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尔滨水泥厂
哈尔滨水泥厂是黑龙江地区首家水泥企业。日本侵略者出于统治和掠夺的需要,于1935
年11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15万吨水泥,实际产量在9万吨左右。
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工厂遭到破坏而停产。1947年1月,松江省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建
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精神,组织职工对工厂进行复建,1948年8月试生产,1949年1
月正式复产,当年生产水泥7.1万吨。该厂是人民政权诞生后第一家恢复生产的水泥企业,
所以定名为“第一水泥厂”。该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
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面临繁重的经济恢复工作,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当
时水泥供应十分紧张,工厂广大职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开展增产节约
和技术革新运动,努力增加生产。1950~1954年共生产水泥80多万吨,为黑龙江地区以及整
个东北地区的经济恢复作出重要贡献。大庆油田开发之初,固井用油井水泥要依靠进口或从
国内南方水泥厂运进。自1960年起,该厂成功地研制出油井水泥,开始为大庆油田生产这一
产品。到1963年年产油井水泥1万多吨,已能满足油田生产需要,至此大庆油田所需的油井
水泥不再依靠外运。此外,该厂还为国防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水泥。
哈尔滨水泥厂从1955年开始相继进行大规模的扩建。1953年11月经国家重工业部批准,
在一号水泥窑东侧新建二号干法窑,规格φ2.8/2.4×50米,设计能力9吨/小时,投资1 200
万元,1955年5月投产年增产水泥10万吨。
1969年10月至1972年7月,一号窑建设成余热发电,增设3台机组(1 500千瓦),年发电
量达1 500~1 850万度。
1972年开工,1975年建成半干法立波尔式三号窑,规格φ4×54米,设计能力34吨/小时,
投资1 800万元,年增产熟料25~27万吨。当年增产水泥10万吨,1978年达到设计能力。
1975年投资4 200万元在阿城县平山镇新明屯新建石灰石矿,年产原石100万吨。
1977年国家批准,四号水泥窑开工建设,于1979年10月建成比三号窑更为先进的二次通
过立波尔型号窑,规格φ4×60米,设计能力37吨/小时,投资5 081万元,年增产熟料25万
吨。
经过6次扩建和改造,到1985年,哈尔滨水泥厂已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型水泥企业之
一,各种设备由东北沦陷时期110台增加到1 059台。年熟料生产已达74万吨,水泥产量已
达90万吨,比东北沦陷时期最高年产量增加10倍。主要设备有:水泥窑4台、生料磨4台、水
泥磨6台、其他设备1 000多台套。工业产值达到5 000多万元,利税实现1 300万元,职
工3 500人。目前生产普通硅酸盐、矿渣、油井三种产品,由于该厂连续25年出厂水泥合格
率达到百分之百,所生产的矿渣、普通425号、525号水泥均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从1949年到1985年,哈尔滨水泥厂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8 519万元,共生产水泥1 440万
吨,总产值达75 696万元,上缴产品税、利润、折旧费及能源交通建设资金22 375万元。
二、牡丹江建设水泥厂
牡丹江建设水泥厂的前身是牡丹江红旗水泥厂,原为1958年5月“大跃进”中成立的土
法小型水泥企业。1962年5月,该厂整顿停产。1963年12月,该厂由省建设厅接收,作为直
属企业,更名为建设水泥厂,1965年又将其下放给牡丹江市。经过历年建设,该厂到1985年
已成为省内第三大水泥企业。1963年12月,该厂被黑龙江省建设厅接收时,固定资产总值为
410万元,到1985年该厂固定资产总值达3 658万元。该厂先后3次进行重大技术改造。1964
年废除原“红旗”厂的试验窑,重新上马1条回转窑(即一号窑),设计能力年产水泥5.4万吨;
1975年开始自行设计扩建二号窑,于1977年11月底建成,1978年1月正式投产,设计能力
15.6万吨;1983年改造一号窑,当年设计,并建成投产,使设计能力由5.4万吨增至10.9万
吨,两条窑总设计能力由5.4万吨增至26.5万吨;水泥实际年产量由3.3万吨增至20万吨,增
长5.97倍;年产值由149.5万元增至1 597万元,增长9.6倍;水泥品种由1个增至6个,1965
年至1980年生产325号与425号矿渣普通硅酸盐水泥,1981年增加525号普通水泥,1983年试
制成功625号普通水泥,1985年受国家建材局水泥研究院委托试制成功早强(R)型普通水泥,
成为全国生产早强(R)型水泥的10个厂家之一。425号普通水泥,1982年被黑龙江省经济委员
会评为省优质产品。525号普通水泥,1983年被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评为省优质产品。625号
普通水泥,1983年被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省级新产品。
1965年初,省建设厅决定建设水泥厂水泥产品执行国家统配价格,对企业实行政策性亏
损补贴。1979年9月1日经省建筑材料工业局批准,变执行统配水泥价格为地方水泥价格,对
企业不再实行政策性亏损补贴。从1980年起扭亏为盈,当年盈利35.1万元。
1981年至1985年,在黑龙江省小型水泥厂厂际竞赛活动中,该厂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第
一名。1985年被黑龙江省授予“六好企业”称号。
三、哈尔滨铁路工业公司绥化水泥厂
哈尔滨铁路工业公司绥化水泥厂隶属于哈尔滨铁路工业公司,始建于1971年,当时建有
1.7×7米土立窑1座,1.2×4.5米磨机2台,1973年10月1日试产成功。该厂初建时设备、工
艺较为落后。
1976年开始筹建φ2.4×41米干法中空回转窑及其生产线,配备2台φ2.2×6.5磨机,并
建设相应的厂房和库房,安装配套的附属设备,1978年末点火试产,1981年产5万吨,达到
设计要求,1984年产6.3万吨,已突破设计产量。
1983年初,该厂结合国家科委“六五”攻关项目,由合肥水泥设计院设计的我国第一座
年产15万吨水泥的五级悬浮预热器窑外分解窑,开始安装,该窑工艺线由回转窑、单筒冷却
机、五级悬浮预热器、分解炉、增湿塔、电收尘、高温风机、风扫式煤磨等9项大型设备和
103项小型附属设备组成,具有7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该窑型可以提高水泥产量、质量和节
约能源。1984年10月27日1次点火成功,1985年11月国家验收合格。
该厂1985年生产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9.7万吨,产值达490万元。