类为主要成分的氨基酸类农药(CCMA),高效低毒、杀菌活性高,
并可促进作物生长。为节省能源,减少污染,鹤岗农药厂完成了3.4—二氯苯胺与丙酸直接酸
化合成敌稗的中间试验,开展了内吸低毒的广谱杀菌剂—拌种灵的试制工作,并于1984年1月
建成年产100吨的生产装置,并获得1984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年,化肥行业生产了含氮、磷的碳铵化普钙,及多元素复合肥料。
1981年,哈尔滨化工二厂开始采用金属阳极电解槽,以取代石墨阳极。哈尔滨市化工研
究所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分散剂,制得了气眼少、吸油率高、耐热性好的聚氯乙烯
疏松型树脂。
1982年,哈尔滨化工橡胶机械厂研制成功气动丁基胶内胎接头机,达到国外进口同类机
械水平;桦林橡胶厂研制成功密闭式炼胶机能量控制装置及自动裁断工艺,提高了工效,降
低了损耗;佳木斯橡胶厂以废硫化橡胶和松焦油为原料,生产出化学再生胶,1983年,获得
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榆树屯化工厂试制并投产的高纯烧碱,其质量优于西德产品,1984年获得了黑龙江省优
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为解决增塑剂供不应求的局面,哈尔滨动力机械化工厂应用制皂厂的副产C5-9酸与二甘
醇制得了1259型增塑剂,可代替部分主增塑剂,并可作为聚氯乙烯的耐寒增塑剂。1983年佳
木斯市化工研究所以玉米胚芽油、正丁醇和硫酸为原料,制得的环氧型耐寒增塑剂,为增塑
剂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1983年各氯碱厂学习了国内先进经验,普遍采用了三效顺流强制循环蒸发新工艺,哈尔
滨化工二厂还在蒸发工段自行研制并应用了微机自动控制。
由于高韧性尼龙的研制成功,并用这种尼龙制成羽毛球拍护线套,使球拍的质量达到日
本球拍的水平,获得轻工部科技成果四等奖。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继疏松型树脂之后,又研
制成功电缆料专用聚氯乙烯树脂。
橡胶防老剂丁由于毒性大而被停止使用,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所以苯胺和丙酮为原料,
一步合成了防老剂RD,从而填补了东北地区这项产品的空白,获1984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
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